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02篇 |
免费 | 158篇 |
国内免费 | 13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13篇 |
农学 | 827篇 |
基础科学 | 250篇 |
324篇 | |
综合类 | 1874篇 |
农作物 | 220篇 |
水产渔业 | 342篇 |
畜牧兽医 | 960篇 |
园艺 | 314篇 |
植物保护 | 1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125篇 |
2019年 | 174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92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66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239篇 |
2011年 | 212篇 |
2010年 | 211篇 |
2009年 | 213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229篇 |
2005年 | 242篇 |
2004年 | 361篇 |
2003年 | 354篇 |
2002年 | 277篇 |
2001年 | 149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55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144篇 |
1996年 | 113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110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65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是黄河下游沉积沙粒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寻求适宜沙地的树种和造林技术,榆林市在不同立地类型上营造樟子松示范林,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总结出了适应全市樟子松造林技术,解决了榆林沙区樟子松大面积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2.
4个来源不同、经过3a选育的肉用白王鸽品系,从中选出3个品系进行品系杂交试验(A、B、C、D组),并用4个纯系(Ⅰ、Ⅱ、Ⅲ、Ⅳ)作对照,试图筛选出杂交效果优秀的组合用于商品生产。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杂交效果不够理想。杂种优势率最高的仅为3.04%(C组的孵化率),而4周龄体重(A、C组)和4周龄成活率(B、C组)的杂交优势率为负值。正反杂交组合比较,在4周龄体重上,Ⅲ系作为父本(B、D组)显著高于作为母本(A、C组)的组合(P<0.05)。各品系的全面配合力测定,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33.
灌水模式对夏玉米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明确夏玉米的耗水特性,于2009年度在人工遮雨棚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在2010年玉米生长季降水量为446.2 mm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灌水量处理(试验共设3个处理,雨养:W0,全生育期不灌水;调亏灌溉:W1,保持田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80%;大水漫灌:W2),研究了夏玉米的田间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2009年盆栽条件下,80%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形成,可获得170.76 g/株的籽粒产量。2010年田间试验表明,W0、W1、W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310.83、321.5、325.59 g/株,产量分别为:9255.85、9747.29、9635.72 kg/hm2。与W0相比,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灌水处理间比较发现,W1处理获得了高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亦高于W2处理,其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1.47、19.39 kg/(hm2?mm)。随灌水量的增加,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但是灌水量过多显著减少光合产物向籽粒的分配,使产量降低。夏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显著随灌水量增加增大,耗水强度提高。在自然降雨量为446.2 mm条件下,雨养处理耗水量最低,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灌水处理,但其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低,最终获得籽粒产量低于2灌水处理。综合考虑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以保持田间含水量为80%的灌溉量为最优。 相似文献
134.
135.
主成分分析在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在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使数据结构得以简化。作者分析了合肥市新站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因子与污染物之间的数学模型,再用该模型计算出各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并对监测布点进行分类。以此选出最佳监测点位,可为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提供方法,为合肥市新站区环境质量的分区和分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6.
BP神经网络模型作为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物种分布模型,以解析生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与传统回归模型相比,该模型可以灵活处理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但其结构复杂,在参数设置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模型的预测与应用。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口虾蛄渔业资源调查与环境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口虾蛄资源分布模型,同时利用数据分组处理算法(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 GMDH)、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和自适应算法(adaptive algorithm)分别对模型输入变量、初始权值和隐节点数目3方面进行优化,构建7种不同组合优化模型。结果显示,7种模型的优化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单方面和两方面组合优化模型预测性能基本保持一致;而三方面共同优化其均方根误差与残差平方和分别为0.35和1.94,较初始模型的0.52和2.40更小,且相关系数最大为0.45,表明模型优化效果最好。对比优化前后发现,口虾蛄资源密度随纬度和底层盐度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随底层温度的升高,口虾蛄资源密度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最优模型较初始模型增加水深为关键环境因子,对口虾蛄的资源密度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进一步开发了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优化的方法,证明了参数优化对BP模型的预测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模型优化对于分析口虾蛄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为筛选出适合旱作农业区栽培的小茴香材料,对初步收集的9份小茴香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和田间比较试验,测定种子活力,对种植情况、植株性状、田间生长状况以及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25℃为旱作农业区小茴香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变温有利于小茴香种子的萌发;收集于甘肃省玉门市黄闸湾乡黄闸湾村的材料7发芽势(44.67%)、发芽率(92.67%)、发芽指数(81.52)和种子活力(11.34)最高。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个材料中,收集自甘肃省民勤县东湖镇东湖村的材料4田间综合表现良好、分枝习性和结实习性好、产量结构协调,株高(113.72cm)、茎粗(9.04mm)、干物质量(185.5g)、产量(82.68kg/667m2)最高。材料4和材料7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在旱作农业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8.
旱地红壤长期定位施肥养分下移特征及作物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给合理施肥与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试材,试验设4个处理,研究了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养分在剖面中的下移特征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0~2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与P或有机肥配施明显减少20~60 cm碱解氮含量,60~80 cm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小;P与有机肥配施减少20~40 cm速效磷含量;40~60 cm速效磷含量差异极小;40 cm以下速效钾差异不明显,有机质60~80 cm以下无差异。低产红壤经28年改良培肥,生产性能达到中上等肥力水平。长期施N和NP,玉米籽粒分别在第8、24年绝收,NMP处理比NP处理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39.
研究测定了鲁莱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性状及背最长肌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鲁莱黑猪宰前活重79.92kg,胴体瘦肉率54.31%,肉色4.00、大理石纹3.83,pH,6.24,肌内脂肪5.92%。每100g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在0.13~2.80g之间,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分别为16.36g,12.94乳6.42g、79.06%和39.21%。背最长肌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3.52%、11.52%、45.03%和10.72%。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