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5篇 |
农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10篇 |
农作物 | 1篇 |
畜牧兽医 | 2篇 |
园艺 | 2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篇 |
2009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昆明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昆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差距,在借鉴欧美大都市城市绿化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结合昆明市实际,从公园、广场、道路、居住区绿化以及苗圃建设、立体绿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昆明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33.
介绍了佛莲山亚热带植物园的构想,探索在保持植物园科学性的同时,突破传统植物园的陈规,强调植物景观的展示以及森林、文化旅游的开发,结合现代植物园的功能要求、园址环境的特点以及植物园所处地域的特殊文化,发展其独特性,突出地带性和区域性植物特色以及森林、文化旅游的魅力。 相似文献
34.
35.
36.
这里的山川、河流、苍莽老林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众不同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相互交织,处处渲染着神奇的色彩。与这里处于同一纬度的中美洲许多地方已成为有名的干旱区,而这里却青山依旧、碧水长流、森林苍莽、物种繁多。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覆盖着与平坝交错的山野,把这块土地装饰成一颗绿莹莹的宝石。苍翠欲滴的热带雨林、充满生机的绿色,敞开胸怀拥抱着奇花异木、珍禽异兽、摩崖石窟、峰丛石林和阡陌纵横的田野。 然而,在这片神秘的密林里,你最不能常见的动物却是藏栖在这片密林深处的一种稀有、巨大而又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动物一亚洲野象! 相似文献
37.
38.
吐鲁番地区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疆吐鲁番盆地是中国气候最干旱、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农业用水完全依赖于山区径流和地下水的灌溉。研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技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吐鲁番地区4个气象台站1959-2007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分析近49a各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以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据此分析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①近49a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②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上述各气候要素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p〈0.1),其中与年平均风速、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为密切(p〈0.01)。受上述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49a吐鲁番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P〈0.01),这对降低农作物需水量和农田灌溉量具有重要影响;③突变检测表明,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70年发生了突变性升高,年平均风速在1965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参考作物蒸散量在1968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其它气候要素未发生突变;④各气候要素和参考作物蒸散量分别存在准2~8a的年际尺度和16~24a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9.
40.
滇西北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恢复途径——“近自然林业”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