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 1998年研究明确山东省胶东地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初浸染源主要来自苹果树叶芽、花芽及病落叶中的菌丝体。病害流行取决于当年降雨量 ,特别是春、秋梢抽生期间雨量、湿度 ,而受温度影响较小。田间分生孢子数量与降雨呈正相关 ,孢子高峰期出现在雨后 5— 10天内。不同品种间感病程度和病情消长动态不同 ,其发病严重度由高至低依次为新红星、北斗、嘎拉、红富士、乔纳金。同一年份 ,新红星、北斗、嘎拉、红富士发病始期比抗病品种乔纳金早 15~ 2 0天 ,易感病的新红星 6月上中旬即进入发病盛期 ,比红富士提早 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22.
三唑类杀菌剂及其在小麦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三唑类杀菌剂是防治小麦病害的有效药剂,是目前杀菌剂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对三唑类杀菌剂开发、应用进展,防病增产机理以及在小麦主要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3.
在狂犬病流行期,对狂犬病流行区与非流行区“健康”家犬血清狂犬病毒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流行区“健康”家犬血清抗体阳性率15.79%,其一岁龄以下犬阳性率26.17%;非流行区抗体阳性率1.46%,一岁龄以下犬阳性率2.04%,两区“健康”家犬及一岁龄以下犬抗体阳性率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这一结果,有助于狂犬病防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发现和掌握新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处理疫点、暴露后预防、控制狂犬病流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5.
苹果苦痘病是苹果成熟期经常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是因缺钙而引起的,是苹果生产中的一个难点。以往防治苦痘病多在果实生长的中后期喷施氯化钙等可溶性钙剂,但效果不够理想,且施用不当易产生肥害。为了寻求安全、有效的新型补钙制剂,新加坡固特丽科技有限集团(烟台)公司采用高新技术,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研制了防治苦痘病的专用生物制剂——苦痘净,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6.
为有效监测水果中吡唑醚菌酯残留,建立了苹果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的快速、简单检测方法。用乙酸乙酯和丙酮的混合溶液提取苹果和土壤样品,氮气吹干后用甲醇定容,经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当添加水平为0.01~5.0 mg/kg时,吡唑醚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6.7%~98.2%、79.8%~90.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1%~4.1%、0.2%~2.5%;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该方法简单、快速,杂质干扰少,灵敏度高,完全能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7.
阿维菌素在3种十字花科蔬菜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阿维菌素在十字花科蔬菜芥蓝、叶芥菜和芜菁中的残留消解行为和安全性,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3种蔬菜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丙酮提取,C18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阿维菌素在山东烟台、河北保定、浙江绍兴、贵州贵阳、黑龙江哈尔滨和安徽宿州6个试验点的芥蓝、叶芥菜、芜菁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芥蓝、叶芥菜和芜菁中的消解速率很快,半衰期分别为0.3~0.6、2.2~3.1和0.8~1.0 d,其残留量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属易消解型农药。  相似文献   
28.
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FTD),对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在花生植株及土壤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两年三地试验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在花生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式,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5~12.1d和9.8~13.3d。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按照推荐使用上限量3750g a.i./hm~2和推荐上限量的1.5倍5625g a.i./hm~2,于花生播种时一次性使用,收获时在花生植株、果壳、籽仁以及0~15cm耕层中的最终残留量0.01mg/kg,低于国标0.2mg/kg的限量。表明,当花生播种时一次性使用剂量为3750~5625g a.i./hm~2的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收获时产品是安全的,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29.
建立了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噻虫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对20%噻虫胺悬浮剂在梨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匀浆提取,NH2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UPLC-PDA) 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5~2.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103%,相对标准偏差为2.0%~3.3%;噻虫胺在梨中的定量限为0.05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噻虫胺在梨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为12.0~16.4 d。最终残留试验表明:按有效成分质量浓度0.06和0.09 g/L,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 d后采样,梨中噻虫胺的残留量为<0.05~0.13 mg/kg,低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值 (0.4 mg/kg)。  相似文献   
30.
花生化肥减施途径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不当已成为限制我国花生持续增产增效及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降低对肥料投入的过度依赖,保证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同步提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花生生产的重要任务。本文在简述我国花生施肥现状的基础上,从培肥土壤、改进肥料性能与施肥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花生生物特性等方面,探讨了花生化肥减施的途径与潜力,内容涉及耕作制度、有机物料投入、新型肥料、配方施肥、肥水一体化、精准施肥、叶面追肥、接种根瘤菌、营养高效品种、科学化控等;分析了各项措施的优缺点、适用条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建议不同产区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合当地实情的不同阶段(近、中、长)的花生化肥减施目标、实施方案和技术体系,在实现化肥减施的同时,保持资源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