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140篇
  免费   11730篇
  国内免费   23432篇
林业   24620篇
农学   28726篇
基础科学   18378篇
  32653篇
综合类   81222篇
农作物   12398篇
水产渔业   7956篇
畜牧兽医   31049篇
园艺   10256篇
植物保护   13044篇
  2024年   952篇
  2023年   2837篇
  2022年   7336篇
  2021年   9105篇
  2020年   8326篇
  2019年   8340篇
  2018年   5804篇
  2017年   8580篇
  2016年   7442篇
  2015年   10175篇
  2014年   10200篇
  2013年   12460篇
  2012年   15431篇
  2011年   16376篇
  2010年   15638篇
  2009年   14245篇
  2008年   13270篇
  2007年   13325篇
  2006年   11940篇
  2005年   10510篇
  2004年   5084篇
  2003年   4462篇
  2002年   4277篇
  2001年   4299篇
  2000年   4474篇
  1999年   4902篇
  1998年   4316篇
  1997年   3647篇
  1996年   3402篇
  1995年   3237篇
  1994年   2858篇
  1993年   2634篇
  1992年   2352篇
  1991年   1945篇
  1990年   1659篇
  1989年   1317篇
  1988年   1025篇
  1987年   703篇
  1986年   354篇
  1985年   196篇
  1984年   171篇
  1983年   131篇
  1982年   120篇
  1981年   120篇
  1980年   68篇
  1979年   39篇
  1965年   22篇
  1964年   21篇
  1963年   20篇
  1956年   4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与其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42份粳稻材料进行抗稻瘟病性(抗叶瘟、穗颈瘟)与其生物学性状(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分蘖率、单株有效分蘖数、空秕率、着粒密度,以及成熟期等)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同品种(系)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抗叶瘟性与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着粒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09、0.491、0.426、0.657、0.471;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1。抗穗颈瘟性与株高、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0.462、0.362;与空秕率、分蘖率、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343、-0.332、-0.476。试验表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率、每穗粒数、空秕率等性状,可做为主要标记,在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选鉴上应用  相似文献   
932.
香蕉束顶病毒(BBTV)侵染对寄主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而与BBTV在体内的运转并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33.
 甘薯由于甘薯病毒的普遍存在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甘薯病毒种类复杂,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  相似文献   
934.
稻瘟菌诱导性稻叶脂氧合酶的进一步纯化及抗体制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DEAE-Toyopearl离子交换、Buty l-Toyopear l疏水层析、CM-Toyopearl离子交换、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和FPLCMono Q等步骤,从非亲和性稻瘟菌侵染稻叶中纯化了两种诱导性脂氧合酶,即CM-Loxl和CM-Lox2。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CM-Lox1和CM-Lox2为单链多肽,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98 kd和102 kd。利用微量免疫法制备了CM-Lox1和CM-Lox2的抗体,制备的抗体效价达到1:1000倍,能检测0.5~2.0 ng的抗原。免疫印迹杂交证明CM-Lox1和CM-Lox2之间存在密切的血清学关系。此外,Anti-CM-Lox1和Anti-CM-Lox2与水稻中另一稻瘟菌诱导性脂氧合酶RLL以及发芽种子出现的RL-2也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935.
贵阳地区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及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大面积种植抗性很快丧失之后,白粉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936.
江汉平原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稻和稻田周围常见的10种杂草上来集梨孢属菌株,以涂沫法作交互接种,分离自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的梨孢菌与分离自水稻的梨孢菌可以交叉侵染其寄主,茭白和碎米莎草梨孢菌与稻梨孢菌不能交互侵染;自然诱发条件下来自牛筋草和狗尾草的梨孢菌与来自水稻的梨孢菌对其寄主同样发生交叉侵染。直接从杂草寄主上分离的梨孢菌株对水稻的致病性较弱,接种到水稻感病品种发病后再分离的菌株,对水稻致病性增强,对原寄主的致病性基本保持不变。推断稻瘟病区稻田周围牛筋草、狗尾草、法氏狗尾草、李氏禾、罗氏草、铺地黍、稗和马唐等杂草寄主上的梨孢菌在稻瘟病菌的积累和传播方面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937.
三七根结线虫病在云南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寄主反应和血清学试验将我国分离的16个黄瓜花叶病毒(CMV)分离物及4个标准毒株(Fny、Lny,M和WL)区分为两个亚组。14个分离物及标准毒株Fny、M属亚组IDTL血清组,2个分离物及标准毒株Lny、WL属亚组ⅡToRS血清组。选用9科23种(或品种)植物进行寄主反应测定,发现茄科的心叶烟(N.glutinosa)、普通烟(N.tabacum cv.Xainthi-NC)及葫芦科的西葫芦(Cucurbita pepo)能将两亚组分离物区分开。采用法国和美国提供的8个单克隆抗体进行单、多克隆抗体夹心ELISA测定,能区分两亚组的分离物,首次证实在我国存在两个亚组的CMV分离物。  相似文献   
938.
大豆疫病的种子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不同浓度的瑞毒锰锌、杀毒矾和克露进行大豆种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500ppm瑞毒锰锌对大豆疫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用杀毒矾以种子重量0.4—0.5%的剂量闷种,能显著地抑制大豆疫霉菌的侵入  相似文献   
939.
陈京  胡伟贞 《植物检疫》1997,11(2):81-84
番茄环斑病毒(TmRSV),烟草环斑病毒(TRSV),南芥菜花叶病毒(ArMV)的病汁液和PEG粗提纯液,经适宜温度或甲醛处理,均丧失侵染性而有抗原性。TmRSVPEG粗提纯液经60℃(水浴)处理10分钟或28℃7天,TRSV粗提纯液置25℃一个月,Ar-MV在40℃7天条件下均可做为阳性对照的灭活处理的最佳方案。可保存抗原性在7~12月以上。为了防止危险性检疫病毒的侵入,对入境种苗进行检疫,需建立快速、准确、标准化检疫程序,而在血清学快速诊断试验中,提供阳性对照,对提高判断准确率是必要的。因此,为了解决在诊断试剂中提供阳性对照但又不能使其检疫性病毒人为扩散这一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三种外检病毒(TmRSV,TRSV,ArMV)的检验技术的同时,又进行了一些灭活试验,用化学和物理方法钝化病毒,使其失去侵染性而保持抗原性,并应用于酶联诊断试剂盒中,本文报道了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40.
菜豆萎蔫病菌的种子检验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友福  高泉准 《植物检疫》1997,11(3):129-133
本研究对我国一类检疫性有害生物菜豆萎蔫病菌Curtobacteriumflaccumfa-cienspv.flacumfaciens(Cf)进行种子检测鉴定技术的研究,发现523,NBY+TTC和NBY+刚果红三种培养基均可作为分离培养基;对带菌种子分离的灵敏度为1.8×102cfu/ml,病叶柄和茎是分离的最佳部位,病菌可通过种子传给种苗引起种苗发病,发病时间为7~20天,针刺接种是Cf最有效的接种方法,接种发病率为100%。使用标准化的Biolog鉴定系统鉴定病原,在种水平的鉴定准确率达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