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756篇 |
免费 | 17780篇 |
国内免费 | 1206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587篇 |
农学 | 8571篇 |
基础科学 | 7844篇 |
16955篇 | |
综合类 | 75806篇 |
农作物 | 10713篇 |
水产渔业 | 6284篇 |
畜牧兽医 | 24783篇 |
园艺 | 12228篇 |
植物保护 | 78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7篇 |
2024年 | 3666篇 |
2023年 | 3853篇 |
2022年 | 7704篇 |
2021年 | 7287篇 |
2020年 | 6774篇 |
2019年 | 6675篇 |
2018年 | 4911篇 |
2017年 | 7368篇 |
2016年 | 4848篇 |
2015年 | 7607篇 |
2014年 | 8101篇 |
2013年 | 9435篇 |
2012年 | 13034篇 |
2011年 | 13438篇 |
2010年 | 12978篇 |
2009年 | 11430篇 |
2008年 | 11344篇 |
2007年 | 10375篇 |
2006年 | 8356篇 |
2005年 | 6533篇 |
2004年 | 4285篇 |
2003年 | 2682篇 |
2002年 | 2613篇 |
2001年 | 2507篇 |
2000年 | 2236篇 |
1999年 | 795篇 |
1998年 | 78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32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3篇 |
1962年 | 35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42篇 |
1955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了解地形对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退耕坡面不同坡位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分异特征进行研究。从峁顶到沟底设置8个采样位置,在4面坡共布设128个采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和土样采集,将0—40 cm土壤分0—10,10—20,20—40 cm 3层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并分析其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植被分布与土壤物理性质均表现出沟缘线以上的下坡位较优,沟缘线以下的陡沟坡较差的趋势;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集中在0—20 cm表层土壤,对20—40 cm土壤影响较弱;坡度对植被盖度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饱和持水量影响显著且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但对团聚体与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改善效果缓慢,若土壤颗粒组成被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92.
在富含碳酸盐的石灰性土壤上,土壤本身CO2释放不仅来自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也源于无机碳(SIC)的溶解。在秸秆还田下,石灰性土壤CO2释放来源达到三个(秸秆碳、SOC和SIC),由于区分技术的限制,当前区分CO2释放三源的研究,尚少见报道。以华北石灰性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13C标记玉米秸秆添加土壤进行室内培养32周,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无添加对照(CK)、低量秸秆添加(S1,相当于田间秸秆还田量9.6 t?hm-2)、中量秸秆添加(S2,秸秆还田量28.8 t?hm-2)和高量秸秆添加(S3,秸秆还田量48.0 t?hm-2),利用秸秆碳、SOC与SIC之间的δ13C差异,借助稳定同位素溯源模型IsoSource,区分土壤CO2的释放来源,明确秸秆添加对石灰性土壤有机与无机碳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进行,土壤释放CO2中源于秸秆的贡献呈下降趋势;秸秆分解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随着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对于S1、S2和S3处理,土壤释放CO2中源于秸秆、SOC和SIC的贡献比值约分别为3:3:4、5:2:3和6:2:2;与CK相比,S1处理降低SOC分解的激发效应(程度为9%),S2和S3处理反而增加了SOC分解的激发效应(程度分别为22%和57%);秸秆和SOC矿化增加SIC溶解的释放,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加,S1、S2和S3处理提高SIC源CO2的释放程度分别为368%、561%和652%。因此,秸秆添加不仅影响SOC源CO2的释放,也增加了SIC源CO2的释放,若忽略SIC溶解对土壤CO2释放的贡献,可能导致SOC矿化量的高估,进而影响SOC激发效应评估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3.
连续施用鸡粪对露地黄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4.
95.
土三七不定芽直接发生与遗传稳定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三七叶片为外植体,在MS+6-BA2mg/L+NAA1mg/L培养基上直接生成不定芽,经MS+IBA0.2mg/L培养基诱导生根,多次继代培养、移栽,建立了土三七不定芽植株再生体系。用RAPD分析了野生土三七、连续3次继代试管苗和移栽苗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用选取的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清晰的88个条带,条带数在2~8条之间,平均4.4条。不同植株扩增获得的条带数目和带型一致,表明在所检测范围内继代培养和移栽未影响土三七DNA序列。所建立的直接再生程序可用于土三七试管苗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96.
采用水培实验方法模拟不同程度的Cu污染状况,研究了黑麦草与耳葡萄球菌联合修复作用对Cu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联合修复作用对Cu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黑麦草修复,Cu初始浓度在5-30mg.L-1时,联合修复对Cu的去除率均达85%以上。耳葡萄球菌对Cu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和吸附性,Cu浓度为100mg.L-1时其干重积累量达到40.6mg.g-1。耳葡萄球菌的存在降低了黑麦草根系及茎叶中Cu的积累量,联合修复组的黑麦草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一黑麦草修复组。该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黑麦草所受Cu的毒害性,提高了水中Cu的联合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7.
根据4个样地40个样方资料,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Cody指数(βC),以及由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Cj)和Sorenson指数(Cs)得到的多样性指数(βCJ和βCS),在反映群落随时间梯度变化方面趋于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2)数量数据测度方法中,以相对盖度和重要值为指标的测度结果更为合理。(3)根据数量数据Morisita—Horn指数测度的结果,长期的封育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演替,使群落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研究鼠胚成纤维细胞系STO (SIM-6-thiogunanie-oualiain)诱导为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STO-iPSCs).通过磷酸钙法将连接有Oct4、Sox2、Klf4和c-Myc 4个转录因子的慢病毒载体FUW-OSKM转染293FT细胞包装病毒,然后用病毒感染STO细胞,以干细胞培养条件培养.挑取诱导15d的克隆并在有饲养层和无饲养层的培养体系中培养.对获取的STO-iPSCs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具有典型胚胎干细胞的形态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qPCR结果表明,表达很高的原癌基因Nanog和Oct4 mRNAs;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表达胚胎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anog和Oct4,并且能够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实验获得了STO-iPSCs,建立了STO-iPSCs无饲养层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9.
100.
分析了当前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使之进一步扩展自身功能,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人才,更好地为读者发挥其信息和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