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20篇 |
基础科学 | 13篇 |
89篇 | |
综合类 | 89篇 |
农作物 | 22篇 |
畜牧兽医 | 34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冬小麦养分专家推荐施肥系统在长江流域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2.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 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 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 kg/hm2和39×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 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 穴/hm2的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23.
氮钾营养对面包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N、K不同用量及其配比对龙94-4083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K营养对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其构成和品质有明显的影响。适宜的N、K配比及用量可提高小麦干重、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小麦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均表现出随N、K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所有处理中以N112.5K75处理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品质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子粒粗蛋白、湿面筋、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表现出随N、K用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全部处理中以N112.5K75处理获得了较高的沉降值、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及较长的稳定时间。N、K用量及其配比适宜既能提高小麦产量,又能改善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24.
用自体静脉液压扩张移植修复中型动脉缺损23例(条)结果均获成功,效果良好。液压扩张后扩大了静脉移植范围,移植血管远端的器官组织远期没有缺血现象。应用双套式吻接法修复肿瘤切除所致的血管缺损,解决了以往因肿瘤侵犯较大血管而放弃手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25.
肥料产业服务于农业生产,尿素、磷铵、氯化钾和复合肥等传统化肥产品的大量投入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可持续型转变,发展新型高效肥料产业,提升肥料产品对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协同保障作用,是现阶段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关键举措。新型肥料类型主要有缓/控释肥料、增值肥料、水溶肥料、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等,相比于常规施肥,施用新型肥料普遍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增产率范围为4.6%~17.5%,氮肥利用率提高16.8%~52.3%,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可降低7.2%~50.7%,N2O排放降低8.1%~40.8%,氮淋溶损失降低16.5%~43.8%,氮径流损失降低22.1%~45.4%。经过几十年的跟踪和创新,我国新型肥料形成了产业化,新型肥料总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新型肥料产业起步晚,几乎所有类型的新型肥料生产均存在原创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特性与农业需求匹配性不高,施肥技术和装备发展滞后,以及监管体系薄弱等问题。为推动新阶段新型肥料产业结构绿色高效转型升级,未来我国的新型肥料产业发展战略核心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以农业需求为导向,提升肥料产品与生产需求的匹配度;2) 肥料增效技术由注重养分供给向土壤环境、作物吸收和有效供给综合调控发展,肥料增效材料向高效、环保和价廉方向发展,肥料产品向营养、土壤改良和抗逆等多功能发展;3) 注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能耗,通过大型肥料生产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力争实现新型肥料由二次加工到一次生产的突破,实现新型肥料生产的绿色低碳转型;4) 建立健全肥料生产、销售和使用全链条监管体系,保障新型肥料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6.
27.
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其组分动态与养分吸收模式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生物产量及组分干重动态与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用量下春玉米总生物量及粒重的增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营养体干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axebx;生物产量依子粒产量和营养体干重变化符合回归方程Y=exp(a+b1x1b2x2)。适宜的氮磷钾配比及施肥技术可促进玉米植株生有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千粒的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肥料用量下春玉米氮磷钾绝对量的积累均符合Logistic方程,肥料用量可明显影响到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及其出现日期。用量适宜可获得较高的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且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相对较早;每生产100kg玉米子粒,适宜氮(N)、磷(P)、钾(K)的吸收量分别为1.557~1.602,0.419~0.427和0.973~1.025kg。植株养分吸收适宜比例N:P:K为1:0.27:0.62~O.64。 相似文献
28.
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N 300 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占1/2)比较,氮肥后移处理(N210kg/hm2,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各占1/3)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全生育期氮素表观损失极低。过量施用氮肥(N 300 kg/hm2)明显提高了6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增加了其向地下水淋溶迁移的风险。氮肥后移可提高小麦成熟期0-20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降低其在20-100cm土层的积累。基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吸收量而进行氮肥后移是可行的,氮肥后移可节省氮肥30%,是较为理想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29.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了大量的大豆试验数据(1998~ 2017年)基础上,通过拟合氮、磷、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得出最佳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大豆和夏大豆的产量逐年增加,平均产量分别为 2 610和 2 724 kg/hm2。夏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96 kg/hm2、P2O5 80 kg/hm2和K2O 126 kg/hm2;春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71 kg/hm2、P2O5 108 kg/hm2和K2O 74 kg/hm2;实现夏、春大豆高产的最佳密度分别为 27万和 34万株/hm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磷用量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密度;在夏大豆产区,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用量。种植密度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春、夏大豆需要提高种植密度获得高产,同时均应注重磷肥施用。 相似文献
30.
我国北方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因土壤类型、养分管理措施不同导致施肥后作物的增产效应不同,由此影响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当前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氮、磷、钾施用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给定施肥效应、肥料和玉米价格情况下玉米的经济效益变化,为我国北方玉米科学施肥和经济施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2010 2012年在我国北方七省玉米种植区开展373个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Nutrient Expert,简称NE),在此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依据产量和试验期间玉米和肥料价格计算了肥料氮、磷、钾施用的产投比。【结果】玉米各试验点产量效应变异很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各点的施氮产量效应分别为3040、2314、2324、981、2139、1184和1244 kg/hm2,施磷产量效应分别为1463、1216、1425、635、944、376和620 kg/hm2,施钾产量效应分别为1454、1063、1532、877、910、383和592 kg/hm2。氮、磷、钾素产量效应变化范围分别为341 7900 kg/hm2,11 5381 kg/hm2以及94097 kg/hm2,依次平均为1889、954和973 kg/hm2,表明不施氮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不施磷对产量影响最小。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氮、磷和钾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2.8、7.8和4.6,即投入单位金额的氮、磷和钾养分可分别获得2.8、7.8和4.6倍的收益。预测不同肥料价格和玉米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玉米价格而变化。采用专家系统推荐的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获得的籽粒产量为10255 kg/hm2、经济效益为18903 yuan/hm2,同样地点农民习惯施肥N-P2O5-K2O(225-61-47 kg/hm2)获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9996 kg/hm2和18154元/hm2。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多获益748 yuan/hm2,其中1/3来自节约的肥料,2/3来自增产带来的效益。【结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的增产效应以氮最高,其次是钾,磷最小。依据肥料价格因素,单位氮磷钾养分收益磷最高,其次是钾,最低是氮。依据玉米价格和肥料价格综合考虑,基于NE专家系统的推荐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是北方各地获得高产和高收益的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