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93篇 |
免费 | 5090篇 |
国内免费 | 272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405篇 |
农学 | 2209篇 |
基础科学 | 1954篇 |
4230篇 | |
综合类 | 21387篇 |
农作物 | 2968篇 |
水产渔业 | 1967篇 |
畜牧兽医 | 6575篇 |
园艺 | 2978篇 |
植物保护 | 18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1008篇 |
2023年 | 992篇 |
2022年 | 1978篇 |
2021年 | 1861篇 |
2020年 | 1787篇 |
2019年 | 1741篇 |
2018年 | 1222篇 |
2017年 | 1966篇 |
2016年 | 1336篇 |
2015年 | 2023篇 |
2014年 | 2272篇 |
2013年 | 2479篇 |
2012年 | 3732篇 |
2011年 | 3626篇 |
2010年 | 3391篇 |
2009年 | 3134篇 |
2008年 | 3174篇 |
2007年 | 2844篇 |
2006年 | 2410篇 |
2005年 | 1903篇 |
2004年 | 1223篇 |
2003年 | 750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770篇 |
2000年 | 657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7篇 |
1956年 | 1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2012年天目湖沙河水库逐月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监测,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对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河水库透明度(SD)、悬浮物(SS)、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Chl a)、总磷(TP)、总氮(TN)等主要水质因子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也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也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演替。从丰度上看,蓝藻门的席藻全年都是优势种,但冬、春季节硅藻门和隐藻门藻类丰度显著增高。从生物量上看,春季的优势种为硅藻门的针杆藻,是沙河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表明,沙河水库的氮和磷具有明显不同的时间变化规律。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溶解性总氮、SD与藻类生物量的季节演替关系密切,蓝藻、硅藻生物量与水温、溶解性总磷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天目湖沙河水库水质时空差异与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降低氮、磷浓度对沙河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及水质的保护都非常重要,但在不同季节氮、磷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农业活动,如茶园的大面积开发及旅游业活动是影响天目湖水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72.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武平的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源与磷肥互作试验林,研究磷肥对5个优良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及其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且因性状而异.福建武平马尾松种源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的磷肥生长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12年生时胸径或树高生长的磷肥效应显著(P<0.05).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研究发现:未施磷肥的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他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胸径、树高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仅见在低磷条件下江西崇义种源的木材基本密度显著低于其他4个种源(P<0.05).统计分析还表明,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与磷肥互作,并依据各处理因素的主效应及其间的交互效应,为纸浆材和锯材选出最佳组合.图1表4参21 相似文献
873.
874.
为研究小麦型日粮中添加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对黄羽肉鸡屠宰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22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黄羽肉鸡375羽,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重复25羽。对照组饲喂小麦型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0 mL/t真菌性和细菌性木聚糖酶的试验日粮。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小麦型日粮中分别添加250mL/t真菌性和细菌性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黄羽肉鸡腹脂率(P〈0.01),而对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没有影响(P〉0.05);显著提高了黄羽肉鸡法氏囊指数(P〈0.01)以及血清中T3(P〉0.05)、T4、IgA(P〈0.01)和IgM(P〈0.01)水平,且均表现出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对照组的规律,但脾脏指数却相反。结果提示,两种来源木聚糖酶可提高黄羽肉鸡腹脂率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且细菌性木聚糖酶的提高幅度均高于真菌性木聚糖酶。 相似文献
875.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研究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组成、数量特征、生物量及土壤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羊草草原的植被盖度和生物量随之降低,优势羊草群落将逐渐被盐生植物所替代,群落结构趋于简化,物种向旱生化和盐生化演替.同时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和氮、磷、钾、钙、镁等营养元素含量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春季过度放牧对土壤表层的水分、有机质和钙、镁等元素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因此,制定科学的草原管理措施,特别是春季限制放牧等措施对于维持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6.
877.
878.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优势,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高校图书馆应立足自身优势。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参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采集;建立非物质文化阅览室等方面展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79.
以泰国巨竹Gigantochloa tekserah成熟种胚为材料,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泰国巨竹丛生芽增殖及生根的影响,建立其试管繁殖体系。结果表明:泰国巨竹丛生芽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Murashige and Skoog)+3 mg·L^-1BA(6-苄基腺嘌呤)+0.01 mg·L^-1TDZ(噻苯隆)+0.3 mg·L^-1NAA(萘乙酸),增殖系数为2.11,芽丛生长旺盛;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MS+3.0 mg·L^-1IBA(吲哚丁酸),生根率达70%,根系发达、粗壮;试管苗移栽至等配比的泥炭、蛭石、珍珠岩的基质中,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880.
中国转基因棉花研发应用二十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DNA原理,将优良目的基因整合到靶标生物基因组中,并使靶标生物得以表达目的性状的技术。这一技术克服了生物有性杂交的限制,使物种间基因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既可以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也可以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还可以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反之亦然。因此,这项技术自发明以来,即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医学等领域,为其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基因植物是以农杆菌等为媒介,将来源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等其他生物甚至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转入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其靶标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高产、优质等的植物。以1972年构建第一个重组DNA分子为契机,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为起点,植物转基因技术在近30年的时间内发展迅猛,至今已有200多种植物已成功获得转基因株系,40多种数千例转基因植株进入田间试验。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咨询服务中心(ISAAA)统计,全球转基因植物的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260万hm2已经迅速增到2014年的1.815亿hm2,累计种植面积大约比中国国土总面积还多80%。在全球转基因植物研发和应用迅猛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先后批准了7种转基因植物的生产应用,其中,抗虫棉是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从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国产单价抗虫棉(GK),以及1995年美国保铃棉进入中国至今,抗虫棉已经在中国推广应用了近20年的时间。文章介绍了这2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抗虫、抗旱耐盐碱、抗除草剂、抗病以及纤维品质改良等性状方面所取得的转基因棉花研究进展;在农杆菌介导、基因枪轰击、花粉管通道介导、茎尖或芽尖转化、农杆菌液浸染和纳米载体花粉介导等不同转化技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中国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状况,并从抗虫棉品种审定、发展趋势和产业化状况几个方面,介绍了转基因抗虫棉在中国的应用,最后对未来转基因棉花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