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3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21.
农业措施对玉米季坡耕地水沙过程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侵蚀性降雨条件下不同农业措施对玉米季坡耕地水沙过程的影响及减沙效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观测试验,研究顺坡耕作(CK)、横坡垄作(CT)、横坡垄作+秸秆覆盖(CT+SM)、横坡垄作+地膜覆盖(CT+PM)、横坡垄作+有机质输入(CT+OM)5种农业措施对紫色土玉米季坡耕地径流深、径流系数、径流曲线数、产沙量、土壤可蚀性指标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历次降雨事件CK径流系数变幅为18.89%~32.23%,CT+OM和CT+PM显著削减了径流量和产沙量,径流量较CK减少15%~35%、泥沙量减少12%~75%。土壤可蚀性指标随降雨量和径流量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随着降雨量或径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可蚀性与地表径流量之间呈幂函数递增关系,确定系数R2为0.70~0.87(p0.05);土壤可蚀性与降雨量呈对数曲线关系,R2为0.85~0.91(p0.05)。历次降雨横坡各处理土壤可蚀性指标(Kw)显著低于顺坡垄作,CT和CT+OM的Kw均值分别为0.025kg·m~(-2)·mm~(-1)和0.023 kg·m~(-2)·mm~(-1),与CK相比平均分别减小17%和24%;CT+PM和CT+SM的Kw值最小,均值分别为0.021 kg·m~(-2)·mm~(-1)和0.018 kg·m~(-2)·mm~(-1),与CK相比分别减小29%和38%。综上,横坡垄作增加地膜覆盖或秸秆覆盖是控制紫色土玉米季坡耕地地表径流、降低土壤可蚀性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控制紫色土玉米季坡耕地水土流失、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农业旱灾是致灾因子(降水不足)、孕灾环境(土地利用)、承灾体(农作物和农业人口)相互作用的产物。四川省坡耕地比例大,可灌溉面积小,土壤瘠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季节性干旱问题十分突出。旱灾是四川省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危害范围最广、经济损失最大的农业自然灾害。季节性干旱是制约四川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旱灾已成为该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3.
播期对川西平原直播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合理搭配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品种和播期,通过中早熟、中熟、中迟熟3个杂交稻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各品种水稻光合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籼稻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播期推迟总体均呈下降趋势;播期推迟显著降低了中熟和中迟熟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P<0.05);播期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中早熟品种产量性状的协调发展。中熟和中迟熟品种产量受播期影响较大,而中早熟品种大部分播期内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11.8%、33.0%、45.4%。综上,为保障川西平原直播稻产量,3种类型籼稻适宜播期应在4月5日-26日间。中早熟品种内5优玉香1号可适当推迟播期,适合作为当地麦-稻或油-稻两熟制直播稻品种推广应用。本研究为川西平原稻田两熟区直播稻适宜播期和品种选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4.
四川丘陵山地小麦机械化生产农艺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预留行带(状)植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净作小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指导四川丘陵山地小麦(机械)生产.  相似文献   
25.
2009年入冬以来,四川降水稀少、冬暖突出,省内大部无雨日80天,盆地中部丘区、盆西无雨日在80~90天,广元、遂宁、资阳、内江和自贡等市的大部,以及巴中、南充、绵阳、德阳、成都、眉山、泸州、宜宾等市部分丘陵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少50%以上,龙泉山东侧的盆地中部以及威远等地,  相似文献   
26.
基于“3414”模型对川中丘陵区玉米氮磷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川中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增产效应显著,其中,处理6产量最高,处理2产量最低,分别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6.0%和18.6%。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8.55%,表明土壤属于下等肥力。N、P、K对玉米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N>P>K,增产效果居首位的为氮肥,施用纯N 240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826.00 kg/hm2;P肥的增产幅度次之,施用纯P 72 kg/hm2的增产效应达到2542.50 kg/hm2;施用纯K 45 kg/hm2的增产效应为1207.50 kg/hm2。在不同肥料的交互作用中,N×P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影响最大,N×P>N×K>P×K。施氮量(N)为329.33 kg/hm2,施磷量(P2O5)为99.04 kg/hm2,施钾量(K2O)为50.21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6885.94 kg/hm2。玉米产量与N、P、K肥料效应回归模型为三元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经显著性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以为玉米生产施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优化施肥对稻-麦轮作系统氮肥利用与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成都平原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对系统生产力、氮素利用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和系统生产力,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5.04%、20.35%和18.37%;优化施肥促进作物籽粒对氮素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施肥处理小麦氮肥利用率为28.19%,水稻为48.89%,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29%和9.06%;水稻小麦轮作下,常规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量分别为82.89和95.34 kg/hm2,无肥处理亏缺量为-89.04 kg/hm2;氮素损失是土壤-植物体系中氮肥去向的主要形式,优化施肥显著降低小麦季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28.
地膜水稻具有显著的节水作用,是丘陵雨养农区节水栽培和避灾稳产增收的重要技术措施.经研究表明:地膜水稻平均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575公斤,比水栽稻增产15%,每亩可节水90~150立方米,增收70余元.  相似文献   
29.
川中丘陵旱区小麦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及不同土壤厚度覆盖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①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作用,增产率在20%以上,干旱年高达30%-40,是川中丘陵旱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②覆盖不仅能保持水分,而且改变了水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水汽上升至膜下受阻凝聚使土壤表层水分相对稳定和丰富,促进作物对土壤深层水分的利用,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③不同覆盖方式各有优劣。因小麦遭遇干旱的情况不同,则不同覆盖方式增产的能力和主要原因也不一样:小麦整个生育期或中前期受旱,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的增加和千粒重的提高,增产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膜、侧膜和稻草覆盖;若小麦中后期受旱,则增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有效穗和穗着粒数的增加,增产能力依次为稻草、全膜和侧膜覆盖。④从不同土壤厚度全膜覆盖效果及效益分析表明,特大干旱年土壤厚度在80cm以上,一般干旱年在60cm以上,雨水较好年份在40cm左右均可发挥覆盖的作用,取得理想产量,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小麦套作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进行阐述,旨在大面积推广玉米机械化生产,以促进四川玉米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