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8篇
  3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为探究FIP-fve基因在金针菇本体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pCAMBIA1301-pGPD-FIP-fve超表达载体并将其转化至农杆菌LBA4404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金针菇转化法,最终获得了FIP-fve基因超表达的金针菇;进行FIP-ve基因沉默(RNAi:FIP-fve)、FIP-fve超表达(pGPD:FIP-fve)和野生金针菇(CK)菌丝体培养和子实体栽培,并记录菌丝体和子实体时期的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pGPD:FIP-fve金针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CK金针菇次之,而RNAi:FIP-fve金针菇生长速度最为缓慢;子实体出菇栽培后,在子实体数量、菌柄长度、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方面,pGPD:FIP-fve金针菇都明显优于CK金针菇,而RNAi:FIP-fve金针菇的子实体生长状况最差。研究结果表明,FIP-fve基因能够促进金针菇菌丝体的生长,并对金针菇原基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影响金针菇的产量。  相似文献   
62.
Plants and associa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ion. Pot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plant–microbe interrelations on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and pyrene degradation in a soil culture system. Three dicotyledonous plant species, Ceylon spinach (Gynuracusimbua (D. Don) S. Moore),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and Shuidong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L.) Coss.var. foliosa Bailey), were cultivated for 45 days in DEHP and pyrene co-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three initial content levels: 0 (T0), 20 (T20) and 50 mg?kg?1 (T50) with no plants (NP) as contro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huidong mustard biomass and sunflower biomas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moval rate of DEHP (P?.05), respectively, while Ceylon spinach biomass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removal rate of DEHP. Shuidong mustard–actinomycetes and Ceylon spinach–actinomycetes accelerated the removal rate of pyrene, and sunflower–gram-positive bacteria could also enhance the removal rate of pyren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lant–microbe interrelations could be exploited to enhance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讨家蚕抗高温冲击的生理机制,比较了高温(36℃)冲击对家蚕二化性品种7532和大造5龄幼虫死亡率和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自5龄24h起,供试家蚕品种大造经高温冲击24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就显著升高;而7532经高温冲击48h以后,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才显著升高。高温冲击48~72h,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且随高温冲击时间延长显著增加,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SOD的活性较低,且高温冲击时间延长后的变化不显著;7532的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高温冲击48h后显著升高,而大造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在高温冲击24h后显著下降,直到72h后才显著升高,并且7532中肠组织中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在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2个品种5龄幼虫中肠组织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分别在高温冲击24h和48h时达到峰值,在高温冲击48~72h期间,7532中肠组织中的GST活性显著高于大造中肠组织中的活性。上述结果提示,家蚕品种7532抗高温冲击能力较家蚕品种大造强,与其中肠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64.
家蚕蛹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蛹脂肪酸对人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家蚕不同杂交组合、不同性别的蛹脂肪酸,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脂肪酸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烯酸、软脂酸、α-亚麻酸、硬脂酸为5个家蚕杂交组合的蛹脂肪酸共有成分,其中相对含量最丰富的是α-亚麻酸;在G1白×C108和C108×大造(雄性)的蛹脂肪酸中检测出壬醛酸;在菁松×M-2的蛹脂肪酸中新检测出9-十二碳烯酸;壬醛酸、月桂酸、9-十二碳烯酸为首次从蚕蛹脂肪酸中检测出的成分。  相似文献   
65.
为了探究绿茧系家蚕品种的茧色性状遗传规律,以家蚕绿茧品种G1和白茧品种C108为亲本,配制正反交F1及其自交F2和回交代等多种群体材料,茧色分离调查结果显示:F1为浅绿色茧;自交F2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绿色茧=1∶2∶1的分离比;回交后代(C108×G1)×G1、G1×(G1×C108)均呈现绿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而C108×(G1×C108)呈现白色茧∶浅绿色茧=1∶1的分离比。此结果说明家蚕品种G1的绿茧性状对白茧性状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家蚕绿茧系的显色物质为黄酮类化合物,分析不同茧色蚕体组织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研究色素代谢与绿色茧呈色机制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亲本绿茧品种G1、白茧品种C108和(G1×C108)F1的幼虫中肠、血液、丝腺组织在整个5龄期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显示:3种茧色个体的中肠组织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差异,推测其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能力相当;中肠组织与血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茧色没有明显关系;丝腺组织和茧层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以G1最高,(G1×C108)F1居中,C108最低。此结果说明绿茧色的深浅与丝腺和茧层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6.
为了深入研究温度和光照等昼夜节律授时因子对家蚕滞育的调控机制,以常规诱导滞育发生的温度与光照条件处理胚胎发育后期蚕卵,调查家蚕胚胎生物钟信号环路主要基因Cry1、Cry2、Per和Tim的表达对授时因子振荡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光照能够上调Cry1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后期的表达,温度则可改变该基因表达的振荡周期相位;温度在改变Cry2基因振荡表达相位的同时,低温(15℃)还能上调该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后期的表达;温度升高可缩短Per基因表达的振荡周期;黑暗诱导Tim基因振荡表达,温度则能够改变Tim基因表达的振荡周期相位。结果提示:家蚕胚胎中可能存在与其他昆虫类似的以CRY1为光感受器因子的生物钟信号环路,Cry1、Cry2、Per和Tim是家蚕胚胎期能够响应昼夜节律授时因子光照和温度而诱导滞育发生的生物钟基因。  相似文献   
67.
杂种优势的表达机制是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基础。以家蚕品种"芙蓉"和"菁松"为中系亲本,以"湘晖"和"872"为日系亲本,分别进行杂交并连续同蛾区交配和定向选择,获得了优良中系"芙菁"(D)和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2个日系家系"湘8A"(A)和"湘8C"(C)。F4代"A"、"C"与"D"的遗传距离差异较小;F6代"A"与"D"的遗传距离比"C"与"D"的遗传距离大。F4代用"D"分别与"A"和"C"组配杂交种的各项性状差异不明显;F8代则各项性状有明显的差异,且(D×A)F1表现出更好的生产性能优势;F4代、F8代以及(D×C)F1的杂种优势均大于(D×A)F1的杂种优势,但(D×A)F1的实际生产性能比(D×C)F1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DNA多态性遗传距离为依据组配的杂交组合,能够获得丰产性能更好的优良一代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68.
在讨论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PLC和HMI的泵站机组现地控制单元。并结合深圳某泵站,采用施耐德的Premium PLC和EasyView的MT510T予以实现,详细说明了LCU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给出了关键的控制流程设置。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案安全可靠,对提高泵站自动化水平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9.
针对传统的非线性扩散方程图像平滑方法中对角点圆弧化的缺点,引入利用图像的局部信息构造的耦合自适应保真项,使新的非线性扩散去噪模型能够在去除噪声、保留图像边界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保留角点等大曲率几何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算法优于传统算法。  相似文献   
70.
中缅木莲与大果木莲种子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大果木莲的濒危机制,以非濒危同属近缘种中缅木莲为对照,对二者的生境、种子特征及萌发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果木莲聚合果大小约为中缅木莲的2 倍,蓇葖果数量约为其1/2,理论种子生产力(胚珠数)为其61,实际种子生产力(结实量)为其58.8,萌发时间较中缅木莲长10~15 d,二者萌发率都在60以上,但大果木莲的萌发率变异高达39.6.大果木莲生境多为石灰岩山地,岩石裸露较多,环境潮湿,萌发更新环境较中缅木莲恶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