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4 毫秒
31.
用双抗夹心ELISA鉴别不同肉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不同动物肌肉和血清球蛋白抗血清检查860份牛肉,510份马肉,510份猪肉,310份羊肉和100份驼肉,检出率均在95%以上;经与其它血清学方法比较,证实用该法鉴别不同肉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方法简便,设备简单,判断指标客观真实,经研制配套的商品化诊断盒,可供肉品检疫部门及有关单位野外应用。  相似文献   
32.
本试验用胰蛋白酶消化繁殖期公鸡睾丸。用 RPMI-1640 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按离体细胞培养和 RIA 分析法研究锰对睾丸细胞分泌睾酮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培养时睾丸细胞分泌睾酮含量(ng/9.7×10~5细胞·ml·6h)对照组(0μmol Mn)为4.266±0.736.5μmol Mn组为5.394±0.154.100μmol Mn 组为5.421±0.099.500μmol Mn 组为4.511±1.031.1000μmolMn 组为3.957±0.731。结果提示:睾丸是锰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直接作用部位,一定浓度的锰可以促进睾丸细胞对睾酮的分泌功能.而高剂量的锰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3.
在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支持下,利用JSP软件开发技术,建立了农业与农村远程教育系统,该系统包括远程课堂,子系统、课件点播子系统、实用技术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论文着重阐述系统的主要功能、系统的技术架构、主要数据库结构及关键技术,并对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4.
铁、锌、铜、锰均为禽类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种公鸡生长周期较长,各种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积累趋于稳定。本研究随机选择6羽251日龄成熟期的罗斯种公鸡作了剖析实验,旨在了解铁、锌、铜、锰在种公鸡体内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探索这些元素在体内的生理生化作用提供依据。所用基础日粮由玉米、小麦、豆饼、鱼粉、骨粉和多种维生素组成,含锰21.25ppm,锌  相似文献   
35.
用临床分离到的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制成二联灭活苗,并加入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经实验室与野外扩大试验证实,该疫苗具有确实的预防效果。在免疫10天后,雏鸭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攻毒保护率达100%。野外试验可明显降低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  相似文献   
36.
为解析发育籽粒胚中不同种类和不同形态多胺在小麦耐旱机制中的作用,以强抗旱性的洛麦22和弱抗旱性的豫麦48为材料,于小麦花后第10天施以根际自然干旱、喷施外源多胺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研究不同类型多胺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旱相关生理指标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关系。干旱胁迫处理10天内,2个品种籽粒胚中游离态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以及酸可溶性共价结合态多胺(ASCC-PA)含量均上升,尤其是豫麦48的游离态Put一直表现为急剧升高趋势。干旱处理前期两品种籽粒中游离态Spd和Spm的上升幅度没有明显差异,处理后期洛麦22中Spd和Spm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豫麦48;两品种胚中的酸不溶性共价结合态腐胺(AISCC-Put)含量前期均较低,到后期洛麦22的AISCC-Put含量上升明显。外源Spd和Spm处理后,不仅显著提升了干旱胁迫后期豫麦48胚的游离态Spd和Spm的含量,并且提高了旗叶相对含水量和籽粒相对干物质增长速率,降低了旗叶相对质膜透性,抗旱性得到改善。MGBG处理强烈抑制了洛麦22胚中游离态Put向Spd和Spm转化,也明显降低小麦的抗旱性。外施菲咯啉显著抑制了干旱胁迫所诱导的AISCC-Put增加,同时也降低了小麦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上述结果暗示花后胚中游离态Put向游离态Spd、Spm和AISCC-Put的顺利转化可以提高小麦抗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37.
舟山海域黑鲷标志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2006年分别采用金属线码标记、荧光色素可见式标记(荧光标记)和挂牌标记三种方法,在舟山海域进行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标志放流试验,三年内共放流标志黑鲷17 616尾,平均体长131.9 mm,平均体重46.46 g.结果表明:挂牌标记的死亡率和脱标率最高,荧光和挂牌标志鱼只获得当年回收,回捕率分别为0.16 %和0.64 %,没有捕获金属线码标志鱼,说明在开放性的水域,总体回捕结果不佳,金属线码标记法不适合黑鲷放流;标志黑鲷移动范围不大,最远不超过15海里,栖息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标志鱼放流后2个月左右生长缓慢,此后生长加快.本试验基本达到标志放流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8.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的土壤侵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造成严重的农业和生态环境问题,而植被能从根本上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安塞县典型退耕坡地不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侵蚀针法,结合2012-2015年降雨数据及不同植物群落特征的分析,研究不同植被恢复坡地的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不同年份植被群落土壤侵蚀强度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防治土壤侵蚀的能力不同,具体为自然恢复灌木群落>自然恢复草本群落>人工灌木群落>人工乔木群落.灰色关联度显示,降雨量与坡度是影响植被群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因素,乔灌木群落坡度>降雨量,草本群落降雨量>坡度.自然恢复植被群落枯落物盖度>植被盖度,人工植被群落植被盖度>枯落物盖度;因此,在当前植被条件下,未受到扰动的群落可有效减少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在进行植被恢复时,应优先进行植被自然修复,适时适地引入乔灌木进行植被恢复人工调控,尽早促进乔木群落的林下植被发育,保护其林下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同时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39.
2013年延河流域特大暴雨下的滑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延河流域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强降雨,引发了大范围的滑坡。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DD2008—02),对延河流域从南到北6个典型小流域内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2013年延河流域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在7月,其中宝塔区7月侵蚀性降雨量最大(766.8 mm),是延河流域2013年暴雨的暴雨中心区;(2)距离暴雨中心最近的南部2个小流域的滑坡侵蚀模数最大,达7 000 t/km2,中部2个小流域为3 700 t/km2,北部的为1 400 t/km2左右,滑坡量与滑坡频率也呈现南部 > 中部 > 北部的规律;2013年暴雨引发的滑坡为浅表层滑坡,属于黄土内滑坡,分布在20°~60°的斜坡上;滑坡均为小型滑坡,其中规模≤1 000 m3的滑坡最多,占总调查滑坡数量的78%, > 5 000 m3的滑坡很少。  相似文献   
40.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26°00′~35°00′N、121°00′~127°00′E以西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江外渔场、舟外渔场和连青石渔场中南部;全年平均渔获率为0.143 kg/h,数量分布的高峰期出现在夏季,平均渔获率为0.298 kg/h,其次是冬季,为0.143 kg/h,春季最低,只有0.032 kg/h;渔获物体长为27~650mm,平均为268 mm,体重为0.6~6 715 g,平均为806 g,冬季渔获个体最大(292 mm,951 g),夏季最小;4—5月为黄鮟鱇的集中产卵时间;黄鮟鱇分布海域的底层水温为6.43~20.01℃,平均为13.02℃;底层盐度为30.37~35.03,平均为32.90;水深分布为17.0~107.2 m,平均为64.4 m,密集分布区的水深为40~8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