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46篇
  免费   3033篇
  国内免费   4631篇
林业   3524篇
农学   2375篇
基础科学   2148篇
  4970篇
综合类   23058篇
农作物   3651篇
水产渔业   2528篇
畜牧兽医   7285篇
园艺   3798篇
植物保护   2073篇
  2024年   309篇
  2023年   999篇
  2022年   2247篇
  2021年   2189篇
  2020年   1980篇
  2019年   1983篇
  2018年   1501篇
  2017年   2460篇
  2016年   1558篇
  2015年   2308篇
  2014年   2489篇
  2013年   2773篇
  2012年   4002篇
  2011年   4190篇
  2010年   4080篇
  2009年   3465篇
  2008年   3586篇
  2007年   3261篇
  2006年   2680篇
  2005年   2100篇
  2004年   1395篇
  2003年   895篇
  2002年   869篇
  2001年   842篇
  2000年   744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20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浒苔中MnSOD和CAT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美华  孙雪  王日昕  廖智  徐年军 《水产学报》2014,38(12):1976-1984
实验以大型绿藻浒苔为材料,克隆了其抗氧化系统关键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 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的部分片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Mn SOD和CAT对温度和水杨酸作用的响应规律。结果获得浒苔318 bp的Mn SOD基因,该Mn SOD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裂片石莼Mn SOD相似性最高为89%;获得了229 bp的CAT基因,该浒苔CAT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裂片石莼和雨生红球藻CAT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和93%。在利用M n SOD和CAT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浒苔均先与裂片石莼聚类,再与其他绿藻聚在一起。不同温度对浒苔Mn 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表明,35℃高温培养对浒苔Mn 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最显著,其表达量分别为25℃培养的2.18倍和2.05倍;5℃低温培养次之;而15℃与25℃培养对M n 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高温35℃下,添加0.1 mmol/L水杨酸后Mn SOD和CAT基因表达量分别为各自对照的2.08倍和5.30倍,而0.01 mmol/L水杨酸添加后基因表达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Mn SOD和CAT基因表达的增强不仅是浒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而且也是水杨酸缓解高温对浒苔不利影响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92.
本研究对2016年6月在天津大神堂3个礁区(2010年建成的鱼礁区;2012年建成的鱼礁区;2014年建成的鱼礁区)和对照区域采集的生物消费者及其食物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区域生物的食物网基础,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显示,根据δ13C值可以将其食物源分为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POM)和沉积相颗粒有机物(SOM)三类;浮游植物对消费者的碳源贡献率(67.2%~81.5%)最大,是大神堂海域的生物食物网的基础。不同区域同一食物源的δ13C和δ15N值没有显著性差异;礁区内滤食性贝类毛蚶(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的δ13C值显著高于对照区,作为潜在碳源的浮游植物对其的贡献率显著增加。消费者的δ15N值则介于7.70‰~14.34‰之间,消费者的营养级介于2.0~3.95级之间。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δ15N和营养级在礁区内有所提高,礁区建成的年份越长,其营养级与对照区域的差别越显著。稳定同位素研究表明,人工鱼礁建设可能导致鱼礁区内滤食性生物的食物来源组成改变,并提高游泳生物食性生物的营养级。  相似文献   
993.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鱼肉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史氏鲟鱼肉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检测,证实史氏鲟鱼肉蛋白质中的两种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和含硫氨基酸的评分分别为163、12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108,远远高于FAO模式的理想蛋白;精氨酸含量为62.62mg/g,占氨基酸总量的6.51%;支链氨基酸含量为162.94mg/g,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为3.52,是一种具有保肝功效、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营养价值较高的蛋白质;其脂肪酸组成的营养价值比大部分的海、淡水鱼低.  相似文献   
994.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重要的经济大洋性头足类,其种群结构较为复杂。本研究采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8个基因座位上,共检测出172个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位检测到10~30个等位基因不等。8个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为21.500 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074 1。各位点的观测杂合度(Ho)变化范围为0.300 0~0.775 0,期望杂合度(He)为0.484 2~0.977 0,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04 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73 4。8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853 6。以卡方检验估计Hardy-Weinberg平衡,发现8个基因座位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Fst分析显示该群体无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揭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种群显示了高水平的微卫星多态性,该海域阿根廷滑柔鱼群体的遗传多态性水平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密集捕捞压力后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证明微卫星分子标记是研究该物种自然种群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996.
一株干酪乳杆菌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去除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乳酸菌去除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作用机理,实验研究了一株干酪乳杆菌L821a(Lactobacillus casei)对淡水鱼养殖水体亚硝酸盐的去除状况,通过对菌体、酶及代谢产物的实验,证明其去除亚硝酸盐的机理包括胞内酶作用、代谢产物乳酸的直接化学反应2H++3NO2-=NO3-+2NO↑+H2O作用和间接促进微生物反硝化作用3种作用机理。在养殖水体中主要以间接作用方式发挥作用。分析认为乳酸促进反硝化作用的原因在于为反硝化微生物提供了易于利用的有机碳源(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997.
以光棘球海胆为母本,中间球海胆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同时得到自然成熟的父母本精、卵,在比正常海胆自交精子量高40倍以上的精子作用下,杂交受精率为2.5%.在适宜的水温、光照及饵料等的培养条件下,杂交海胆能够生长附着变态,变态时间与母本相近.培育出的杂交海胆外部颜色及棘色、棘长介于两亲本之间.杂交海胆经过6~7个月的中间暂养,出苗量为0.6×10~4个/m~3,个体壳径3~30 mm,平均壳径8.8 mm.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自行设计的抽屉式生物滤器应用于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闭合循环水养殖系统,研究其对循环养殖水的处理效果及漠斑牙鲆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循环水养殖,漠斑牙鲆从初始时的(225.4±11.9)g增加到结束时的(337.5±10.3)g,增重率49.97%;试验饲料系数1.06,养殖密度24.1 kg/m3,成活率100%;抽屉式生物滤器对于NH4+-N、NO2--N和COD去除率分别为(10.61±1.88)%、(14.90±3.06)%和(16.11±1.70)%,可满足漠斑牙鲆养殖水体的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1000.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期间采集的渔获样品,对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食物组成以磷虾类(IRI=1308.55)为主,其次依次为长尾类(IRI=563.09)、鱼类(IRI=170.59)和糠虾类(IRI=31.8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细螯虾、戴氏赤虾、六丝矛尾鰕虎鱼、漂浮小井伊糠虾等。小眼绿鳍鱼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83.25%,最高饱满指数达171.86‰,平均饱满指数18.84‰,这表明小眼绿鳍鱼具有较强的摄食强度。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表明,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无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有显著的体长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