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邹怀波  周蓉  丁伟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6):1019-1020
对姜黄素及其姜黄素缩二(2,4-二硝基笨肼)衍生物的杀螨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前者对朱砂叶螨的生物活性大于后者处理,24 h姜黄素及其衍生物的LC50分别为1.251 7 mg·mL-1和31.240 1 mg·mL-1,48h分别为0.6540mg·mL-1和6.1046mg·mL-1.  相似文献   
52.
湖北省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SSR标记和UPGMA聚类分析,对64份湖北省大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7对SSR引物扩增出166条多态性带,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Simpson指数为0.2406~0.9037,平均值0.6960;Shannon-weaver指数为0.4800~2.4684,平均值1.4538.聚类分析将湖北省地方大豆品种分为3个类群,包括鄂中南江汉平原大豆类群,鄂西北大豆类群以及鄂东、鄂南和鄂西混合类群.江汉平原大豆地方品种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53.
大豆幼苗根系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的遗传规律,以中豆29和中豆32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在V2期测定水培幼苗根系性状(主根长、侧根数、根重、根体积和根冠比等)及相关性状(株重、茎叶重和下胚轴重等),以方差分析方法估算遗传参数,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幼苗期根系等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在8个染色体上检测到20个根系及相关性状QTL,其中9个主效QTL位于第11和第14染色体,表型贡献率在10.5%~26.1%之间。在第11和第14染色体上,部分根系性状QTL与地上部性状QTL处于同一位置,其QTL的共位性与形态性状表型相关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根系性状与地上部性状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54.
花生栽培存在高产与不抗病的矛盾,在育种上需要具有高抗和适应强的“基因源”渗入栽培种。可是在育种中却面临着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花生属植物资源,具备这种“基因源”的条件。如何使野生种的抗性基因引入栽培种已为花生育种者所关注。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本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就已开始对花生属植物资源的利用研究.1935年Hull及Caruer以栽培种和A.glabrata杂交,未得到杂种;1946年Gregory报道他试图用花生栽培种与两个野生种(A.Villosalicarpa及A.diogoi)进行种间杂交,也未成功;  相似文献   
55.
论新形势下中密度纤维板厂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在实行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提倡和发展林业多种经营生产时期,全国范围内相继采用国产设备建设了一批中小型中密度纤维板厂。跨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国家对林业政策的调整,全面实施和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密度纤维板厂来自林区的原料宣告结束,使这些刚建设起来的生产线成为无米之炊,停产或半停产。龙草坪林业局武功中密度纤维板厂则抓住市场机遇,采取租凭经营,并有效地解决了原料供应问题,连续两年多来,生产经营正常,结合这一实践,对新形势下如何创出一条新路,使森工时期建设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持续经营和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  相似文献   
56.
为探讨GmKAB1在大豆处于低钾胁迫下的表达水平,以大豆钾高效品系油06-71和钾敏感型品系衡春04-11为试验材料,设置低钾胁迫试验,分别在处理后0.5h、2h、6h、12h、3d、6d、9d和12d取样提取RNA,利用Real time-PCR检测各时间段GmKAB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GmKAB1基因在地下部分表达比地上部持续时间更长,地下部相对表达倍数最高为3.5,较地上部相对表达倍数更高。克隆目的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与GmKAB1基因相似性在30%以上的同源基因有45个,GmKAB1在进化树中的位置与Glyma20g19000最近;GmKAB1编码蛋白为稳定的可溶性蛋白,具有2个保守结构域,多个磷酸化位点,表明在受到低钾胁迫后该基因编码的β亚基与α亚基结合调控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对大豆从根部获取钾离子可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7.
碱基插入/缺失(InDel)是基因组上广泛分布的遗传变异形式。但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InDel连锁标记还未见有关研究报道。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oubledhaploid,DH)纯系黄花Y05和甘蓝型油菜纯系白花W01杂交构建F2群体。在F2群体中选取30株极端纯白花和30株极端纯黄花构建叶片DNA子代池,对亲本和DNA子代池进行30×重测序。以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为参考序列, QTL-seq流程和PoPoolation2流程相互结合鉴定白花基因候选区间, 2种方法均将白花基因定位于法国甘蓝型油菜Darmor-bzh C03染色体52~54 Mb区间。利用IGV软件可视化白花基因候选区间插入缺失(InDel)变异位点,依据候选区间序列信息设计InDel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到8个与白花基因连锁共分离的InDel标记。上述研究为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以及白花基因功能标记开发奠定了研究基础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8.
鉴定的61份野生花生材料对黄瓜花叶病副经毒CA株系(CMV—CA)抗性差异表现明显,A.glabrataPI262801和A.glabrataPI262794两份材料表现免疫,A.spPI338454表现高抗。A.glatrata、A.pusilla、A.rigvnii、A.paraguariensis和A.cardenasii等5个种的材料对CMV—CA抗性比A.villosa、A.montieola和A.appressipila的材料要强。部分材料对CMV—CA和花生矮化病毒Mi株系(PSV一Mi)两种病毒具有相同的抗性。  相似文献   
59.
以36份国内外番茄品种资源为材料,研究番茄的13个农艺性状与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番茄红素含量的相关性,以筛选出影响番茄果实营养品质的主要农艺性状,从而为番茄果实品质性状的早期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果形指数与番茄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达0.899;每花序结果数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达0.854;果实a*/b*值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直接通径系数达0.800。此外,分别以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为因变量,建立了根据农艺性状估测其含量的回归方程。经过验证,所得的估测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果形指数是影响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每花序结果数、果形指数、果实a*/b*值、果实色光值是影响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果实a*/b*值是影响番茄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利用上述农艺性状可以分别估测番茄果实中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说明,在不损坏果实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农艺性状快速而简便地对果实主要营养成分进行早期估测。  相似文献   
60.
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与常规品种93-11进行杂交,以单粒传方法建立含217个单株的重组自交系(R ILs)群体。选用775对SSR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有170对检测到多态性,频率为21.9%。构建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共包含141个标记座位,总图距约2 060.4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14.6 cM。群体中标记偏分离情况较严重。以该R ILs群体217个株系为材料,对千粒重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R ILs群体中检测到3个与千粒重相关的QTL,分别在第1、5、8染色体上,命名为qTGW-1、qTGW-5、qTGW-8,其LOD值为5.51、3.31、4.94,贡献率为17.90%、6.12%、9.59%。qTGW-1控制千粒重的增效基因来自低值亲本培矮64S,qTGW-5和qTGW-8控制千粒重的增效基因来自高值亲本93-11。通过相应的含有154个家系的全基因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图示基因型分析,证实了在第1染色体上标记RM315附近存在控制千粒重的增效基因,来源于染色体片段供体亲本培矮64S,使千粒重增加1.03 g;在第5、8染色体上标记RM3663、RM310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