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6篇
  29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植被和土壤调查,研究了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的行带式人工林带间植被恢复及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养分变化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行带式杨树人工林带能够明显地促进带间植被恢复与土壤发育;(2)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为:带间距24m>带间距18m>带间距12m;(3)不同带间距对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有重要影响;(4)林带间的植被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根据高斯模型推算出当带间距介于28~40m时,林带将最大程度地发挥对带间植被恢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龙  姚云峰  秦富仓  郭月峰  王欣  常伟东 《土壤》2014,46(5):787-792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流域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变异性具有明显的多尺度效应,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块金系数逐级减小,小尺度下土壤有机碳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相关性;大、中尺度为强烈空间相关。结构性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作用逐渐增强,而同时削弱随机因素对其变异所产生的影响。地形因子与NDVI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大尺度的研究中,环境因子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由大到小表现为海拔坡度NDVI坡向;中、小尺度的研究则表现为NDVI海拔坡度坡向。  相似文献   
63.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吉兰泰地区梭梭与肉苁蓉生境土壤生态系统主导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法简便易行,符合客观实际。梭梭林地土壤各因子对梭梭树高生长影响的关联序为:全磷>pH值>容重>全氮>有机质>全钾>全盐>含水量。  相似文献   
64.
包头——东胜公路穿过平原区、风沙区和黄土丘陵区。本文通过分析公路建设对沿线水土资源的影响 ,提出了公路建设过程中水蚀、风蚀防治模式及筑路中破场土地复垦的途径 ,对防治因公路建设引起的荒漠化和保障公路安全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针对北方半干旱地区小流域内旱地梯田的地形因子以及农作物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合理地保障农作物生产和维持小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地点在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在流域内选取样地25块,共计125个土壤剖面,主要针对地形因子和农作物类型来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并得出以下结论:(1)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50~100 cm深度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2)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现不同,海拔为400~500 m时土壤碳密度最大,其次为海拔≥600 m的区域,海拔为500~600 m的区域最小;(3)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坡度≤2°时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小,在坡度为2~6°时最大;(4)在p0.05水平下,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在不同坡向表现不同,谷子和玉米为南坡北坡西坡东坡,而高粱和绿豆则为北坡南坡西坡东坡;(5)玉米、高粱、谷子和绿豆4种作物中,绿豆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其他3种作物,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81 g·cm-2。  相似文献   
66.
67.
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蒸腾生态生理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吉兰泰地区退化梭梭蒸腾生态生理。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增加,退化梭梭蒸腾速率以乘幂的形式增加,且优于生长良好的梭梭(对照)。相对湿度增大,退化梭梭蒸腾速度的减小要比对照快。退化梭梭的蒸腾速度随着温度的增加以乘幂的形式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退化梭梭蒸腾速率影响最大的生境因子为含水含盐量因子。  相似文献   
68.
 在研究低覆盖度(15% -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椬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适宜带间距离的林带具有明显的加快和促进植被修复的作用;2)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间距为20 m林带带间植被恢复效果优于带间距为10 m和15m林带,其群落也较稳定;3)带间距为20 m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经过一段时间演替逐渐趋于自然植被,而带间距为10 m固沙林带间植被则越来越稀疏。  相似文献   
69.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70.
为探明砒砂岩区坡面缓冲带生态调控效应,研究10、15 m沙棘缓冲带以及天然撂荒地带上(距离缓冲带上方100~150 m)、带中和带下(距离缓冲带下方100~150 m)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和不同土层土壤水库蓄水效率差异。结果表明,沙棘缓冲带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级配和物化性质等指标,同时具有良好的分选效果和拦沙作用,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生态调控能力较为显著;不同坡位下,缓冲带内土壤级配、物化性质以及土壤水库利用率均表现为带中带下带上;相同坡位下,3种沙棘缓冲带土壤分形维数、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等物化性质随着缓冲带的宽度增加而优化,表现为15 m带宽10 m带宽对照坡面(容重除外),容重表现为对照坡面10 m带宽15 m带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