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5篇 |
基础科学 | 3篇 |
5篇 | |
综合类 | 21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15篇 |
园艺 | 48篇 |
植物保护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分析宁夏、甘肃部分地区奶牛乳房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coli)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生物被膜及系统发育分型,对临床乳房炎奶牛乳样中分离鉴定的54株E.coli用肉汤稀释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结晶紫染色法,对其进行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系统发育分型及生物被膜检测。结果表明,54株E.coli对头孢噻肟耐药率高达100%,对氨苄西林、四环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头孢吡肟、替加环素、恩诺沙星,耐药率依次为74.07%、57.40%、24.07%、18.51%、11.11%、11.11%、5.56%,对美罗培南均表现为敏感;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CTX基因检出率最高94.44%,blaTEM基因检出率为33.33%;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中tetB检出率为55.56%,tetA、tetC检出率为1.85%、3.7%,耐药基因高检出率与耐药性表现一致。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菌毛黏附素fasA为31.48%,α溶血素hlyA为16.67%,志贺毒素stx1为7.4%;系统发育分型结果显示A型是该地区主要的流行菌株,其携带毒力因子的... 相似文献
102.
小菜蛾是世界性十字花科蔬菜主要抗性害虫,在武汉地区已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常规农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很多农药已不能用于田间防治。植物源农药是以植物体本身或以植物中可作为农药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加工而成的农药,具有选择性高、低毒、易降解、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为有效控制抗性小菜蛾的危害,笔者选取几种植物源杀虫剂进行了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力胜(印楝素+苦参碱)EC(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产品);0.3%印楝素EC(广东深圳农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1.2%苦参碱EC(北京… 相似文献
103.
进行了几种杀虫剂防治保护地烟粉虱的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4%噻嗪酮.啶虫脒微乳剂、6%啶虫脒.联苯菊酯微乳剂、3%啶虫脒微乳剂高效、低毒、安全,是当前防治烟粉虱的首选药剂;施用时于早晨露水干后喷雾,重点喷施叶片的背面,药剂使用时需要连续喷药3~4次。 相似文献
104.
守瓜类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南方主要有黄足黄守瓜与黄足黑守瓜两种,其中以黄足黄守瓜发生较为普遍.黄足黄守瓜又名黄虫、黄萤、瓜守、黄守瓜,黄足黑守瓜又名黄胫黑守瓜、黑瓜叶虫等.守瓜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黄守瓜成虫食性较杂,但主要为害葫芦科的黄瓜、南瓜、西葫芦、丝瓜、苦瓜、西瓜、甜瓜、佛手瓜等,此外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等蔬菜,黑守瓜比黄守瓜发生迟,为害作物较少,以丝瓜、苦瓜、黄瓜等瓜类蔬菜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105.
106.
解冻精子存活时间对受胎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冻精解冻后,在常温下存放4h,其受胎率为55%,而超过6h受胎率则明显下降,仅为35%,因而精子在37℃水浴中存活时间极限为6h。 相似文献
107.
108.
【目的】利用根系分隔技术, 研究不同需氮特性的旋花科、 豆科作物与玉米套作后,玉米的生长特性与养分吸收差异及其增产机理。【方法】采用石英砂培盆栽试验,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玉米-大豆、 玉米-甘薯两种套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分隔、 部分分隔、 完全分隔三种隔根方式。分析不同套作模式下不同隔根方式对玉米地下根系活力、 根系生物量及地上植株叶片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和吸氮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有显著影响,不分隔处理时,与大豆套作的玉米根系活力、 籽粒重及地上植株总吸氮显著高于与甘薯套作的玉米,分别高6.25%、 8.69%和18.89%; 部分分隔或完全分隔时,两套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 2)隔根方式影响玉米的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表现为不分隔部分分隔完全分隔。3)不分隔有助于促进共生玉米生长,但不同套作模式的影响效果不一致;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不分隔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 籽粒产量和总吸氮量均高于隔根处理,比完全分隔处理的分别高25.65%、 27.31%、 64.69%和71.65%;玉米-甘薯套作下增加幅度为17.59%、 19.83%、 52.38%和46.21%,分别比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低31.44%、 27.39%、 19.03%和35.51%。 4)相关分析表明,两种套作处理玉米地下根系干重与地上植株干物质重、 叶片光合速率及籽粒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 0.927和0.986(P0.01);且地下根系活力与地上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29(P0.01)。【结论】种植模式和隔根方式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根系不分隔时,玉米-大豆套作处理下玉米的根系活力、 净光合速率、 生物量、 籽粒产量及总吸氮量显著高于玉米-甘薯套作;隔根处理导致的生物量和吸氮量下降主要是由根系活力降低引起的。与玉米-甘薯套作相比,大豆促进了玉米根系活力的提高,有效调节了玉米地上部植株光合作用及干物质积累,实现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