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7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3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14篇 |
农学 | 633篇 |
基础科学 | 231篇 |
497篇 | |
综合类 | 1053篇 |
农作物 | 241篇 |
水产渔业 | 105篇 |
畜牧兽医 | 406篇 |
园艺 | 142篇 |
植物保护 | 1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00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03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207篇 |
2011年 | 229篇 |
2010年 | 206篇 |
2009年 | 190篇 |
2008年 | 190篇 |
2007年 | 179篇 |
2006年 | 190篇 |
2005年 | 162篇 |
2004年 | 96篇 |
2003年 | 93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101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80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66篇 |
1992年 | 47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探讨沙棘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1998年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沙棘适应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境形成了耐旱、御旱的双重抗旱方式.在旱季,沙棘体内束缚水含量随干旱加剧而上升,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随干旱加剧而增大,叶片维持较高的含水量,蒸腾减弱,叶水势降低,临界饱和亏增大,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2)沙棘光合速率具明显的日变化,1000
1200出现第1次峰值,1400 1500出现第2次峰值.沙棘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466
0.9351,其中光合有效辐射对光合速率影响最显著,气温次之,相对湿度最小;沙棘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及细胞间CO2浓度间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852
0.9856.(3)沙棘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具明显的日变化,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5、7月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6、8、9月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在生长季(5-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探究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布设20个采样站点,于2014年丰水期(7月29日)和枯水期(12月24日)对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进行了2次全面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最多,共14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66.6%;枝角类次之,共6种,占28.6%;桡足类最少,仅1种,占4.8%;各站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均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数量在5~15种,密度变化在9.8~102.2个/L。浮游动物相似性指数在0.18~0.55,平均为0.36,偏向于轻度相似,表明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生境差异较大。优势种的优势度不高,在0.023~0.297;多样性指数在1.73~3.56,均匀度指数在0.67~0.95,表明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信息含量较大、群落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浮游动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结果均表明,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丰水期水质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且串场河(6号)、新通扬运河(12号)、喜鹊湖(17号)、兴姜河(18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3.
杂交粳稻泗优422制种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731A、六千辛A、轮回422、77302的开花习性,并对其相互杂交的结实率进行了调查。与六千辛A相比,731A开花持续天数较短,开颖角度较小,柱头外露率低,开闭时间略长。在相同授粉条件下,731A与轮回422的结实率低于六千辛A与77302。 相似文献
34.
一、梭子蟹放养前的准备工作梭子蟹放养时间一般在9月初左右,苗种为自然蟹苗。当最后一茬对虾起捕后,即可着手进行准备工作。1.在蛏田上直接覆盖一层塑料网衣,防止梭子蟹损害缢蛏,网衣四周埋入泥土中5cm~20cm,网目规格4cm~6cm。直接覆盖网衣的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更为方便、廉价。2.检查维修堤坝,进排水闸以及围网等设施。另外,由于塘内养有缢蛏,对于清塘等工作应视具体情况来决定,以防塘内缢蛏中毒死亡。3.基础饵料的培养。塘内应保持适宜的透明度,水质过肥不利于梭子蟹的生长,而水质过瘦、透明度过高则即不利于… 相似文献
35.
果蔬产品变色原因分析及其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果蔬产品在加工贮存中变色的原因,综述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护色措施,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6.
基于CA-Markov和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影响评价——以福建省福州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福建省福州新区近15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未来15 a的变化进行预测,并对30 a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将预测结果与规划形成对比,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福州新区为例,基于2000年Landsat_ETM~+和2015年Landsat_OL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空间分析,运用CA-Markov模型对其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InVEST模型对新区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15 a间福州新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速度较快,草地和海域变化相对较小,未利用地变化较小但变化较为剧烈;②CA-Markov模型预测显示研究区201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2000—2015年大体相同,表现为除未利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呈现急剧扩张和持续减少的趋势;③2000—2030年研究区内大量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导致威胁源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生境质量。[结论]福州新区由于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区内生境质量严重下降,应加强生态保育,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避免生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建议将2030年用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边界作为限制建设区边界,将预测结果作为允许建设区边界,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37.
为研发高效硅肥和防治农田镉污染提供借鉴资料,本文综述了施加硅肥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包括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强抗倒伏、抗病虫害及干旱等逆境的能力,尤其是增强抗镉毒害等能力。并从生理学机制和土壤学机制两方面重点分析了施加硅肥对缓解镉毒害作用的可能机理。生理学机制方面:硅通过参与水稻的生理代谢活动,使水稻抗氧化系统酶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镉的吸收及其在水稻体内的运输;硅与镉在水稻体内的螯合和区隔作用。土壤学机制方面:硅肥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镉的含量;硅镉吸附沉淀作用,减少水稻对镉吸收。最后针对硅肥的开发利用及技术推广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8.
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是内蒙古特有的珍稀树种,种子生产受到大小年、倒春寒及重齿小蠹等虫害的严重影响,有性繁殖受到阻碍。本研究以沙地云杉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对影响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调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沙地云杉成熟胚接于培养基中培养,5 d后子叶和胚根部位膨大,10 d后胚根均明显愈伤化,40 d后愈伤呈水渍状,60 d后愈伤呈白色丝状;胚性愈伤的发生始于非胚性愈伤的表面,且长成的胚性愈伤呈细胞核大、细胞排列紧密的特点;研究结果明确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变化过程。(2)确定了沙地云杉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激素组合。胚性愈伤诱导培养基为LM,激素组合为2,4-D 6 mg/L、6-BA 2 mg/L和KT 0.5 mg/L最佳培养条件为暗培养,且胚性愈伤诱导率46%。沙地云杉胚性愈伤诱导的成功可为沙地云杉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39.
鸡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构基因(pilA)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源大肠杆菌1型菌毛结构基因DNA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了1对带有BamH I/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经PCR扩增,从24株鸡源大肠杆菌致病株染色体中得到21个大小约657bp的阳性产物,经酶切、连接、转化及筛选,得到3种来自不同自清型鸡源大肠杆菌PCR产物的阳性克隆。经核酸序列测定,确认所克隆的外源基因为1型菌毛pilA基因。 相似文献
40.
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方法,对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进行了病原鉴定,并对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饶河县冬小麦雪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 (Ces.ex Sacc.)W.Gams et E.Mull.]侵染引起的红色雪腐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pH为7,但3.5~11.5范围内差异不显著;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病原菌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产孢最适温度为15℃,最适pH为7,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缺N、C比缺Mg、Fe、K、P元素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