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3篇
  免费   1888篇
  国内免费   3120篇
林业   2053篇
农学   1711篇
基础科学   1598篇
  3074篇
综合类   15430篇
农作物   2384篇
水产渔业   1384篇
畜牧兽医   4954篇
园艺   2332篇
植物保护   1251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610篇
  2022年   1463篇
  2021年   1378篇
  2020年   1339篇
  2019年   1233篇
  2018年   920篇
  2017年   1450篇
  2016年   991篇
  2015年   1535篇
  2014年   1601篇
  2013年   1902篇
  2012年   2686篇
  2011年   2765篇
  2010年   2558篇
  2009年   2283篇
  2008年   2386篇
  2007年   2153篇
  2006年   1792篇
  2005年   1374篇
  2004年   935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537篇
  2000年   471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8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9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利用来自抗旱性较好的供体亲本(BG300和BG304)、具有两种遗传背景(IR64和特青)的水稻高代回交(BC2)抗旱选择导入系,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纹枯病抗性,考察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之间可能存在的遗传重叠。通过与受体亲本的纹枯病抗性表现比较发现,具有特青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降低,而IR64背景的抗旱选择导入系则倾向于纹枯病抗性的增强。基于基因型与表型的方差分析共鉴定到6个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其中QSbr6在不同供体和背景的两个群体中分别检测到,而QSbr10则在同一供体的两个遗传背景下均检测到;有3个位点(QSbr6、QSbr8和QSbr10)与同一群体中检测到的抗旱性位点位置相近,很可能是两种抗性重叠的遗传基础。尽管方差分析的方法在选择导入系的非选择目标性状相关位点的鉴定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偏低估计,本研究所检测到的纹枯病抗性位点,特别是那些与抗旱性重叠位点的分子标记以及相关的抗性株系仍将为进一步的水稻纹枯病抗性和抗旱性的多抗性育种和深入的遗传重叠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952.
对5个小麦不同组合基因型的F1,F2,F3花药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基因型在同一杂种世代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鲜重和绿苗分化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组合基因型在不同杂种世代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鲜重和绿苗分化率等方面差异较小。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03)。以石4185为亲本配制的两个组合基因型,在F1,F2,F3都表现出较高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说明石4185是理想的花培育种桥梁亲本。  相似文献   
953.
选择符合需要的基因型个体是育种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而理想基因型的预测则又是其前提。本文以水稻“珍汕97B×明恢63”的F1杂种(汕优63)所衍生的永久F2群体为材料,对单穗粒重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并对不同环境下单穗粒重的最优株系(SL)和最优杂种(SH)的基因型及其遗传效应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9个与单穗粒重相关的QTL,其中7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上位性是控制水稻单穗粒重遗传变异的一个重要的遗传组分。最优基因型预测显示,不同环境下最优株系(SL)与最优杂种(SH)的基因型及遗传效应值不同。在两个环境中,SH的遗传效应值都是最高的。因此,SH将能够充分挖掘单穗粒重的最大潜力。9个QTL全为杂合或全为纯合均不是最佳选择,预测得到的SH有近一半的QTL是纯合基因型。同时讨论了在育种中获得SL和SH的途径。  相似文献   
954.
穗生长发育阶段水分逆境对超级稻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分仪结合称重法人为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穗生长发育阶段水分逆境胁迫条件对不同类型超级稻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幼穗分化开始至分化后30 d,不同时段的水分逆境均导致叶片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加速了叶片膜脂过氧化,并且所受影响的程度随生育时间的增加、控水天数的延长以及叶位的降低而加重。水分逆境导致叶片尤其是下部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倒三叶丙二醛含量最高,增加的程度也最大,其次是倒二叶,剑叶相对较低。不同品种受水分逆境影响的程度不同,普通杂交稻汕优63受影响较大,其次是超级稻Ⅱ优602,超级稻两优培九和国稻6号受影响相对较小,对水分逆境的敏感性不同品种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955.
以次氯酸钠和尼森(Nison)杀菌剂及其复配液为处理液,对淮稻6号水稻糙米发芽过程的污染菌及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质量分数1.5%的Nison和质量分数1%的次氯酸钠均可抑制糙米发芽过程中细菌的生长,而两者混和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对产品的营养物质转化特别是糖的转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56.
通过在不同温度、不同浸种时间和温度、光照与黑暗等处理对齿果酸模进行发芽试验,测定不同条件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探讨齿果酸模种子发芽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15℃条件下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最大,分别为92%和78%,然后随温度增加逐渐降低;浸种24 h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最大,达77.5%,浸种6 h与12 h对种子发芽率较低;20℃浸种处理发芽率和发芽势达到最大,分别达78.5%和73.5%,浸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种子萌发。光照与黑暗对发芽率影响差异不显著,对发芽势影响显著。齿果酸模发芽最适合条件:20℃浸种24 h,15℃光照培养。  相似文献   
957.
抛栽稻成本低, 易操作, 高产稳产潜力大, 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 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 以洗根手插为对照, 从摆栽、点抛和撒拋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 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 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 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 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 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 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 高峰苗数多, 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 最终有效穗数足, 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 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 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 分蘖叶位多, 分蘖性强, 分蘖质量高、数量足; 抽穗期株高适中, 茎鞘粗壮, 叶系配置好, 通风透光强, 物质积累量高, 库源协调, 产量潜力更高; 后期根系发达, 叶片衰老慢, 光合生产能力强, 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 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 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 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958.
选用167份国内外大豆品种资源材料,依据叶长/宽比值将其划分为宽叶型和窄叶型, 分析叶型相关性状与荚粒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叶宽、叶长/宽比均与每荚粒数显著相关(r = –0.69和0.64,P<0.001)。选用均匀分布于大豆20条连锁群上的65个SSR标记分析资源材料的群体结构,并用目标区间内13个SSR标记与叶型相关性状和荚粒性状进行关联分析, 结果显示,标记20-285与每荚粒数显著关联,推测控制每荚粒数的基因可能位于标记20-285附近;标记20-26和20-45间的标记几乎都与叶长/宽比存在显著的关联性,推测控制叶型的基因位于标记20-26和20-45之间。相关分析和关联分析证实大豆叶型与荚粒性状存在密切关系,并缩小了每荚粒数和叶型候选基因的区间。  相似文献   
959.
通过试验研究了紫薯糊的制作工艺,对紫薯糊的制作原理进行探讨,并对操作要点进行了论述。主要研究了在制作紫薯糊的过程中紫薯用量、面粉用量、生粉用量、黄油用量对制糊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制糊配方:紫薯75 g,生粉115 g,黄油8 g,蛋液25 g,面粉75 g。  相似文献   
960.
Pt and Cr co doped Nano TiO2 film was prepared by the sol gel method. The film was characterized by AFM, XRD and UV Vis.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when the average TiO2 film diameter is 32 nm and the film thickness is 290 nm, the rate of photodegradation is 95% in 2.5 hours. Additionally, when the optimal co doping ratio for Pt Cr is n(Pt): n(TiO2) equals 0.03% and n(Cr):n(TiO2) equals 0.4%,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methylene blue for Nano TiO2 film can be enhanced. 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Pt and Cr co doped Nano TiO2 fil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ure TiO2 and Pt, Cr separately doped TiO2 fil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