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32篇
  免费   597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林业   1252篇
农学   1447篇
基础科学   790篇
  1713篇
综合类   4043篇
农作物   666篇
水产渔业   438篇
畜牧兽医   2008篇
园艺   400篇
植物保护   667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453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519篇
  2014年   489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689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713篇
  2009年   687篇
  2008年   673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79篇
  2005年   510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50篇
  2000年   316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17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172篇
  1995年   175篇
  1994年   167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9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6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胚胎期高温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萍  朱勇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0,26(2):75-80
用 3 4℃、RH80 %的环境处理 2 0余个家蚕品种的己 + 2 期胚胎 ,结果表明 :高温处理对某些品种的幼虫经过、幼虫体重、全茧量、茧层量等有明显影响 ,对健康性、茧层率无明显影响 ,对丝质无实质影响 ;高温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纯种间存在差异 ,杂交种受影响比纯种小。因此认为 ,高温处理对家蚕生长发育、经济性状的影响不会成为伴性温敏基因和雄蚕品种利用的限制因素 ,部分不良影响可以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2.
 建立15株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BLS)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对RBLS病菌呈阳性反应,与植物病原细菌5个属的其它检测菌株均无交叉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对30份人工接种稻种进行检测,28份呈阳性反应,检出阳性率达93.3%;对46份病田稻种进行检测,36份呈阳性反应,10份呈阴性反应。取检测为阳性反应中的11份病田稻种的浸出液接种稻苗,有7份发病;而10份检测阴性反应的病田稻种浸出液的接种稻苗均无发病。该检测法灵敏度为0.0125-0.00125mg/ml(蛋白浓度)。  相似文献   
73.
2006年,京华BK6120EV型号的两台纯电动公交车样车在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进行定型检测,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车重点课题的新车型正式交付使用。本文结合样车在试验场的定型试验和试验过程中的整改,对包括加速性能、爬坡性能、制动性能、续驶里程等检测项目进行分析,归纳了电动车辆在控制、性能、可靠性等改进的措施,并结合电动车辆国家标准要求,提出电动车辆电池组、控制策略、散热系统等方面工程化改进建议,作为电动车辆领域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了研究同期发情处理方法、繁殖状况、品种、体重等对肉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40头不同繁殖状况、品种、体重的肉牛,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CIDR+第10天肌注PMSG+第11天肌注PGF(埋栓Ⅰ组)、CIDR+第9天肌注PMSG+第11天肌注PGF(埋栓Ⅱ组)、肌注PGF+PMSG(PGF组)的方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3种不同处理方法相比,PGF组发情率为87.10%,埋栓Ⅰ组、Ⅱ组母牛发情率分别为97.83%、98.41%,显著高于PGF组(P<0.05);PGF组处理牛受胎率为83.87%,埋栓Ⅰ组、Ⅱ组处理牛受胎率分别为89.13%、84.13%,高于PGF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育成牛与经产牛发情时间相比,埋栓组12~24 h内出现发情症状的经产牛占比为27.27%,育成牛占比为60%,显著高于经产牛(P<0.05),2...  相似文献   
75.
非淀粉多糖酶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抗菌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研究非淀粉多糖酶对奥尼罗非鱼的生长及其抗菌力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约60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560尾,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组7个重复,每重复20尾奥尼罗非鱼,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梯度的液体酶制剂(0、0.1、0.2和0.4 mL/kg的饲料)。结果表明:(1)非淀粉多糖酶对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性能指标均有显著升高(P<0.05);(2)添加非淀粉多糖酶0.2 mL/kg和0.4 mL/kg显著提高了罗非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P<0.05)和血清的杀菌能力(P<0.01),试验组各组织溶菌酶活力也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76.
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系统发生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型清道夫受体(SR-B)是清道夫受体超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机体的脂类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保护、宿主免疫损害防御、凋亡细胞清除和细胞粘附等重要生命过程。基于家蚕全基因组数据,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鉴定获得了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至少5条染色体上,其内含子的大小从几十到近万个碱基对。系统发生分析表明,14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分布在3个类群:第1类群中分布的9个基因和第3类群中分布的3个基因,分别与类群中其它昆虫的同源基因形成明显的直系同源关系;第2类群中分布有2个基因,此类群中不同昆虫的同源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较为复杂。EST数据和芯片数据分析表明,多数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具有转录活性。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有8个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在5龄第3天幼虫组织中表达,并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推测这些基因可能行使不同的功能。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诠释家蚕B型清道夫受体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试验对2 319头仔猪的初生重与21日龄个体重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约克仔猪哺乳期死亡率最低,21日龄体重最高;随着初生重的增加,仔猪死亡率降低,21日龄个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78.
该文以对土壤p H值适应性截然不同的蓝莓品种‘斯巴坦’和‘北陆’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二者组织培养条件下对激素配比和p H值的要求。结果表明:‘斯巴坦’试管苗增殖培养基最佳激素配比为ZT0.3 mg/L+IBA 0.2 mg/L,p H值4.5;‘北陆’试管苗增殖培养基最佳激素配比ZT 0.3 mg/L+IBA 0.1 mg/L,p H值5.0。  相似文献   
79.
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高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将影响畜禽的健康状况、疫病防控和福利水平。一种无接触、无应激的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 cation,RFID)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可以在无损状态下采集畜禽的行为、生理生化和养殖环境指标,从而为评估集约化养殖的效果和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文章讨论了三种常见类型的RFID系统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系统地比较了各类系统的优缺点及适宜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出RFID在畜禽养殖中的未来应用方向,以期为深化畜禽信息采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During the early postpartum period dairy cows mobilize fat and muscle to support lactation. This is associated with alterations in blood metabolite and hormone profil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milk yield and fertility. This study developed models to determine how metabolic traits, milk yield and body condition score were inter-related at different times in the periparturient period and to compare these relationships in primiparous (PP, n=188) and multiparous (MP, n=312) cows. Data from four previous studies which included information on blood metabolic parameters, parity, milk yield, body condition score and diet were collated into a single dataset. Coefficients of polynomial equations were calculated for each trait between -1 week pre-calving and week +7 postpartum using residual maximum likelihood modelling. The completed dataset was used in a multiple correlation model to determine how the best fit curves we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over time. PP cows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 lower beta-hydroxybutyrate concentrations throughout, higher leptin concentrations pre-partum and both the peak in 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 and the nadir in urea concentration occurred earlier after calving.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milk production. Leptin concentrations fell at calving and were related to body condition score. Insul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yield in MP cows only. In MP c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 yield switch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between weeks +4 and +7. Both beta-hydroxybutyrate and urea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yield in PP cows. In contrast, in MP cows beta-hydroxybutyrat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yield and urea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body condition score but not yiel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trol of tissue mobilization between PP and MP cows which may promote nutrient partitioning into growth as well as milk during the first lac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