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柞蚕产业对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和目前培养环节中存在的过于注重研究而疏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结合柞蚕产业现状,探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中国国情创新能力、东北乡村振兴服务能力“三位一体”知识架构的创新型柞蚕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柞蚕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该模式在团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实施,使团队研究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论文撰写、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珍稀绢丝昆虫柳蚕的DNA条形编码与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DNA测序技术获得柳蚕(Actias selene)线粒体细胞色素酶C亚基Ⅰ基因(COI)5′端574 bp的片段,作为用于柳蚕种质资源分子鉴定的DNA条形编码(GenBank:FJ358505)。测定的柳蚕COI基因序列与其它大蚕蛾科绢丝昆虫的COI序列一样,均表现出偏好于碱基T的倾向(AT skew=-0.179)。在所分析的蚕类昆虫中,柳蚕与合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最小(0.120),而与蓖麻蚕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38)。构建的NJ和UPGMA分子树中,大蚕蛾科的柳蚕属、柞蚕属、蓖麻蚕属、大乌桕蚕属、栗蚕属均各自形成一个支系,并且明显形成两个分支:大蚕蛾族(saturni-ini),包括柳蚕、柞蚕和栗蚕;眉纹大蚕蛾族(attacini),包括蓖麻蚕和大乌桕蚕。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5%蜂蜜水、5%葡萄糖水及蒸馏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对其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和寿命均有显著影响。经5%蜂蜜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长,为7.17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48.23粒;经5%葡萄糖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与5%蜂蜜水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短,为5.53 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低,为162.13粒,显著低于5%蜂蜜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间雌蛾产卵前期、交配率、交配次数和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雄蛾寿命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研究表明,补充营养主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雄蛾寿命有影响,是影响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讨柞蚕幼虫体色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分析柞蚕品种豫大1号(黄体色)和白一化(白体色,略带黄色)幼虫体色的遗传规律,并比较二者在体壁类胡萝卜素组成上的差异。杂交试验发现,F1的幼虫体色为黄色,F2有黄色和白色两种表型,且分离比符合3∶1;回交BC1(F1×豫大1号)均为黄色,而BC1(F1×白一化)则有两种表型,即黄色和白色,分离比符合1∶1。遗传分析表明,豫大1号的基因型为YYGG,白一化的基因型为YYgg,豫大1号的黄体色对白一化的白体色属于完全显性遗传。代谢组学分析发现,豫大1号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10.259μg/g)远高于白一化(1.167μg/g);白一化体壁中的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含量远小于豫大1号。综上认为,体壁中类胡萝卜素的缺乏是导致白一化形成白体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7.
危害柞蚕(Antheraea pernyi)、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等野蚕的寄生蝇种类较多,准确鉴定其种类是害虫防治的基础。对采集自不同年份(2007年和2016年)、不同地理区域(辽宁、吉林和河南)寄生柞蚕和栗蚕的50份寄生蝇蛹样品的DNA条形编码进行了研究。来自辽宁6个地区和吉林2个地区的38份柞蚕寄生蝇样品属于柞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tibialis),它们的DNA条形编码序列的碱基一致性达100%,表明辽宁和吉林的柞蚕饰腹寄蝇均来源于一个扩散点,而且扩散历史极短。来自河南的柞蚕寄生蝇样品HN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与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的序列一致性达到96%,属于家蚕追寄蝇;而另外的5份样品HN1~5的序列一致性为100%,推测属于蚕饰腹寄蝇(Blepharipa zebina)。来自辽宁的寄生栗蚕的6份寄生蝇样品DJY1~6的DNA条形编码序列完全一致,但其分类学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确认。有趣的是,来自河南同一个柞蚕茧内的寄生蝇样品HN3~5和HN6分属于2种寄生蝇。上述结果表明,利用DNA条形编码技术进行危害野蚕的寄生蝇种类鉴定和种群发生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柞树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工酶是基因的产物,具有物种、组织器官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作为基因存在和表达的一种生化指标,已成为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现象的一项有效手段,在遗传学、育种学、分类学、生理学、病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柞树是指可用于饲养柞蚕的壳斗科(Eagaceae)栎属(Quercus)植物以下各种树的总称,在我国分布面积广、种类多,约有300多个品种[2],为我国柞蚕生产提供了宝贵的饲料资源。有关柞树同工酶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辽宁省分布的11个主要柞树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相似文献   
19.
增效物质对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的感染增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昆虫病毒制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速效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其应用.因此,人们设想通过改造昆虫病毒来提高其杀虫效果,Merryweather将人工合成的蝎子毒素基因重组到苜宿尺蠖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中去,建立了重组病毒AcMNPVAaIT.将该重组病毒接种于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幼虫,结果该幼虫取食量显著减少,发育不良,死亡时间缩短[1].为了提高昆虫病毒的感染能力,人们研究了感染增效物质,如硼酸、卵磷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均具有感染增效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某种荧光增白剂对数种昆虫病毒具有感染增效作用.本研究应用野生型AcMNPV-C6和基因重组AcMN-PVAaIT经口感染东方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并添加感染增效物质,研究基因重组病毒与野生型病毒对东方粘虫的杀虫效果,以及感染增效物质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我国二化性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源基地,种茧产量占全国用种量的80%以上。本文测定了吉林省10个柞蚕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并结合已有的8个柞蚕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重建了这些品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吉林省10个柞蚕品种中,选大4号的线粒体基因组为15 570 bp,其余9个品种(吉青、高油1号、永青、超杂1号、吉抗109、吉黄2号、选大2号、吉柞889、吉柞882)的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均为15 572 bp;这10个柞蚕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均编码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供试的18个柞蚕品种分为3个线粒体DNA世系群,即豫早1号世系群、青黄1号世系群、青6号世系群;吉林的柞蚕品种5个属于青黄1号群,5个属于青6号群。18个柞蚕品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共鉴定出17个单倍型,其中吉黄2号和选大2号的序列完全一致。序列分析共鉴定出224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包括20个插入/缺失位点),豫早1号群5个品种的多态性位点高达164个;青黄1号群6个品种的多态性位点仅为11个;青6号群7个品种的多态性位点为16个。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