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2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集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骑马坝乡的胡椒种植地的胡椒根系及土壤样品,进行胡椒瘟病的调查,计算胡椒瘟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并利用湿筛沉淀法 、植株根部染色等方法对所选样地的胡椒根际及根部周围的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菌根侵染率进行调查和计算。结果显示,当菌根侵染率最高(62.5%)时,孢子密度也最高,达到11.725个/g,胡椒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分别为20%和9;当菌根侵染率和孢子密度最低为11%和2.475个/g时,胡椒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0%和53.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丰富度和菌根侵染率与胡椒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即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的丰富度及孢子密度越大,菌根侵染率越高,胡椒瘟病的发病率就越低,病情指数也就越小。由此可看出,胡椒根系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存在能增强胡椒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2.
采用抑菌圈法和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倒提壶地上部分醇提物的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水相4个极性部位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5种细菌及可可葡萄座腔菌、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多主棒孢霉和尖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差异较大。石油醚相对5种供试的细菌菌株均无作用;氯仿相对大肠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3 mg/mL;乙酸乙酯相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均为2 mg/mL;水相仅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其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0 mg/mL。氯仿相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作用最强,EC50为1.48 mg/mL;乙酸乙酯相对可可葡萄座腔菌和多主棒孢霉抑菌作用最强,EC50分别为1.78 mg/mL和0.63 mg/mL;石油醚相和水相的抑真菌活性相对较弱。石油醚相、氯仿相和水相对供试真菌中的部分菌种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为揭示POD与吉贝插穗生根过程的关联性及其机理,取吉贝2年生采穗圃母树上当年生枝条制穗,比较3种配方处理插穗后,生根过程中POD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吉贝插穗生根过程可分为愈伤组织形成期(0~7 d)、不定根形成期(7~14 d)及不定根伸长期(14 d以后)3个阶段;3种配方处理插穗生根过程中,在0~21 d时POD活性均呈现“升高-下降-升高”趋势,峰值出现在不定根形成期,且第14天时POD活性与生根率呈显著正相关;方差分析显示,不同配方对吉贝生根有相似作用;每种配方处理生根的不同阶段POD活性差异达显著水平.POD活性变化与吉贝插穗生根密切相关,且不定根形成期维持较高POD活性利于生根.  相似文献   
44.
报道了中国发现的红菇属2个新记录种辛德红菇(Russula thindii K.DasS.L.Miller)和甜汁红菇(Russula sapinea Sarnari Boll.).对采自我国的这2个记录种标本进行宏观和微观形态研究,并对其重要显微特征进行绘图.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探讨其属内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45.
目的 云南德宏州是我国唯一处在热带北缘的油茶种植区,研究该区域油茶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油茶科学施肥、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测定并分析油茶土壤和叶片碳、氮、磷、钾含量与化学计量特征。结果 油茶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分别为47.77、2.56、0.69 和5.28 g·kg-1,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为3.69 和26.05 mg·kg-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变化具有协同性,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直接取决于土壤全钾、全磷含量。油茶叶片碳、氮、磷和钾质量分数分别为422.09、13.51、0.97 和4.92 g·kg-1;氮、磷协同变化,且均受到土壤磷调控,油茶生长发育受到氮、磷双重限制,其中磷为主要限制元素。叶片磷和磷钾比具有内稳态特征,内稳态指数HP为5.08,HP:K为3.26,其余元素及化学计量比均不具备内稳态特征。结论 云南德宏州油茶需持续加强磷元素投入,同时均衡投入氮、钾元素,以保障油茶的健康与持续产出。  相似文献   
46.
本文报道杧果叶斑上真菌的两个属是国内新记录,它们是半知菌中的数丝顶多毛孢(Bartalinia robillardoides Tassi)和杧果壳舞孢(Ciliochorella mangiferaeSyd.& Mitter)。  相似文献   
47.
48.
槽玫红豆(Ormosia striata Duna)是叶上的一种新病害——红豆红点病,病原为黄芪疔座霉(Polystigma astragali(Lasch) Hohnel)标本于1990年10月15日采自西双版纳小勐养石灰岩森林保护区边缘。  相似文献   
49.
本文报道了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病害——云南樟白脉病。该病目前只发现在昆明市,寄主只见于云南樟。病原是萨卡多星孢(Asteroconium saccardoi H. & P. Syd.)所致,并对其病症和防治措施进行了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的形成过程及其相关的气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共生系统进行分析,探讨进一步实现森林重建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干热河谷现有植被是植物与当地环境经历数百万年的协同进化形成的,地质历史上和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植被类型不能作为当前植被恢复的终极目标。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目标树种和生态效果的确定,应与当地的生态容量相适应,采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策略,对于极端困难地段不应盲目追求恢复森林。植被恢复区所处的生物气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的生态容量,对于不同树种有所差异,一旦超出了该树种相对应的生态承载力,不管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有多高,随着林分郁闭度的提高,树木个体的竞争不断加剧,有些树木会逐渐死亡,树种特性和生态容量将决定最终形成的森林生物量和林分密度。适地适树是植被工作的基本原则,抗旱保水技术只能帮助树木避免短期的气候波动所造成的土壤干旱对苗木的胁迫,是适地适树基础上的辅助措施,并不能保证在不适宜造林的地区实现森林恢复。因此,植被恢复的验收标准应该根据不同树种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