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24篇 |
免费 | 619篇 |
国内免费 | 135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19篇 |
农学 | 1655篇 |
基础科学 | 1000篇 |
1771篇 | |
综合类 | 4409篇 |
农作物 | 870篇 |
水产渔业 | 547篇 |
畜牧兽医 | 1684篇 |
园艺 | 572篇 |
植物保护 | 7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174篇 |
2022年 | 510篇 |
2021年 | 559篇 |
2020年 | 545篇 |
2019年 | 538篇 |
2018年 | 355篇 |
2017年 | 519篇 |
2016年 | 451篇 |
2015年 | 606篇 |
2014年 | 568篇 |
2013年 | 811篇 |
2012年 | 993篇 |
2011年 | 946篇 |
2010年 | 916篇 |
2009年 | 800篇 |
2008年 | 737篇 |
2007年 | 673篇 |
2006年 | 635篇 |
2005年 | 504篇 |
2004年 | 280篇 |
2003年 | 199篇 |
2002年 | 206篇 |
2001年 | 219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122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50篇 |
1994年 | 143篇 |
1993年 | 116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92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71篇 |
1988年 | 56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0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71.
72.
猪饲料有效能值预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饲料常规成分及碳水化合物组分与饲料有效能值之间的关系方程,本研究以NRC第11版《猪营养需要量》中发布的122套饲料营养成分表为基础,将饲料中11种基础成分[6项常规成分:干物质、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粗脂肪(EE)、酸性醚提取物、粗灰分(ash);5项碳水化合物组分:淀粉(ST)、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半纤维素、酸性洗涤木质素]作为自变量,将饲料中的消化能(DE)、代谢能(ME)及净能(NE)作为因变量,采用SAS软件中的REG过程,分别建立不同性质饲料、自变量的不同组合与DE、ME及NE之间的回归关系方程,并以相关系数(R2)及变异系数(CV)作为评价回归模型的优劣。研究表明,有效能值与CP、ST及纤维类指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将所有饲料作为研究对象时,饲料的DE、ME及NE与上述11种基础成分之间建立的普适性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差。当将14种玉米及其加工产品形成子集时,建立饲料基础营养成分与DE、ME及NE的关系方程分别为7、6和7套(P0.05),且3组回归模型R2分别为0.632 8~0.772 3、0.646 9~0.684 9和0.670 5~0.822 1,CV分别为6.61%~8.40%、6.58%~7.34%和6.21%~8.27%;当将13种大豆及其加工产品形成子集时,共建立饲料基础成分与DE、ME关系方程分别有3和4套,回归模型R2分别为0.907 1~0.926 9、0.890 7~0.922 3,CV分别为5.40%~6.09%、5.79%~6.78%,NE与基础营养成分指标之间无法建立具有营养学意义的有效回归方程。对于同类饲料中具有相同自变量组合的DE及ME预测模型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自变量CP的系数上,且CP部分对ME的正效应低于DE,这保证模型预测的ME低于DE。同时选用本研究构建的适宜模型,补充了NRC第11版成分表中第97(去皮大豆粕,低寡糖,浸提)、101(全脂大豆,高蛋白质)及102号(全脂大豆,低寡糖)饲料的DE值分别为15.99、17.35、17.27 MJ/kg,ME值分别为14.53、16.15和16.14 MJ/kg。综上,以NRC(2012)饲料营养成分表为基础,建立的普适性有效能值回归模型预测效果较差。按照玉米类和大豆类进行分类,可建立DE、ME和NE与饲料化学成分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其中最优的预测因子为CP、EE、ST、ash、NDF、ADF。具有相同自变量的同类饲料DE和ME预测模型之间的差异是CP系数,CP影响DE转化为ME的效率。 相似文献
73.
74.
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定位站以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小黑麦(Triticale hexaploide)、燕麦(Avena sativa)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对其产草量、牧草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不同牧草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干草产量为1345.50 g·m-2,显著高于一年生黑麦草(974.93 g·m-2)、垂穗披碱草(301.75 g·m-2)和燕麦(329.60 g·m-2)。小黑麦产量是垂穗披碱草和燕麦干草产量的4~4.5倍,是黑麦草干草产量的1.4倍。垂穗披碱草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一年生黑麦草和小黑麦(P<0.05),一年生黑麦草粗蛋白(CP)含量最小。单位面积粗蛋白(CP)产量、粗脂肪(EE)产量、中性洗涤纤维(NDF)产量和酸性洗涤纤维(ADF)产量以一年生黑麦草最高,显著高于小黑麦、垂穗披碱草和燕麦(P<0.05)。 相似文献
75.
不同饲养条件对蝇蛆生长发育及蛹虫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饲养条件下饲养蝇蛆,从而建立蝇蛆养殖的最优环境组合量化标准.选择培养基基料中不同奶粉添加量、培养基湿度及饲养密度3个主要因素,每因素设4个水平,进行交叉组合试验,共有6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观测每个组合条件下饲养蝇蛆的蛆重、蛆长、蛹重、蛹长等指标,以评价这些因素对蝇蛆生长发育及蛹虫繁殖性能的影响.单因素方... 相似文献
76.
饲料中不同脂肪酸对草鱼组织脂质含量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实验选用初始作重约1.4g的草鱼,在60天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1种不含脂肪的饲料和8种含3%不同脂质的饲料,观察了饲料中添加油酸(18:1n-9)、亚油酸(18:2n-6)、亚麻酸(18:3n-3)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20:5n-3+22:6n-3)对草鱼肝胰脏、肌肉、头部和去肝胰脏内脏脂质含量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摄食单纯含油酸饲料的草鱼相比,含1%18:2n-6和1%18:3n-3或1%18:2n-6和0.5%n-3HUFA饲料组草鱼的肝胰脏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但内脏脂质含量升高。向饲料中添加18:2n-6、18:3n-3和n-3HUFA能明显影响草鱼肝胰脏、肌肉和头部脂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组织中n-6系列和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与饲料中添加18:2n-6和18:3n-3有相关关系,表明草鱼具有生物转化18:2n-6和18:3n-3为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77.
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野蚕照卵蜂是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的主要卵寄生蜂,自然寄生率较高。在杭州,主要以一龄幼虫于越冬野蚕卵内过冬,一般4月底5月初开始羽出;在田间养虫室内,一年发生10代。25℃下,一世代的平均历期为18.56天,其中卵期约30小时,一龄幼虫期约2天,二龄幼虫期约3天,预蛹期约1天,蛹期10—13天。25℃下喂20%蔗糖液,雌蜂平均寿命45.37天,雄蜂43.21天。供蔗糖液,以家蚕卵为寄主,25℃下雄蜂平均产卵期20.39天,寄生卵粒51.27粒,产子蜂62.47头,于蜂雌性比平均82.10%。在4℃、76%R.H.下,幼期各虫态具一定的耐冷藏能力,尤以卵期为强。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认为该蜂在野蚕生物防治上很有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畜牧业集约化及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因此牲畜调运呈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特别是跨省(区)牲畜调运活动更为频繁。由于在牲畜调运过程中检疫操作程序不完善或手段滞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在我国流行很多年的传染病消灭不了,而新侵入我国的传染病却散布很快。这对我们的动物防检工作提出了挑战。下面就跨省(区)牲畜调运过程中检疫操作程序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79.
环境与营养对星杂579商品代公鸡育雏期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营养因子对蛋用商品代星杂579公雏育雏期的生产性能及某些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在冬、春、夏三个季节内完成,分别选用700、630和600只试验鸡。试验期从3日龄至30日龄。试验鸡被随机分为3组。组Ⅰ日粮按我国蛋用鸡0~6周龄饲养标准配制;组Ⅱ日粮按商品代星杂579母鸡0~6周龄饲养标准配制;组Ⅲ日粮按我国肉用仔鸡0~4周龄饲养标准配制。试验结果为:1.各季节均以组Ⅱ的鸡生长最快,其中冬季组Ⅲ比组Ⅰ生长快(P<0.05),夏季则相反;2.育雏期各周次的增重(△W)与对应的日平均采食量(FI)呈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W=2.55FI-4.03,r=0.96;3;料肉比与增重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P>0.05);4.夏季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春季和冬季(P<0.01),冬春两季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