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18篇 |
免费 | 5763篇 |
国内免费 | 393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697篇 |
农学 | 2073篇 |
基础科学 | 2329篇 |
5324篇 | |
综合类 | 24095篇 |
农作物 | 3770篇 |
水产渔业 | 2755篇 |
畜牧兽医 | 7653篇 |
园艺 | 3936篇 |
植物保护 | 218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1155篇 |
2023年 | 1253篇 |
2022年 | 2395篇 |
2021年 | 2263篇 |
2020年 | 2090篇 |
2019年 | 2052篇 |
2018年 | 1553篇 |
2017年 | 2497篇 |
2016年 | 1618篇 |
2015年 | 2364篇 |
2014年 | 2556篇 |
2013年 | 2809篇 |
2012年 | 4075篇 |
2011年 | 4289篇 |
2010年 | 4186篇 |
2009年 | 3551篇 |
2008年 | 3664篇 |
2007年 | 3348篇 |
2006年 | 2714篇 |
2005年 | 2134篇 |
2004年 | 1415篇 |
2003年 | 893篇 |
2002年 | 860篇 |
2001年 | 822篇 |
2000年 | 732篇 |
1999年 | 258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9篇 |
1956年 | 20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2008年10月,在福建宁德水产技术推广站进行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杂交,观察了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大黄鱼和黄姑鱼亲鱼平均体质量和体长分别为405 g、27.9 cm和390g、24.8cm,采用干法人工授精。受精卵浮性,为单油球端黄卵,卵径1060~1500μm,油球379.8μm左右。在水温25.8~26.2℃,盐度26的条件下,经18h55min半数受精卵破膜,胚胎发育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肌节出现期、心跳期、肌肉效应期、出膜前期和出膜期,初孵仔鱼全长2.75~2.98mm,受精率约为14.4%,孵化率约为31.9%,畸形率约为30%。共培育杂交初孵仔鱼5万尾。3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轮虫,7日龄开始摄食小型挠足类。 相似文献
94.
为探讨转Bt基因对水稻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的数量效应,首先确定水稻根、茎、叶表面微生物的消毒时间和条件;其次,在有效排除水稻植株表面微生物干扰的条件下,应用纯培养方法对转Bt基因及其亲本水稻各组织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进行检测分析,初步评估各亲本水稻在引入外源Bt基因后,给水稻植株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水稻根际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7 min,茎和叶表面微生物以70%乙醇浸泡2 min,以无菌水漂洗2次,可达到杀灭表面微生物的效果。本次试验中,ZJ-22和明恢63两个水稻品系亲本植株根、茎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数量,在苗期和分蘖期时均高于对应的转Bt基因植株(ZJ-22Bt和TT51-1);苗期时两个品系亲本水稻叶片内生微生物数量同样高于转Bt基因水稻,分裂期转Bt水稻TT51-1叶片内生原核微生物数量则多于其亲本植株明恢63。以上结果表明,两个品系亲本水稻插入外源基因后,在苗期和分裂期对亲本植株各部位的内生原核微生物定殖情况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为了解随林龄增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选择4种不同林龄(9年生、18年生、33年生、43年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下土壤的养分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及全氮含量总体上以43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高;速效钾及全钾含量有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磷元素则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同时,各林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均相对偏低。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及全磷的含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而有效磷含量则表现出先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拐点在40 cm左右。总体上,人工落叶松林土壤随林分年龄增加未表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6.
早籼稻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南方稻区品种更替过程中大面积推广的18个早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按高秆品种、矮秆品种、矮抗品种、优超品种4个演变阶段,采用常规栽培方法研究其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演变,产量、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均有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变化不大。进一步分析表明,每穗粒数的增加是着粒密度改良所致。农艺性状与年代的回归分析表明,生物量与株高在1980年后有增加的趋势,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决定早籼稻产量的农艺性状为生物量、株高、收获指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97.
云南蓝莓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蓝莓(Vaccinium spp.)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多年生小浆果类果树,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果实列为世界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已有10多个省份开始大面积的蓝莓商业化栽培[1],这也是南方酸性土丘陵地区值得发展的经济作物。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蓝莓病害日趋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蓝莓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
枯草芽孢杆菌B006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抗菌组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006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菌丝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丝的抑制作用;但对P. capsici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提取物原液在5 min内可使辣椒疫霉的游动孢子全部崩解。提取物经60、90和120℃加热处理10 min后仍保持抑菌活性,其盐酸水解液在TLC层析板显现橙红色斑点,说明提取物具有环肽结构。HPLC-ESI-MS分析可得到m/z为995、1009、1023、1037、1051和1436、1450、1478和1492的质谱峰,与抗菌物质surfactin和fengycin的分子量大小一致。以终浓度为10^6 cfu·g^-1的接种量将B006菌剂施入无菌育苗基质中,在黄瓜和辣椒4~6片叶期时用固相萃取法提取根际的抗菌物质,并进行HPLC-ESI-MS分析,可从根际检测到surfactin和fengycin,但未从对照处理根上检测到脂肽类抗生素。本研究对理解枯草芽孢杆菌在田间状况下的防病机理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
一氧化氮供体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脂质过氧化的调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00mmol·L-1NaCl作为盐胁迫条件,研究不同浓度的外源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odiumnitroprusside,SNP)处理5d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NP(10μmol·L-1)可以在处理后期(第4~5天)显著地缓解盐胁迫对水稻幼苗叶片造成的氧化损伤,并与其对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H2O2清除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含量的上调作用一致。此外,较高浓度的SNP处理(50μmol·L-1)也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对5个小麦不同组合基因型的F1,F2,F3花药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基因型在同一杂种世代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鲜重和绿苗分化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同一组合基因型在不同杂种世代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鲜重和绿苗分化率等方面差异较小。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与绿苗分化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903)。以石4185为亲本配制的两个组合基因型,在F1,F2,F3都表现出较高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说明石4185是理想的花培育种桥梁亲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