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3篇
  7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甘薯“蘸根免浇”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西南山区甘薯栽插后浇水难的问题,在总结多年甘薯栽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甘薯"蘸根免浇"轻简化栽培技术,通过2年的生产应用,并于2011年进行了控制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本区域采用该技术进行甘薯栽插,栽后不用浇水,完全可以保证薯苗成活,并不会降低薯块产量,从而达到减轻甘薯种植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情况,推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辽宁阜新和海城建立的地膜覆盖玉米定位试验(试验设计相同,包含透明、黑色生物降解地膜和透明、黑色塑料地膜覆盖,以及不覆膜处理),测定了2019年春季土壤呼吸速率和春秋两季的土壤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半纤维素酶、N-乙酰葡萄胺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结果表明:地膜短期覆盖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于两个试验地点,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土壤呼吸速率均高于塑料地膜,说明生物降解地膜有提高微生物活性的潜力。研究表明,生物降解地膜的应用在短期内没有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负面影响,但不同类型地膜对土壤的长期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监测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3.
针对水稻收获机与转运车双机协同自主作业环节多、粮食转运过程复杂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FSM,Finite State Machine)的水稻收获机与转运车协同作业策略。分析了水稻收获机与转运车协同作业模式,建立有限状态机模型。首先,基于作业环节设计触发条件、评估方法和执行流程等基础模块;然后,根据双机协同的各项状态建立状态信息矩阵;最后,依据协同触发事件与状态转移的逻辑设计状态转移链。构建协同作业时分复用控制逻辑框架,并运用Stateflow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为验证所设计策略的田间实际作业效果,搭建了履带式水稻收获转运双机协同试验系统,收获速度为0.8 m/s,收割幅宽1.9 m,共28条收获边,协同路径选择在短边的机耕道上,连续协同工作时间大于120 min,采用套圈路径自主收获0.7 hm2水稻,期间共进行6次自动协同转运作业,将所收获的粮食转运到卡车上。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以实现水稻收获/卸粮转运自主作业,收获效率为0.35 hm2/h,为实现水稻收获双机智能转运协同功能奠定了基础,可为水稻无人农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4.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撂荒现象严重的问题.因此,寻求一条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太高劳动强度的轻简化栽培途径,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5.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面临着劳动力短缺、撂荒现象严重的问题。因此,寻求一条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太高劳动强度的轻简化栽培途径,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突破口。而小麦的免耕直播稻草覆盖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徐晶  丁凡  王翔  严明  陈建 《南方农机》2022,(9):42-44,53
针对锂电池温度预测困难、精确度差等问题,研究小组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锂电池温度预测方法.首先通过锂电池温升特性实验平台对锂电池放电过程的热力学特性展开研究,通过分析选取SOC(电池荷电状态)、放电电流、环境温度等特征参量为输入参数,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搭建了基于实验与BP神经网络的电池表面温度快速预测模型,采用未参...  相似文献   
57.
川北平坝地区种植菜用型马铃薯,可在5~6月提前上市,填补四川省及北方新鲜菜用马铃薯市场空缺,经济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生产中存在大薯率偏低、薯块青皮、品质不高、品相不佳等问题,同时苗期有冻害、干旱风险,4月雨季晚疫病防控难,都极大损害了农户的种植效益.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团队开展技术研究,结合近年对家庭农场的指导经验...  相似文献   
58.
不同钾肥用量对万薯5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钾肥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探求甘薯高产钾肥施用技术,本试验以万薯5号为材料,设计了6种钾肥用量水平,研究不同钾肥用量对产量和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钾肥用量对万薯5号的鲜薯产量、薯块干率和薯干产量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以450kg/hm2用量处理时甘薯产量最高,薯块干率最高。  相似文献   
59.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地膜覆盖是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棉花主产区的变化。笔者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统计数据,对我国主要棉区地膜应用和残留污染特点进行大范围采样,获取第一手数据;同时,对过去几十年中与棉花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了我国棉花生产格局的变化特点,分析了地膜覆盖技术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探讨了主要棉区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趋势。结果显示,我国棉花的主产区从过去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迁移到现在的西北内陆地区(主要是新疆),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新疆等西北内陆地区自1986年开始规模化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后,棉花单产(皮棉)快速上升,现在已经超过2 000 kg/hm~2,大幅度超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单产。同时,新疆棉区地膜覆盖应用所带来的残留污染已成为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新疆连续10 a和20 a覆膜的棉田土壤中残膜量分别为259.70±36.78 kg/hm~2和307.90±35.84 kg/hm~2。因此,地膜覆盖是我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对保持我国棉花生产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同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非常严重,必须尽快研究棉田地膜残留污染的应对策略,实现地膜残留污染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