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66篇 |
免费 | 751篇 |
国内免费 | 190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829篇 |
农学 | 2377篇 |
基础科学 | 1475篇 |
2818篇 | |
综合类 | 4362篇 |
农作物 | 906篇 |
水产渔业 | 585篇 |
畜牧兽医 | 2248篇 |
园艺 | 498篇 |
植物保护 | 11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75篇 |
2022年 | 486篇 |
2021年 | 647篇 |
2020年 | 573篇 |
2019年 | 542篇 |
2018年 | 399篇 |
2017年 | 556篇 |
2016年 | 580篇 |
2015年 | 754篇 |
2014年 | 713篇 |
2013年 | 780篇 |
2012年 | 869篇 |
2011年 | 1051篇 |
2010年 | 932篇 |
2009年 | 905篇 |
2008年 | 841篇 |
2007年 | 916篇 |
2006年 | 798篇 |
2005年 | 749篇 |
2004年 | 381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268篇 |
2001年 | 287篇 |
2000年 | 360篇 |
1999年 | 431篇 |
1998年 | 371篇 |
1997年 | 361篇 |
1996年 | 307篇 |
1995年 | 314篇 |
1994年 | 272篇 |
1993年 | 227篇 |
1992年 | 191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44篇 |
1989年 | 124篇 |
1988年 | 132篇 |
1987年 | 62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1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7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882.
Verticillium dahliae is a soil-borne and vascular pathogen causing 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diseases affecting cotton production in China. Recently, a soil-inhabiting opportunistic pathogen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Scopulariopsis gossypii; it could infect the host through wounds and increase disease severity in combination with V. dahliae. S. gossypii was able to form conidia in a nutritionally poor substrate and had simi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other vascular pathogens, while ultrastructure observation also confirmed that it was present in vascular tissue of cotton plants and produced conidia. Nematode activity in soil could cause wounds on the surface of cotton roots resulting in infection by the pathogens. On the basis of our an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ection process of S. gossypii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pathogens in cotton plants, we propose establishing a research program for multipathogen-host interactions in the cotton rhizosphere, which will enabl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ynergistic pathogenesis of S. gossypii and V. dahliae. 相似文献
883.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84.
渭北旱塬膜上灌灌水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膜上灌是起源于我国新疆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因水在膜上流动,流动速度快,减小了水分深层渗漏,同时水流由渗水孔和放苗孔渗入土壤和作物根系周围,因而提高了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着重从水流运动特性,渗水孔面积,膜畦长度,生长和产量状况,水分利用等方面介绍了膜上灌技术在渭北旱塬研究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885.
本文针对植物理化因素诱变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子机制分析上的困难,提出了利用RFLP技术分析DNA分子变异的类型,频率,突变热点及突变与性状表达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86.
从糖蒜中筛选分离到的一株具有降胆固醇和抗氧化能力的产乳酸菌株PG-7,该菌对胆固醇的去除率为58.1%,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1.7%和16.2%。克隆了PG-7的16S rD-NA序列,并以其同源性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属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16S rDNA序列全长1 638 bp,BLAST显示该菌株与乳杆菌属同源;PG-7菌株在进化关系上与布氏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buchneri)聚成一族。将其鉴定为布氏乳杆菌属,命名为:Lactobacillus buchneri PG-7。 相似文献
887.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88.
将构建的pBST2~6工程菌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BglⅡ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电洗脱,回收147bp的目的ST1基因。随之将该基因分别重组到能有效表达K99菌毛抗原和LacZ酶的pGK99之K99基因BglⅡ位点和pUC18的BamHI位点中。通过ST1基因探针菌落原位杂交、特定酶切分析及DNA序列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了理想重组子,从而构建出了能分别表达ST1融合基因产物的工程菌株pSK219和pXST1。 相似文献
889.
浅谈楼房养猪除臭技术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楼房养猪相较于传统平房养猪,占用面积更小,可节省用地60%以上。楼房养猪同时方便集中管理,易于采光通风和保暖;但是楼房养猪也有明显的缺点,相较于传统的平房养猪,楼房养猪作为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养猪的集中表现模式,建造及运营维护成本相对较高,消毒及防疫工作较为困难。高楼环境易于通风的同时,猪舍的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猪舍给空气带来的污染不仅会影响猪舍内外的空气质量,同时还会影响猪只的繁殖、生长和发育,并将会对养殖人员与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必须采取相应完善的系统科学措施,处理楼房养猪中的空气除臭问题,保证生猪生活环境的清洁。文章通过结合平房养猪以及楼房养猪的特点,浅谈一下楼房养猪的除臭技术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890.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appetite (weight of food consumed per day) were analysed for fish fed to satiation after a 1 or 2-week period of feed deprivation. Three species were compared: two omnivores (minnow, Phoxinus phoxinus and gibel carp,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and a carnivore (three-spined stickleback, Gasterosteus aculeatus). All species showed compensatory changes in appetite and growth during the re-feeding period but in the stickleback, there was a lag of a week before the compensatory response was detected.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appetite differed between the three species but not within a species. Appetite of the minnow declined towards control levels from the onset of re-feeding. In gibel carp, appetite increased to a peak and then declined to control levels. In the stickleback, appetite was initially below control levels, increased to a maximum, then declined towards control leve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pecies might have been artefacts of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s used but could also reflect underlying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ol of appetite in these species of fis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