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之一,近年来玉米螟在该省为中等偏重发生。着重介绍了玉米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状况、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对粮食生产的保产、增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oryzqphilusKuscheL)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的4个水稻品种(系)中,取食辽粳454的稻水象甲α-NA羧酸酯酶活性最高(1.20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65倍。β-NA羧酸酯酶活性以取食辽粳294的稻水象甲最高(2.11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48倍。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春玉米主要病虫为害损失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C<B<D<ABCD<(A+B+C+D),并组建了复合为害损失及复合经济阈值模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碰碰香温室栽培,可解决黑龙江地区冬季不能室外种植的问题。文中综述了碰碰香的无土栽培过程和技术,并介绍了碰碰香相关产品的开发用途,为碰碰香的栽培和产品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大豆耐菌核病育种中亲本的耐病性,对黑龙江省346份种质资源进行大豆菌核病耐病性鉴定。研究采用茎干割裂法和离体叶菌丝接种法两种鉴定方法对大豆种质进行菌核病耐病性综合鉴定,茎干割裂法鉴定大豆种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的死亡率,离体叶菌丝接种法鉴定大豆种质在感染大豆菌核菌后病害的扩展速度,综合2个鉴定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采用茎干割裂法共鉴定出31份耐病材料,然后采用离体叶菌丝接种法对茎干割裂法鉴定出的31份耐病材料进行发病级别鉴定,共鉴定出1级发病材料9份,2级发病材料13份和3级发病材料5份。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共鉴定出2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和1级耐大豆菌核病的种质3份。  相似文献   
16.
2000~2013年田间系统监测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和赤眼蜂的发生规律.亚洲玉米螟落卵量、卵孵化量、赤眼蜂寄生量等资料和温度、积温、湿度、雨量、光照等气象资料作为预测因子,采用简单逐步回归、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及多因子互作回归进行拟合,建立不同发生量预测预报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及赤眼蜂发生量与多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采用预报模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发生量,一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组建的模型结果可靠;二代亚洲玉米螟卵孵化量与赤眼蜂寄生量采用简单逐步回归和多因子交互组建的模型结果均可靠,玉米螟落卵量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玉米螟在黑龙江堵的危害状况、预测预报方法,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指导玉米螟的预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主要栽培品种油、青和花为材料,研究了其在成熟期果实营养成分、冷藏及随后的货架期间果实品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变化(总酚类、花青素、类黄酮)。结果表明:(1)3个品种中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所需的必要氨基酸,2种儿童体内所必需的氨基酸,其中青总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达到358.60 mg/100 g,其次是油,为349.53 mg/100 g,而花总氨基酸的含量最低,只有259.77 mg/100 g;(2)3个品种果实硬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在青和油中变化不明显,但在花中呈明显上升趋势;(3)贮藏期间,3个品种总酚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则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紫薯(Ipomoea batataspoir)别名紫甘薯,又称黑薯、紫红薯,属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绿色,茎绿带紫,蔓长中等,植株长势强。薯皮紫红色,薯肉紫色至深紫色,适应性好,喜生长于温暖环境[1]。紫薯块和茎叶内含多种成分,特别是紫薯富含天然花青素以及丰富的锌、铁、铜、锰、钙和硒等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具有极强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特性,具有预防高血压,改善肝功能,减少基因突变,抑制诱癌物质的产生,改善视力等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