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重要的调味品、香料及木本油料树种。我国花椒主产于四川、甘肃、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等省,栽培历史悠久(曾京京,2000)。花椒耐干旱瘠薄,根系发达,表层根系密度大,水平根的分布大于冠幅3~4倍(余晓林,2003),因而是山区生态造林的重要树种。近年来,在退耕还林项目中被列为生态经济树种,在发展山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魏玉君等,1996;何腾兵等,2000)。研究(李洪钵等,1991;曹彬等,2002)表明,通过施肥、整形修剪等措施可提高花椒的产量。然而,目前花椒园土壤管理中仍…  相似文献   
12.
从1983年春开始,历时三年,在渭北黄土高原地区,以油松为对象,从立地因子的分析评价到立地分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一研究,在该区选择了油松适生的立地类型,为油松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总结出了“数量化——Fuzzy聚类”的立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含水量在流沙地为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5cm土层质量含水量樟子松人工林高于流沙地,5~25cm和25~50cm土层低于流沙地。土壤体积质量在流沙地为丘顶>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顶>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体积质量均小于流沙地。毛管孔隙度均为丘间地>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流沙地。随樟子松林龄增加,质量含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1.32%~21.82%、2.88%~12.00%,土壤体积质量降低1.16%~7.12%。统计分析表明,所测指标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表现出差异。与流沙地相比,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强。随林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呈上升趋势,6年生到20年生阶段增幅最大;土壤酶活性总体上不断加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且在林龄和土层深度两个方向上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在流沙地上栽植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生物学特性不断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5.
渭北黄土高原刺槐萌生林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渭北刺槐林为对象,对其萌芽更新前后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不同立地萌生林均较原实生林生长良好,立地生产力有所提高。认为萌芽更新应作为刺槐更新和低产林改造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6.
北京九龙山不同结构侧柏人工纯林降水的再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基于华北石质山区侧柏人工林2014年(3—10月)降水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降水的再分配规律。[方法]采用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不同结构(郁闭度、枝下高)侧柏人工林林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2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81.1、168.1、147.1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8.8%、73.1%、64.0%;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6.0、5.9、3.9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4.2%、2.6%、1.7%;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39.5、56.1、79.1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17.2%、24.4%、34.4%。(2)1/3枝下高0.4、0.6、0.8郁闭度林内穿透雨总量分别为175.6、154.8、136.0 mm,穿透雨率分别为76.4%、67.3%和59.2%,树干径流总量分别为8.3、4.9、3.3 mm,总树干径流率分别为3.6%、2.1%和1.4%,林冠截留总量分别为46.3、70.4、90.7 mm,林冠截留率分别为20.1%、30.6%和39.5%。[结论](1)侧柏人工林同一枝下高不同郁闭度林分林内穿透雨量差异不显著。2种枝下高郁闭度为0.4和0.8之间的树干径流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郁闭度0.4和0.6以及0.6和0.8之间差异不显著。(2)郁闭度为0.4、0.6、0.8时,冠厚占树高2/3(即枝下高为1/3)的林分林冠截留量分别是1/2的1.17、1.25和1.14倍。(3)2种枝下高各自不同郁闭度间林冠截留量均存在显著差异。(4)同等降雨量情况下雨强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小;2次降雨间隔时间越长,林冠层越干燥,林冠截留能力越强;枝下高越低(即冠层厚度越大),林冠截留量越大,且随着郁闭度的增加,林冠截留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对北京九龙山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区域森林抚育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选取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碱解氮及速效钾6项土壤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10种林分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所有林分的pH值和主要养分指标分别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上升与下降,且表土层与其它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pH值介于4.71与6.35之间,而各营养指标的最大值至少约为最小值的4倍; 2)各土层pH值、有机质+氮和磷钾3种主成分得分最低的分别是华北落叶松、樟子松和侧柏林;3)各土层综合得分排在前2名的都是灌木和白蜡林,而最低的分别是表土层的黄栌林和其余土层的樟子松林;4) 林分土壤质量优劣为:白蜡林>灌木林>糠椴林>栓皮栎林>华北落叶松林>侧柏林>油松林>黄栌林>五角枫林>樟子松林。其中,油松、五角枫和黄栌林的总体质量低且各养分都较缺乏,樟子松林的有机质和氮较缺乏,而侧柏和栓皮栎林磷钾较缺乏。因子分析法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壤质量,可用于土壤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8.
四种观赏型针叶树在北京地区的引种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我国观赏针叶树种质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水平,在北京地区引进了‘金羽’桧(Juniperus chinensis‘Plumosa Aurea')、‘金锥’欧洲桧(J.communis 'Gold Cone')、‘金叶’鹿角桧(Juniperus×media‘Pfitzeriana Aurea')、‘蓝星’高山桧(J.squamata‘Blue Star')4个观赏矮生型针叶树新品种,对其进行了形态特征、物候期、适应性、观赏性等的引种栽培研究.结果表明:4个针叶树品种在北京地区生长势较强,与沙地柏相比,生长高峰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色叶期提前;‘金锥’欧洲桧在北京地区株型发生改变,观赏价值降低;‘金羽’桧在北京地区能安全越冬、越夏,并保持原有叶色、株型等观赏特性,观赏价值较高;‘金叶’鹿角桧和‘蓝星’高山桧观赏价值较高,但越冬期间应提前加强防护措施,需进一步进行抗冷驯化.  相似文献   
19.
<正> 油松是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了确定适宜油松生长的立地类型,及评价油松林地和宜林地的立地质量,我们用数量化理论I的方法,编制了“渭北黄土高原油松数量化立地质量得分表”。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出“渭北黄土高原油松数量化立地质量评价表”和“各立地类型适生树种表”。现将编制方法和结果简报如下: 一、编表地区概况渭北黄土高原位于陕西黄土高原的南部,年平均温度8.6-12.3℃,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3,060-4,031℃;年平均降雨量525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评价与提高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多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人工林生产力评价中常见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我国人工林生产力提高的优势与困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