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3篇
  免费   639篇
  国内免费   921篇
林业   673篇
农学   526篇
基础科学   440篇
  1056篇
综合类   4839篇
农作物   638篇
水产渔业   453篇
畜牧兽医   1821篇
园艺   708篇
植物保护   549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511篇
  2021年   442篇
  2020年   415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528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524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890篇
  2011年   892篇
  2010年   918篇
  2009年   731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578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226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41.
为研究鸡血藤总黄酮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治疗作用,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菌液的方法建立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模型,1 h后灌胃给予不同剂量鸡血藤总黄酮,12 h后观察小鼠临床表现并进行评分,然后剖杀小鼠,比较肝脏、胸腺和脾脏的外观、脏器指数和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检测各项血液常规指标,分析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发现,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引起小鼠被毛粗乱、精神沉郁、眼睛红肿、眼部分泌物增加且呼吸急促等症状,部分严重的小鼠出现抽搐、休克现象,肝脏、胸腺、脾脏出现萎缩、变小的现象,且脏器指数下降。肝脏病理切片可观察到肝索紊乱、肝窦增大、细胞边缘不清晰、部分区域炎性细胞浸润。血液中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血红蛋白(HGB)、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等指标水平发生显著改变(P<0.05),且血清中ALT、AST、LDH及炎性细胞因子等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鸡血藤总黄酮和阿米卡星处理可改善上述临床表现,抑制相关指标的改变,使其趋于与对照组相似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鸡血藤总黄酮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及抑制炎性反应减轻大肠杆菌败血症引起的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942.
限位环境在带来生产便利的同时也限制了母猪的母性表达。从中枢控制、基因表达、激素调节等角度阐明母性行为的发生机制,分析限位环境应激对母猪行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导致的母性减弱,并总结限位母猪常见疾病对母性的影响;通过对限位环境中母性表达影响因素的分析,探究其在妊娠母猪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改进母猪的育种和管理。  相似文献   
943.
O型口蹄疫病毒固相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建立了O型口蹄疫病毒固相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确立了O型口蹄疫病毒固相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检测O型口蹄疫血清阴阳性判定标准: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32时判为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1:16~1:32时判为O型口蹄疫抗体可疑。检测131份阴性血清、口蹄疫亚洲1型阳性血清和A型阳性血清,固相竞争ELISA方法和液相阻断ELISA方法的特异性分别是95.5%,84.7%。固相竞争ELISA方法检测口蹄疫亚洲1型、口蹄疫A型阳性血清时,无交叉反应,O型口蹄疫病毒感染牛、免疫牛和感染猪血清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免疫猪检出率为86.7%。  相似文献   
944.
945.
旨在系统比较GBLUP、SSGBLUP、BayesA、BayesB、BayesC、BayesLASSO、BSLMM和BayesR等8种方法对猪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收集的2 585头大白猪达100kg日龄、达100kg背膘厚和母猪乳头数3个性状为分析对象,结合猪50K基因芯片分型数据,以加性模型为基础,利用5倍交叉验证比较8种方法的基因组选择准确性。研究发现,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与不同性状估计遗传力呈正相关。交叉验证结果表明,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性状为达100kg日龄,但不同方法在不同性状中表现并不完全相同,在达100kg日龄和达100kg背膘厚中SSGBLUP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均为最高,而在母猪乳头数中BayesA的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最高。综上表明,对小样本开展基因组预测时,中、高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选择SSGBLUP方法,低等遗传力性状可以选择BayesA方法。如何优化和选择一种广泛适用于所有性状的方法,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46.
对青岛某犬场一例比格犬皮肤病患犬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以及鉴定。经过皮肤局部观察、寄生虫检查、真菌分离及18SrRNA基因测序、细菌分离及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本病例主要致病原因是寄生虫、细菌和真菌的混合感染,其中寄生虫感染以蠕形螨为主,细菌病原包括中间型葡萄球菌、链球菌和乳酸菌,真菌病原主要有隐球菌、青霉菌和念珠菌。调查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7.
为探明玉米‖花生茬口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光反应机理,研究了玉米‖花生茬口(间作茬口,ICR)、玉米茬口(MCR)和花生茬口(PCR)及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冬小麦花后旗叶的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Ⅱ(PSⅡ)、光系统I(PSⅠ)及二者间的性能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PSⅡ反应中心供(Wk)/受体侧(Vj)的活性,增强了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捕获的能量(TRo/CSo)和进入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o)。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旗叶PSⅡ初级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额(φpo)、转化效率(Ψo)、电子传递效率(δRo)及乳熟期的PSⅠ的性能(ΔI/Io)、PSⅡ与PSⅠ协调性(ΦPSⅠ/PSⅡ)和籽粒产量,较花生茬口显著提高了乳熟期的φpo和δRo值。施磷提高了Pn、ABS/CSo、TRo/CSo、ETo/CSo、φpo、Ψo、δRo、ΔI/Io和ΦPSⅠ/PSⅡ值。这说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提高了冬小麦旗叶光反应中心活性,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重要原因可能是间作茬口能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948.
MYB家族转录因子在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前期研究发现强旱生植物霸王转录因子ZxMYB315参与到植物抗逆过程中,其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MYB40的两种不同可变剪接体MYB40.1和MYB40.2对盐胁迫均有明显响应,但其在植物抗逆过程中的功能还未见报道。分析了在盐处理条件下MYB40.1及MYB40.2的表达模式,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2个MYB40.1被编辑株系,及3个MYB40.1和MYB40.2被同时编辑株系,为揭示MYB40这两种可变剪接体在拟南芥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9.
犬瘟热病毒DNA疫苗接种犬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犬瘟热病毒(CDV)囊膜糖蛋白基因(H、F)和核蛋白基因(N)重组质粒DNA和聚乙烯胺(PEI)混合后肌注10只3月龄CDV抗体阴性毕格犬,间隔30 d,共免疫3次,另选择5只犬作为阴性对照.免疫3次后,采用CDV攻毒.对照组呈现出犬瘟热的典型症状和组织病理损害,攻毒3周内,有2只犬衰竭死亡,1只犬症状明显,攻毒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病毒RNA检测为阳性.DNA疫苗免疫组除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外,未出现明显症状,攻毒后第18天外周血淋巴细胞CDV检测仍为阴性.DNA疫苗免疫后血清ELlSA抗体和病毒中和抗体测定显示,首免后机体激发的ELISA抗体滴度很低(101.25±0.615),二免后开始缓慢升高(101.69±0.285),再次免疫后达到102.051±0.214;中和抗体也呈现以上规律,三免后血清中和抗体为101.75±0.190,攻毒后血清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迅速升高(103.02±0.202和102.41±0.245).试验表明CDV基因免疫对CDV的感染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清除进入机体内的病毒.CDV基因免疫只激发较低水平的体液免疫,中和抗体在攻毒前达不到临界保护线(102),但对CDV攻击能产生较好的保护,推测其免疫效力可能源于细胞免疫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50.
为改善牛奶脂肪酸构成,提高乳脂中CLA含量,研究瘤胃液、血浆和乳脂中脂肪酸的代谢规律,探寻提高乳品质的合适途径,本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向日粮中添加不同植物油(即葵花油、亚麻油、菜籽油,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对奶牛瘤胃液、血浆中脂肪酸及乳脂中CLA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植物油,葵花油组、亚麻油组乳脂中的CLA比例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且以葵花油组最高;乳脂中PUFA的比例则是亚麻油组显著高于菜籽油组(P<0.05);(2)3组间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油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P<0.05),而后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油组和葵花油组t11-C18∶1的比例与菜籽油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中C18∶2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3)采食添加不同植物油日粮后,瘤胃液中各种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瘤胃液中CLA的比例不同时间点均较低。由本研究可知,在优化奶牛乳脂肪酸构成提高CLA含量方面,以葵花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