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211.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12.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213.
龙胆草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属辽东山区特产药材。自1985年以来,辽东山区成功地将龙胆草从山上野生状态引种归圃栽培。随着人工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病原菌的逐年积累,龙胆草斑枯病逐年加重,现已流行成灾并造成毁灭性损失,成为龙胆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限制因素。1症状识别病菌主要危害龙胆草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两面均生有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斑常相互汇合,导致龙胆草整个叶片枯死。2病原菌龙胆草斑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真菌所致。分生孢子器聚生于病斑两面,球型或梨型,褐色,喙突出于叶片表面,内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针形,无色透明,稍弯曲,具隔膜。3发病规律龙胆草斑枯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5月龙胆草出土展叶后,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传播发病。越冬病残体和带病种苗是田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病害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菌种苗。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害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传染。高温、高湿、全光栽培有利病害流行。水生龙胆草品种较粗糙...  相似文献   
214.
辽宁树莓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辽宁省主要树莓试验和生产基地树莓病虫害发生、危害及种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树莓病虫害共23种,其中侵染性病害7种,分别是树莓灰霉病、灰斑病、炭疽病、锈病、根癌病、根腐病和苗期立枯病;生理性病害2种,分别是冻害和日灼病;虫害14种,分别是美国白蛾、灰斑古毒蛾、折带黄毒蛾、舞毒蛾、黄刺蛾、梨剑纹夜蛾、甜菜夜蛾、黄褐天幕毛虫、侧斑异丽金龟、中华弧丽金龟、双斑萤叶甲、大青叶蝉、透翅疏广蜡蝉和蓟马.调查发现,发生较普遍的病害有3种,分别是树莓灰霉病、灰斑病和炭疽病;危害较严重的病害有3种,分别是树莓灰霉病、炭疽病、苗期立枯病.发生严重的虫害1种,为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215.
人参病害防治(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俊范 《新农业》2003,(11):44-45
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主产我国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以根、茎、叶、果实入药,具有大补元气、强心救脱、益心复脉、生津安神功能.人参病害种类繁多,在我国有20多种,目前生产上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人参黑斑病、疫病、菌核病和锈腐病等.  相似文献   
216.
 In recent years, Yam black spot caused by Alternaria dioscoreae Vasant Rao became more prevalent throughout the hill yam growing area in the east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Study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and pH for its colony growth were 25-30℃ and 6-8 respectively;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RH, pH and carbon source for conidium germination were 20-25℃,100%,6-7 and saccharose respectively. The conidium lethal temperature was 48℃.  相似文献   
217.
以吉林、北京两个产地不同年限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来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通过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比较,西洋参根际土壤微生物有总体水平看,均有所增长,土壤理化性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鉴别出西洋参根际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并且得出西洋参根际的主要病原菌(Alternaria sp.)等和拮抗菌(Thrichoderma sp.)等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18.
<正>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果实蓝色,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随着蓝莓的大面积商业化种植,其病害的发生也愈加频繁。2013年7月对沈阳市蓝莓种植园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新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基生枝中上部芽眼,受害芽坏死,芽眼周围出现褐色或红褐色椭圆形病斑,凹陷,后期中部呈灰白色,病斑  相似文献   
219.
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田间混发流行过程及其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人工接种试验,分析比较了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单独及混合发生的流行过程及对花生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害混发初期,病害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病情加重,病害间的负相关性逐渐增大并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病害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生育期接种发病情况有所差异,在开花初期和盛花期接种,褐斑病和网斑病的病情较重,而在开花末期接种的病情较轻,但都能表现病害间的抑制作用。病害混发时造成的产量损失小于各病害单独造成损失之和,对白沙1016和四粒红接种2种病菌,病害混合发生所造成产量损失约为各病害单独引起损失之和的77.2% ~ 85.7%和76.1% ~ 79.6%。在不同生育期接种2种病菌,2个品种产量的损失均随着侵染时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20.
采用叶盘法筛选到1株防治葡萄霜霉病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N22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用N22菌株的16S r DNA序列与其相关种属进行比对,其序列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都具有100%的相似性。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N22菌株和枯草芽孢杆菌及解淀粉芽孢杆菌聚在一个枝上。经进一步克隆了该菌株的gyr A基因序列,其比对结果中相似度高的菌株中只出现了解淀粉芽孢杆菌,其Query cover达到91%。因此,该菌株最终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以解淀粉芽孢杆菌N22菌株的田间防效显示,当发酵液菌体孢子含量为10~7个/m L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76.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