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金龟子绿僵菌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和草地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0×10^8个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WP对苹果桃小食心虫和草地蝗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3 000、4000倍液对苹果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为88.35%、82.45%,优于对照药剂30%桃小灵2 500倍液;666.7m2制剂用量33.3、26.7 g药后14天对草地蝗虫的防治效果为83.69%、75.97%,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处理。  相似文献   
42.
为筛选出防治花生网斑病的新型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13种杀菌剂对花生网斑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花生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在32.19%~72.08%之间,其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43%戊唑醇SC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2.08%、72.03%、71.06%。各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增幅在8.81%~24.87%之间。其中增产效果较好的为43%戊唑醇SC、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75%肟菌·戊唑醇WG的处理,分别为24.87%、22.80%、21.76%、20.72%。13种药剂中60%唑醚·丙环唑WG、30%苯甲·丙环唑EC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可以作为生产上防治花生网斑病较为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43.
为评价45%咪鲜胺微乳剂在葱中使用的安全性,开展咪鲜胺在葱中的残留量及残留消解研究。消解动态试验按照506.25 g a.i/ha 1次施药,药后2h、1、3、5、7、14、21、28、35d采集葱;最终残留试验按照337.5和506.25 g a.i/ha施药,施药3~4次,施药间隔7d,施药后7、10、14d采样葱样品。气相色谱对咪鲜胺进行定量分析。消解动态试验表明:咪鲜胺在葱中消解较快,在山东和广西半衰期分别为5.3 d和6.3 d。最终10d葱样品中咪鲜胺的残留量在0.027~0.64 mg/kg,低于韩国制定的葱中咪鲜胺最大残留限量(1mg/kg)。推荐该药在葱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d。  相似文献   
44.
采用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噻虫嗪在菜豆中残留的检测方法、噻虫嗪在菜豆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与安全风险。结果表明,检测方法对噻虫嗪、噻虫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2.5×10-11g,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1 mg·kg-1,噻虫嗪、噻虫胺在菜豆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0%~94%和89%~9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4.2%和4.6%~7.7%。噻虫嗪在菜豆中的半衰期为2.0~4.1 d,药后5 d消解69.3%以上。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的有效成分分别为75.0、112.5 g·hm-2时,施药2~3次,末次施药后10 d,收获的菜豆中噻虫嗪的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1,故推荐该药在菜豆上的安全间隔期为10 d。  相似文献   
45.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品种抗病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龙江佳木斯,汤原,集贤,宾县,林口等县(市)采集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sojae)标样,用V-8PBNIC选择性培养基分离获得18个P.sojae菌株,用国际上通过用13个单基因抗病的大豆品系,鉴定出5个生理小种,其中12个菌株为1号生理小种,占66.7%,为优势小种;另外还有13号生理小种和3个未报道的新生理小种,其毒力公式分别为3a,3b,3c,5,3b和1a,1d,3c,5,7。用1号生理小种接种和53个黄淮地区当前推广及待推广品种,结果表明抗病的30个,占鉴定品种的56.6%;感病的14个占26.4%;中间类型9个占17.0%。  相似文献   
46.
吡唑醚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及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对吡唑醚菌酯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除对山东地区菌株的菌丝毒力低于多菌灵外,对两地孢子萌发的毒力和对安徽地区菌株的菌丝毒力均高于多菌灵。在田间,吡唑醚菌酯对山东和安徽两地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在78.33%以上,且对安徽菌株的防效高于多菌灵。吡唑醚菌酯150 g a.i..hm-2和225 g a.i..hm-2处理的小麦产量在0.69 kg.m-2以上,均高于多菌灵处理。吡唑醚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310~0.0647 mg.kg-1,小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0.2 mg.kg-1,残留较低。吡唑醚菌酯在山东和安徽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低于11.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低于9.9 d,属于易降解农药。因此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可达到较高防效且对人体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47.
为对嘧菌酯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田间试验,使用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对嘧菌酯在小麦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小麦籽粒中嘧菌酯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1~1.0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嘧菌酯在植株、籽粒空白添加的平均回收率为87.9%~108.4%,相对标准偏差为1.1%~6.2%,其最小检出量为5×10~(-12)g,植株、籽粒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准确度、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满足嘧菌酯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分析要求。消解动态研究表明,嘧菌酯在小麦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3.3~4.3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按施药剂量180、270g a.i.·hm~(-2),连续喷药2~3次,施药间隔7d,药后7、14、21d,嘧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354mg·kg~(-1)。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2.43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9.0%左右,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和套播期的大蒜与基质栽培番茄套作对大蒜及番茄生长的影响,为番茄/大蒜基质栽培高效模式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迪芬尼’番茄于2011-07-31定植(秋茬),在其生长期间选用极早熟、早熟、中晚熟大蒜品种G110、G026和G064进行套播,设3个套播期,即S1(09-01)、S2(09-21)、S3(10-11),秋茬番茄收获后于2012-03-30定植春茬番茄,测定大蒜和春茬番茄的生长指标及大蒜的二次生长率、独头率。【结果】大蒜品种间株高、假茎高、假茎粗、最大绿叶长、叶宽、绿叶数均为G064G026G110。大蒜不同套播期对绿体株高的影响在生育前期大,后期小;G064和G026的假茎高和假茎粗在整个生育期持续增加,而G110在生育后期出现下降趋势;G026的最大绿叶长在整个生育期持续缓慢增加,G064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再迅速增加,G110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不同套播期对G064的叶宽和绿叶数影响较小;G026的二次生长率显著大于G064,而G110未出现二次生长;G110的独头率显著大于G026,而G064未出现独头蒜。与G064套作显著降低了番茄在生长后期的株高、茎粗和春茬番茄产量,与G026和G110套作对春茬番茄产量未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套播期对不同品种大蒜有较大影响,套播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大蒜生长;同一品种大蒜不同套播期对春茬番茄影响不显著,但G064显著影响了春茬番茄生长,因此该套作模式不宜选用中晚熟大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