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6篇
农学   4篇
  4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余甘子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热带,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海南等省都有分布。余甘子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被广泛食用和药用。阐述了余甘子在栽培经营,生态学特性,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了余甘子生产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62.
曹永庆  任华东  林萍  姚小华  尹润富  叶淑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73+13544-13473,13544
[目的]为了弄清缓释肥在油茶容器育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缓释肥的不同施用方式和施用浓度对油茶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缓释肥的施用与苗木成活率无显著相关性;施用0.3%缓释肥18-18-18+TE+B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增加抽穗长度和粗度;缓释肥于嫁接苗移栽前与基质混合施入的施肥方式更佳,明显好于揭膜后撒施。[结论]该研究可为培养容器袋高质量苗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3.
采用国家标准、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山核桃无性系测定试验林11个无性系粗脂肪、蛋白质含量及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核桃种仁富含脂肪(52.64%~58.51%)、蛋白质(55.07~65.50 mg·g~(-1))和氨基酸(49.41~65.23 mg·g~(-1));山核桃种仁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和棕榈烯酸组成,其中棕榈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在无性系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山核桃种仁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含量为92.53%~92.90%;山核桃不同无性系呈味氨基酸含量和比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基于山核桃营养成分特点,综合筛选出大源2号和大源4号2个无性系不仅在油用资源开发利用上有极高的开发利用前景,还可作为优质果用无性系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4.
滇东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东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灌木林阶段、次生乔木林阶段、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滇东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从草灌阶段开始降低,到麻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降到最低,在高山栎林阶段有所回升,而空隙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在整个演替过程中,土壤均为弱酸性;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均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氮含量从草灌阶段开始增加,到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全磷含量分阶段增加,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高山栎林阶段;全钾含量随演替进行上升到滇石栎和高山栎林阶段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5.
野生香榧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黟县、浙江富阳市、建德市3个地区野生香榧种实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香榧在产地间性状差异较小(仅鲜重出核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变异幅度最大的为建德地区,其次为黟县地区,富阳地区相对较小;(2)产地内株间各项性状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种重(CV=26.33%),其次为单核重(CV=27.20%),最小的为核径(CV=9.21%);(3)香榧种实的重量与长、径的大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与长径比相关性不显著;香榧种子的大小和重量与其出核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樟树种源苗期差异及性状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60 个樟树种源苗期试验中, 选取10 个有代表性的种源, 对苗期8 个性状进行观测, 并通过方差分析、两两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苗期各性状种源间差异显著; 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7 个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 与苗期总生物量相关最为紧密的主导因子是地径。表5参3  相似文献   
67.
30个墨荆树国内外种源,在我国南方四省(区)5个点造了13mh^2种源试验林,5年生时的调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生长、发育、通直度、树皮厚度、单宁含量、抗性等性状差异显著。各试点个入选种源的平均单株材积,比总体平均值大21%-95%,单宁含量比总体均值高2%-7%。种源与地点的互作不显著,说明种源表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根据生长量、产皮数量与质量、抗逆性及种源稳定等指标,综合评定出6个适合在我  相似文献   
68.
不同树形油茶无性系发枝及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树形油茶无性系的发枝和光合特性及对修剪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供试油茶无性系的树形指数介于0.72 1.33之间,树形指数大小顺序为长林175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6号,长林175号、长林40号无性系树形直立,长林4号和长林46号无性系树形开张,长林53号无性系居中。与树冠下层和内层相比,树冠上层的新梢发枝量、新梢长度、新叶比、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且随着树形指数增大,新梢长度、新叶比、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总体上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树冠不同部位的新梢发枝量、新叶比差异逐渐变大,新梢长度的差异减小,树形指数居中的长林53号无性系新梢长度、新叶比和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高。油茶无性系冠层反射率(Re)的日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冠层截获率(In)则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树形直立的长林175号无性系冠层反射率(Re)最高,冠层截获率(In)较低,树形开张的长林4号无性系冠层反射率(Re)较低,冠层截获率(In)较高。修剪处理显著降低了树形直立的油茶无性系新梢发枝量,并提高了树形开张的无性系新梢发枝量和树冠内层新梢长度;修剪处理还降低了冠层截获率(In),显著提高了冠层内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研究结果为油茶栽培、修剪管理以及优良油茶资源的发掘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9.
典型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地表水土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广西凌云县设置径流小区,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及养分流失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在降雨历时短且大雨以上强度的降雨条件下存在地表径流,单次径流系数平均值在1.5%~13.8%之间,年平均径流量为75.86 mm.地表径流量与每次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在0.896 7~0.947 5之间.不同植被类型间年径流量差异极显著,农耕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大,达122.75 mm,灌木林地产生的年径流量最小,达54.08 mm.径流中泥沙浓度整体表现出春秋季浓度高,夏季浓度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的侵蚀模数差异极显著,侵蚀模数平均达到45.88 t/km2·a,属微度侵蚀.耕作加剧了土壤扰动,对土壤流失有显著的影响,农耕地土壤侵蚀模数(98.91 t/km2·a)最大,灌木林地土壤流失量(5.42t/km2·a)最小.径流中全N浓度呈现出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全P、全K浓度呈现出春秋季高、夏季低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间流失全N、全P、全K总量差异极显著,植被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及养分的损失,在该地区应该促进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70.
分析了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18个地理群体进行种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果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相当丰富,小果油茶18个群体10个种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高达24.7%,平均相对极差也达到48.2%,种实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及内差异极显著。巢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小果油茶群体间多样性程度略大于群体内的多样性,其中性状Tf、Ls/Ws、Lf、Wss及Ls在群体间变异明显大于群体内的变异,Wf和Rs在群体间与群体内变异大小相当,群体间略大于群体内,而Ns和Lf/Wf则是群体内变异明显大于群体间变异,主要以群体内变异为主。种实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呈现较明显的地理区域特征,在欧氏平均距离4.22的阀值处可将划分为3个大类。相关性分析得知小果油茶表观性状没有随经纬度变化而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演变规律,但通过进一步的地理趋势面分析得知,Rs、Ls/Ws及Ws与经纬度的拟合度及拟合效果均达到较好的水平,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