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4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林业   441篇
农学   290篇
基础科学   282篇
  176篇
综合类   1944篇
农作物   324篇
水产渔业   168篇
畜牧兽医   966篇
园艺   402篇
植物保护   16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9篇
  1960年   4篇
  1953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目的】旨在阐明全生育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抗旱性差异显著的4个水稻品种(籼稻扬稻6号和两优培九,粳稻旱优8号和镇稻88)为材料,以常规水层灌溉(CI)为对照,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对水稻产量、根系、叶片及籽粒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I相比,WMD处理下抗旱性较强品种扬稻6号和旱优8号产量分别提高6.90%和7.45%,抗旱性较弱品种两优培九和镇稻88产量分别降低7.28%和8.10%。WSD处理下,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显著下降,抗旱性较弱的品种产量降幅远高于抗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WMD处理下,扬稻6号和旱优8号复水后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均较CI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两优培九和镇稻88上述指标则与CI持平或有不同程度降低。WSD处理下,4个品种上述指标均较CI不同程度降低。【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根系活性强、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高、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强是抗旱性较强水稻品种的基本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2.
蝴蝶兰新品种‘福美’是以‘聚宝红玫瑰’蝴蝶兰(Phalaenopsis Jiuhbao‘Red Rose’)为母本,‘红龙蝴蝶兰’(Phalaenopsis Ben Yu Star‘Red Dragon’)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自授粉杂交后,成熟种子经无菌播种,出瓶种植,优良单株的选择并组织培养扩大繁殖,再经多年连续的种植观察及株系比较,于2015年8月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63.
<正>大白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盐,食之鲜美可口,深受消费者欢迎。大白菜生产除秋季种植的冬贮供应的大白菜外,春季大白菜、夏季大白菜、早秋大白菜生产正在迅速发展,使大白菜在某些地区达到了周年生产和供应。  相似文献   
164.
主要从海南适合芋生长的气候条件、海南特色芋资源、海南芋栽培特点及产业现状等方面阐述海南芋产业特点。海南芋资源分布丰富,主要种类为魁芋、多子芋。多头芋稀少,特殊资源包括野芋、儋州香芋、灵山水芋、五指山柄用芋等。海南芋头生产有一定的地区特色,因气候原因,海南能较好地弥补主产区4~5月鲜芋供应空缺,但是海南芋头产业链短、未发挥地方特色、缺乏引导,受市场冲击较大。  相似文献   
165.
介绍了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富友麒麟的选育过程,并从保持品种特性和种子生产角度介绍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6.
勉有明  李荣  侯贤清  李培富  王西娜 《核农学报》2020,34(10):2343-2351
为探究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宁夏扬黄灌区土壤改良和玉米增产的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3种不同腐熟剂[生物秸秆速腐剂(SR+BS)、EM菌秸秆腐熟剂(SR+RJ)、有机废物发酵菌曲(SR+OW)],以秸秆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为对照(CK),研究其对秸秆生物失重率、砂性土壤理化性状和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腐熟剂均能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其中SR+RJ的秸秆腐解程度最佳,翻埋130 d后其秸秆生物失重率为49.9%,SR+OW和SR+BS次之,3种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7.1、5.7、5.2个百分点。SR+RJ对改善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效果最佳,较CK显著降低4.2%,同时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及生育中后期土壤贮水量,SR+OW和SR+BS次之。施用秸秆腐熟剂能明显促进玉米生育中后期植株生长,其中SR+RJ最佳。SR+RJ和SR+OW对玉米增产增收效果最明显,分别较CK显著增产26.9%、23.4%,显著增收28.8%、23.4%。可见,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有效促进玉米秸秆腐解,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与经济效益,以EM菌秸秆腐熟剂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宁夏扬黄灌区还田后促进秸秆腐熟和砂性土壤培肥及玉米高产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7.
一种简单高效的真菌总RNA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一种真菌总RNA的提取方法,此法无需特殊试剂和贵重仪器设备,可有效地排除真菌中大量存在的RNase以及多糖的干扰。此方法在变性剂存在的条件下,用酚/氯仿/异戊醇抽提,除去DNA和蛋白质,再用醋酸钠和无水乙醇沉淀RNA,去除多糖。用该方法提取的RNA样品,经核酸蛋白测定仪检测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的均一性和完整性很好。  相似文献   
168.
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及氧化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应平衡时,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氧化量与加入初始Cr(Ⅲ)的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水钠锰矿对Cr(Ⅲ)的氧化率,随初始Cr(Ⅲ)浓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是影响水钠锰矿对Cr(Ⅲ)的吸附和氧化的重要因素,35℃时的吸附量显著低于25℃时的吸附量,而3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明显高于2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表明升温对吸附反应不利,而对氧化反应有利;溶液酸度对于Cr(Ⅲ)的吸附和氧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Cr(Ⅲ)离子氧化量、氧化率增大,然而,水钠锰矿对总Cr的吸附量则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表明pH的升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而对吸附反应不利。  相似文献   
169.
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首先分析了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过程特点,随后以粮食为判据,基于人口与粮食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从分县尺度对中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949-2008年中国粮食生产呈台阶式上升特征,且伴随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人口增幅小于粮食产量增幅,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建国初期的不足209 kg,增长至21世纪初期的400 kg,呈稳步提升态势;2007年我国分县土地资源承载力主要以人口超载、粮食短缺为主要特征。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及四川盆地等主要粮食生产区表现为粮食盈余,而人口压力较大的东南沿海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表现为人口超载。国家尺度上,中国粮食尚处于盈余状态,因此粮食短缺地区需通过贸易、调配来满足超载人口的粮食需求。东、中部城市密集地区人粮关系尤为紧张,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些地区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贸易和调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该研究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0.
关于中国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赋予了农业工程新的职责和使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发展机遇。大学面临着科技发展的新挑战、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开放、适合、人本、平等、可持续。农业工程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应如何培养高度智能化的未来农业的创造者、引领者和支撑者;思考如何聚焦本学科专业,坚守农业工程主体地位,使学科专业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该文分析了国际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表明国际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已凸显农业、工程、生物、信息的交叉,交叉融合的核心课程体系已成为专业学生不可替代性的标签。该文认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不可替代性是强化学科专业主体地位和推动学科专业声誉形成螺旋式上升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建议通过4个转变(从注重知识本位向提升素养本位转变,从专业教育向专业+通识教育并重转变,从高度专业化培养向宽专交融合转变和从偏重职业技能向注重全面成长转变),推动"新农业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