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21篇
  免费   5945篇
  国内免费   3777篇
林业   3697篇
农学   2498篇
基础科学   2329篇
  5324篇
综合类   24095篇
农作物   3770篇
水产渔业   2755篇
畜牧兽医   7653篇
园艺   3936篇
植物保护   2186篇
  2025年   28篇
  2024年   1155篇
  2023年   1253篇
  2022年   2395篇
  2021年   2263篇
  2020年   2090篇
  2019年   2052篇
  2018年   1553篇
  2017年   2497篇
  2016年   1618篇
  2015年   2366篇
  2014年   2571篇
  2013年   2838篇
  2012年   4113篇
  2011年   4313篇
  2010年   4216篇
  2009年   3566篇
  2008年   3689篇
  2007年   3385篇
  2006年   2759篇
  2005年   2170篇
  2004年   1438篇
  2003年   914篇
  2002年   886篇
  2001年   850篇
  2000年   753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2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北美红杉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扦插基质,激素种类、浓度与处理时间,采条部位以及基因型对北美红杉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配比、激素种类、浓度及处理时间、采条部位等对北美红杉扦插成活率均有显著影响。基质配比以珍珠岩∶草炭=7∶3效果最好;激素以1 000 mg/kg ABT速蘸处理效果为佳;枝条顶部插穗好于下部插穗。不同基因型的扦插成活率差异显著。选取合适的基因型,采集顶部插穗,用1 000 mg/kg的ABT速蘸处理,扦插在珍珠岩∶草炭=7∶3的基质上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2.
根据资料综合报道165种储木及建筑木材上的腐朽菌,其中担子菌133种,子囊菌32种;引起褐色腐朽的有28种,白色腐朽137种。详细记载了每种真菌的腐朽类型、寄主和生长环境、地理分布。生长在原(储)木上的腐朽菌有三色拟迷孔菌、红缘拟层孔菌、毛盖采孔菌等8种;生长在枕木上的有褐褶菌Gloeophyllum spp.、囊孔菌Hirschioporus spp.、栓菌Trametes spp.、炭团菌Hypoxylon spp.等43种;生长在干燥环境下火烧木材上的有炭生褐褶菌、黑轮层炭壳等5种,潮湿环境下的有12种,其中裂褶菌、皱褶栓菌、黑轮层炭壳等能生长在栽培菇类的木段上,成为污染杂菌;生长在建筑木材上有5种,如皱褶栓菌、冷杉附毛菌、伏果圆炷菌(干朽菌,泪菌)等,其中伏果圆炷菌能生于各种木质物和建筑木材上,是危害最大的腐朽菌之一。  相似文献   
23.
不同间伐方式对密植苹果园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选择最适宜黄土高原成龄‘红富士’苹果郁闭园采用的间伐方式,本文以18年生‘红富士’苹果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隔行间伐(T1)、隔株间伐(T2)、隔2伐1(T3)等3种间伐方式对‘红富士’果园光照分布、叶片质量、叶片结构、果实分布、品质、产量及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间伐对照(CK)相比,T1、T2和T3间伐方式株间透光率分别提高108.59%、191.98%和57.45%,行间透光率分别提高259.20%、220.11%和64.86%,冠下透光率分别提高102.80%、155.32%和37.43%,树冠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提高38.02%、45.18%和18.43%,单果重分别提高25.03%、34.83%和9.81%,着色指数分别提高6.00%、6.26%和3.3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35.98%、39.14%和22.98%,果皮花青苷含量分别提高104.41%、101.47%和30.88%,可滴定酸含量分别降低15.38%、23.08%和17.95%。间伐有效改善了叶片的质量与结构,T1和T2显著提高了叶片的厚度、叶绿素含量、氮含量和钾含量;T2提高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幅度最大;T2的叶片栅栏组织较其他处理的排列更整齐紧密。T1、T2及T3每公顷产量分别下降7 601.89 kg、5 219.45 kg及6 056.80 kg,但其产值分别增加14 959.54元、34 363.70元及9 081.13元,T2增加幅度最大,是郁闭果园改造的首选间伐方式。  相似文献   
24.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5.
A 40-day gnotobiotic microcosm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bacterial-feeding nematode on plat growth and nutrient absorp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oculation of bacterial-feeding nematode Protorhabditis sp.stimulated the growth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nd the uptake of N.By the end of the 40-day incubation wheat biomass and N uptake in the treatment with nematode and bacteria (Pseudomonas sp.)increased by 6.5% and 5.9%,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bacteria alone treatment.The presence of nematode mainly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aboveground of wheat,while it slightly inhibited the root development.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plant tissue N concentration between treatments.P concentration and uptake of wheat,however,were generally reduced by nematode, It appears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plant growth and nitrogen uptake is attributed to the enhancement of nitrogen mineraliztion induced by nematode feeding on bacteria,and the reduction of phosphorous uptake is the result of ewak root status and comptetition by bacteria immobilzation.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地形对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影响机制,因地制宜为当地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吴起县枣庄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对退耕坡面不同坡位草地恢复与土壤物理性质分异特征进行研究。从峁顶到沟底设置8个采样位置,在4面坡共布设128个采样点进行植被调查和土样采集,将0—40 cm土壤分0—10,10—20,20—40 cm 3层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并分析其与植被分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植被分布与土壤物理性质均表现出沟缘线以上的下坡位较优,沟缘线以下的陡沟坡较差的趋势;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集中在0—20 cm表层土壤,对20—40 cm土壤影响较弱;坡度对植被盖度与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饱和持水量影响显著且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但对团聚体与颗粒组成无显著影响;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组成改善效果缓慢,若土壤颗粒组成被破坏,短期内很难恢复。  相似文献   
27.
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历史气候和冻(寒)害灾情资料、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盆栽移放试验和典型年考察资料,以及冻(寒)害形态学标准,采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印证方法,对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寒)害低温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几种主要南亚热带果树的轻、中、重、严重冻(寒)害低温指标,结果分别为龙眼:-1.5~0℃、-2.5~-1.5℃、-3.5~-2.5℃、<-3.5℃;荔枝:-2.0~0℃、-3.0~-2.0℃、-4.0~-3.0℃、<-4.0℃;香蕉:3.0~5.0℃、1.0~3.0℃、-1.0~1.0℃、<-1.0℃。结果可为果树冻害监测预警及避冻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7个海岛棉品种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土壤蓄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所有品种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Z”字型的规律性变化。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8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又升高。含水量最高的土层是0~20 cm,最低的土层是60~80 cm。这种规律性变化与棉花生长特点、根系的发育特点以及吸收特点有关。534I、Z181、新海21是节水型品种,能够较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灌溉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强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29.
基于松嫩平原地区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观测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对模型模拟的未来30a(2021−2050年)温度、降水、辐射的逐日数据进行偏差订正,同时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计算≥10℃积温,分析研究区域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30a农业气候资源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两种排放情景下,未来30a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4~8℃,较基准时段升高2.5~2.8℃,且北部地区的增温幅度大于南部地区;此外,大部分地区≥10℃积温介于3000~3700℃·d,两种情景下分别增加500~550℃·d和600~670℃·d,其中南部部分地区增幅超过670℃·d;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60~580mm,增量为50~90mm不等,降水增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多北少,其中南部地区增量超过90mm,而北部地区年增量则不足50mm,两种情景在相同区域的降水增量表现为RCP4.5多于RCP8.5;相较于基准时段,年辐射量减少85~100MJ·m−2,生长季内辐射量减少10~40MJ·m−2,变化趋势均不明显。综上所述,未来松嫩平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表现为整体提升趋势,农作物可种植期相对延长,因此,应适当种植生育期更长的作物,避免因未来气温升高,造成现有作物生育期缩短,导致产量降低的情况发生;同时研究结果对调整种植结构、改变种植措施和选育作物品种等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30.
[目的]旨在通过研究流域各月度产水量,对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灌溉用水调度进行指导。[方法]以锦阳川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remote sensing,R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提取和处理空间土地利用、土壤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降雨、气温及不同植物的根深数据,采用Thornthwaite and Mather(T—M)模型计算了水分亏缺与剩余,土壤水分补给与利用的周期及月度产流量。[结果]研究区2011年平水年全年总径流量为281.0mm,在1,3—4,6和10月,存在水分亏缺及土壤水分利用,面积加权的水分亏缺值为5.8mm;2月,11—12月降水对土壤水分进行补给;5和7—9月,存在水分剩余,面积加权的剩余值为286.2mm。丰水年(25%)、平水年(50%)和枯水年(75%)多年平均产水量分别为8.3×107,4.8×107及2.2×107 m3。[结论]研究区在丰水年(25%)的2,7—11月,平水年(50%)的2—3,7—9月和枯水年(75%)的12—2,7—9月存在水分剩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