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9篇
  1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AMMI模型对6个马铃薯品种的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型回归分析的条件不具备时,AMMI模型可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通过AMM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可以比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大小,进而评价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42.
在重庆北碚槽上(海拔650m),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2∶2和3∶2行比下,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中薯5号、鄂马铃薯5号和米拉)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2∶2较之3∶2行比,马铃薯平均株高更高,LAI偏低,HI、单株主茎数和分枝数差异因品种而异,单株结薯数和薯重偏低;套作条件下单株结薯数以‘中薯5号’最多;套作生物产量2种行比均以‘费乌瑞它’和‘鄂马铃薯5号’较高,‘中薯5号’和‘米拉’较低;复合产量和总产值均较高的组合为费乌瑞它3∶2行比;套作LER(土地当量比)>1,套作优势大小依品种和行比而不同。2.中、下位叶PAR截获,米拉群体高于中薯5号群体;两品种冠层群体平均PAR3∶2行比高于2∶2;随着叶位从高至低,马铃薯群体中、下位叶PAR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套作高于单作。3.套作提高了马铃薯叶片Chla、Chlb、Chla+Chlb含量;2种行比套作之间叶绿素含量、SLW的差异因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尽一致,但LAI和叶绿素a/b值3∶2行比套作高于2∶2行比套作;套作降低了马铃薯Pn、Gs、Tr,提高了WUE。两品种3∶2行比套作Pn、Gs、Tr均高于2∶2行比套作;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位叶Pn、Gs,提高了中、下位叶Pn、Gs,不同叶位Ci、Tr、WUE存在品种间差异。4.马铃薯叶、茎、块茎干物质积累及全株干物质积累总量2∶2行比低于3∶2行比;套作中薯5号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套作米拉。5.套作降低了马铃薯SPC(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叶片Pro(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套作提高了中薯5号MDA含量和CAT活性,降低了米拉MDA含量和CAT活性;两品种套作CAT活性3∶2行比高于2∶2行比;套作中薯5号SPC高于套作米拉,SOD活性低于套作米拉。6.适合与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为费乌瑞它/玉米3∶2行比和2∶2行比、中薯5号/玉米3∶2行比、米拉/玉米3∶2行比。  相似文献   
43.
高淀粉甘薯0409-17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钾肥施用量对高淀粉甘薯品系0409-17产量和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47 325~53 820株/hm2、施过磷酸钙(含P2O512%)115.5~367.5 kg/hm2、施氯化钾(含K2O 60%)27~226.5 kg/hm2的栽培模式下,能充分发挥该品系高产和高淀粉的潜力,甘薯鲜薯产量超过22 536.15 kg/hm2、淀粉产量超过5 679.3 kg/hm2.  相似文献   
44.
不同栽培措施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正交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栽插密度、施K水平、薯蔓搭架、薯蔓摘心等因素对高淀粉甘署品种YW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薯蔓搭架处理与施K水平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薯蔓搭架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最佳组合是栽插密度2810株/677m2,施K20kg/667m2,搭架高度1.50m,去除主茎茎尖7个节间。  相似文献   
45.
AMMI模型在马铃薯品种区试中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AMM I模型对6个马铃薯品种的区试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型回归分析的条件不具备时,AMM I模型可解释基因型与环境之间的互作。通过AMM 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可以比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大小,进而评价各参试品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46.
应用表型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研究方法,以变异系数、系统聚类和关联度分析为统计手段,研究了44份马铃薯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遗传基础,进而对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型性状与SRAP标记聚类结果的关联度在块茎品质性状上最大,在植株性状上和块茎外观性状上次之,在植株抗病性状上和块茎产量性状上最小。说明在对马铃薯种质资源进行评价时,块茎品质性状是一种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以鄂马铃薯3号、米拉和川芋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脱毒效果与茎尖大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剥离茎尖大小与成活率及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与PVX、PVY、PVS等病毒脱除效果呈负相关;而在不同等级大小的茎尖中,PLRV脱除率均达100%。但为保证成活率,同时兼顾脱毒效果,剥离茎尖长度为0.1~0.3mm并带1~2个叶原基的茎尖较好。  相似文献   
48.
不同光质对水培脱毒马铃薯光合与结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蓝、红蓝(7︰1)、红蓝(5︰1)和白光5种光质LED灯作为光源,其中白光为对照,研究光质对水培脱毒马铃薯植株叶片发育、叶片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结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蓝光(5︰1)处理条件下,水培马铃薯植株生长前期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气孔密度、气孔导度(Gs)均高于其他处理,P_n、Φ_(PSⅡ)、q_P、和ETR等显著高于白光处理,块茎形成和膨大最快。且定植60 d时叶绿素含量下降,P_n和PSⅡ活性中心开放程度显著下降,成熟期提前,微型薯产量和成薯率最高。在单色红光处理下,植株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G_s、P_n、F_v/F_o、Φ_(PSⅡ)和q_P下降,NPQ升高,块茎的形成和膨大缓慢,产量最低。在单色蓝光处理下前期叶片生长较快,块茎形成早,但不利于匍匐茎的形成,并引起叶片早衰,制约了块茎产量的提高。基于上述结果,光质调控前期可增加红光比例,诱导匍匐茎形成,后期增加蓝光比例,促进块茎形成和膨大,提高块茎的数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49.
在重庆北碚槽上(海拔650m),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2∶2和3∶2行比下,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中薯5号、鄂马铃薯5号和米拉)的光合生理响应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2∶2较之3∶2行比,马铃薯平均株高更高,LAI偏低,HI、单株主茎数和分枝数差异因品种而异,单株结薯数和薯重偏低;套作条件下单株结薯数以‘中薯5号’最多;套作生物产量2种行比均以‘费乌瑞它’和‘鄂马铃薯5号’较高,‘中薯5号’和‘米拉’较低;复合产量和总产值均较高的组合为费乌瑞它3∶2行比;套作LER(土地当量比)>1,套作优势大小依品种和行比而不同。2.中、下位叶PAR截获,米拉群体高于中薯5号群体;两品种冠层群体平均PAR3∶2行比高于2∶2;随着叶位从高至低,马铃薯群体中、下位叶PAR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套作高于单作。3.套作提高了马铃薯叶片Chla、Chlb、Chla+Chlb含量;2种行比套作之间叶绿素含量、SLW的差异因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尽一致,但LAI和叶绿素a/b值3∶2行比套作高于2∶2行比套作;套作降低了马铃薯Pn、Gs、Tr,提高了WUE。两品种3∶2行比套作Pn、Gs、Tr均高于2∶2行比套作;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位叶Pn、Gs,提高了中、下位叶Pn、Gs,不同叶位Ci、Tr、WUE存在品种间差异。4.马铃薯叶、茎、块茎干物质积累及全株干物质积累总量2∶2行比低于3∶2行比;套作中薯5号干物质积累总量高于套作米拉。5.套作降低了马铃薯SPC(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叶片Pro(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套作提高了中薯5号MDA含量和CAT活性,降低了米拉MDA含量和CAT活性;两品种套作CAT活性3∶2行比高于2∶2行比;套作中薯5号SPC高于套作米拉,SOD活性低于套作米拉。6.适合与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和套作行比为费乌瑞它/玉米3∶2行比和2∶2行比、中薯5号/玉米3∶2行比、米拉/玉米3∶2行比。  相似文献   
50.
提高雾化栽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用 3种处理方法 ,下放植株 ,激素 (CCC) ,剪尖对雾化栽培室内的脱毒苗进行随机区组处理。结果表明 :激素和剪尖对叶面积系数 (LAI)、株高、茎粗等营养器官生长特征影响一致 ,可用剪尖替代激素促进形态建成 ;下放植株可极显著促进根系发育 ,促使腋芽向匍匐茎转化 ,可极显著提高微型小薯的产量 ;同时 ,相关分析表明 ,LAI与单株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874 8 ) ;根系体积与单株薯数显著相关 (r=0 82 0 1 ) ,与单株匍匐茎数极显著相关 (r =0 877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