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篇 |
农学 | 3篇 |
基础科学 | 15篇 |
5篇 | |
综合类 | 69篇 |
农作物 | 13篇 |
畜牧兽医 | 10篇 |
园艺 | 7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和田河上游灰杨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田河上游灰杨不同林型0~100cm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4种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种林型土壤含水率、全盐量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土壤容重随着土层加深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不同林型容重均值大小排序为ⅡⅠⅢⅣ。不同林型土壤含水率均值变化则与容重相反,林型Ⅱ各土层含水率均为最低。4种林型土壤pH值介于8.15~9.17之间,林型Ⅱ各土层全盐含量均为最低,林型Ⅰ、Ⅲ、Ⅳ土壤全盐量表现出表层聚集现象。在4种林型中,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加深变化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60~80cm土壤层有机质含量均最高。在不同土层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均以林型Ⅲ活性最强,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则以林型Ⅳ活性最强,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在土层60~80cm活性最高。经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容重、含水率与其他测定指标相关性较强,水分指标在第1主成分中所占比重较大,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土壤结构、水分条件是影响和田河上游不同灰杨林型土壤特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3.
辽东山区林下人参种植地草本层片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下人参种植地的伴生植物对人参生长很重要,因此,研究种植地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特征对林下参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多项指标,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人参种植地块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杂木林林内的草本植物分布均匀,且层次结构明显,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的均匀度比较高,生态优势度比较低,此林分类型下的人参长势明显优于其它林分类型,这种群落特征可能给林下人参的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04.
南瓜白粉病药剂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1~2004年大田调查和两年药剂筛选试验得出,南瓜白粉病发生不但与气象条件有关,还与作物生育时期有关,在作物坐果前不发生,作物坐果后遇到适宜气象条件才大发生,同时该病发生速度非常快,药剂在发病前或初发生期防治有一定效果,但在发病中后期防治无效,因此,最佳防治时期应是南瓜白粉病发生前(即南瓜坐果后遇到气温16~24℃,多阵雨天气出现时)和病害初发生期(叶面上初见病斑时)。防治药剂:病害发生前采用达科宁、甲基托布津和粉锈宁茎叶喷雾;病害初发期采用达科宁、特谱唑、好立克、菌克毒克和世高茎叶喷雾。注重交替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提高野牦牛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效果,研究了组织保存方法、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液类型、添加细胞生长因子和冷冻保存液配方对野牦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与传代的作用。结果表明,PBS、D/F12和TCM199适合野牦牛皮肤组织的保存,D/F12和TCM199培养液适合组织块培养,组织块成活率达到(86.29±4.62)%,组织块法适合野牦牛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D/F12培养液培养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效果较好,群体倍增时间和平台期密度分别为38.47 h和2.075×106/mL,正常二倍体核型百分率为84.33%;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产生了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平台期细胞密度明显增加;2种冷冻保存液(D/F12添加胎牛血清和二甲亚砜及胎牛血清添加二甲亚砜)均能用于野牦牛细胞冷冻,细胞存活率分别是87.33%和89.00%。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以吉林省西部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选择9个常见植物群落,并对其小生境范围内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变异性进行研究,探明土壤微域性特征。结果表明:土壤盐渍化程度大小顺序为,光板地>角碱蓬群落>星星草群落>寸草苔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扁杆镳草群落>圆叶碱地毛茛群落>鹅绒萎陵菜群落,与群落次生演替方向相一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中旱生植物群落均比湿生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且以光板地最低。土壤养分在寸草苔群落、芦苇群落、羊草群落和圆叶碱地毛茛中的含量较高,其他群落较低,与群落盐渍化演替方向没有明显联系。各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样地间变异性除全磷为弱变异外,其余指标均属于中等变异。星星草和寸草苔群落属于粘土组,壤质地为粉粘土;羊草群落和扁杆镳草群落为砂质壤土;光板地、角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圆叶碱地毛茛群落和鹅绒委陵菜群落土壤为砂质粉粘壤。羊草群落土壤结构与其他群落比较相对良好;光板地和角碱蓬群落结构系数较低,分散度很高,土壤结构不良。 相似文献
109.
研究球孢白僵菌Bb-170428菌株大豆种子包衣处理后大豆植株内生性、不同组织部位定殖率和宿存量,以及包衣处理植株对八字地老虎幼虫杀虫活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Bb-170428菌株在大豆植株根、茎、叶中均成功定殖,根部、下叶、下茎定殖率较高,上茎和上叶定殖率较低,下茎和下叶宿存量显著高于上叶、上茎和根部,定殖率和宿存量均在播种后14 d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白僵菌种子包衣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植株对八字地老虎幼虫具有杀虫活性,饲喂18 d后,1~4龄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53.25%、37.97%、27.50%和23.75%.将白僵菌种子包衣处理的植株饲喂5龄幼虫,幼虫死亡率和蛾畸形率显著升高,化蛹率、羽化率和蛹重显著降低,不利于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研究结果为白僵菌生物种衣剂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增加了地老虎生物防治新途径,对绿色食品生产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0.
以阿拉尔垦区枣园间作三叶草、剪股颖、黑麦草和百脉根的密植园为研究对象,清耕枣园作为对照,研究生草栽培对枣园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枣园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枣园间作牧草后微域环境发生变化,4种生草枣园近地层7月日均空气温度较清耕枣园分别降低1.34、1.01、0.64、1.26℃;日均空气相对湿度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15.04%、8.66%、7.36%、7.39%;日均土壤温度分别较清耕枣园土壤温度低3.46、2.22、1.76、1.60℃。土壤理化性状也发生变化,生草能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三叶草枣园土壤容重降低效果最明显,为1.44g/cm3;枣园生草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同比清耕枣园分别提高了1.65、0.65、0.10、1.51g/kg;土壤全氮含量均值比清耕枣园增加1.03、0.32、0.41、0.80g/kg;土壤全磷略有降低,但随着土层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土壤全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说明生草枣园能改善园内的微域环境及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