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6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林业   418篇
农学   302篇
基础科学   222篇
  617篇
综合类   3217篇
农作物   442篇
水产渔业   243篇
畜牧兽医   697篇
园艺   382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257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21篇
  2018年   173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了解土壤全氮、有机碳和碳氮比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是进行土壤碳氮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  以江西省丰城市为案例区,通过实地采样获取2018年139个表层土壤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普通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南方丘陵区县域尺度下耕地土壤全氮、有机碳和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  研究区土壤全氮 (TN) 含量介于0.74~3.80 g/kg、土壤有机碳 (SOC) 含量介于8.14~36.67 g/kg、土壤碳氮比 (C/N) 介于6.31 ~15.15,均值分别为2.24 g/kg、22.52 g/kg和10.15,变异系数分别为25.45%、26.24%、14.38%,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N、SOC、C/N的块金效应分别为44.44%、56.97%、19.57%,这表明TN、SOC和C/N的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土壤TN和SOC具有相似性,总体表现出由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趋势;土壤C/N空间分布与TN和SOC有所不同,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趋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pH、氮肥施用量和土壤质地对土壤全氮,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壤pH对土壤有机碳,土壤类型对土壤碳氮比影响极显著 (P<0.01)。  【结论】  成土母质对土壤TN和SOC的独立解释能力最高,分别为28.1%和23.2%;土壤类型对研究区土壤C/N的独立解释能力达到了13.2%。因此,成土母质是引起研究区土壤全氮、有机碳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类型则是引起研究区土壤碳氮比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2.
为了研究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格局,利用GIS,ENVI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遗产地及缓冲区2001年、2010年、2016年3个关键时期的景观格局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不同发展阶段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01年以来,各类景观均处于动态变迁过程,林地景观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一直占研究区整体面积的80%以上,16年间,林地、灌丛、建筑用地、裸地和水体的面积净增加,耕地面积净减少;(2)景观动态变化度在2001—2010年较大,林地景观面积比例增加了6.98%,耕地面积比例减少了8.4%,面积减少了近一半,有44%的耕地面积和64.35%灌丛面积转入林地景观,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大幅下降;(3)2010—2016年景观动态变化度相对较小,林地面积比例下降了1.22%,耕地面积比例增加了1%,建筑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转出率最高,其次是裸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有所上升,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稍有加深;(4)除了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外,退耕还林政策、城镇一体化建设、高速交通建设是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旅游增长和开发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3.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2010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内,通过测定树干径向生长、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草本生物量变化、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植物降雨截持等,估计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及各层的生产力、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林分总生产力11.76t/hm2,其中乔木层占75.2%,草本层占24.8%;在整个生长期内,林分生产力各月的分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林分总蒸散量为433.9mm,其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包括土壤蒸发)耗水各约占一半,分别为总蒸散的50.5%和49.5%;林分蒸散在生长季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整个生长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1g/kg,其中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4g/kg,草本层水分利用效率为1.36g/kg;其季节变化与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相类似,说明乔木层对于华北落叶松林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4.
钼对滇重楼生长、养分和总皂甙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设4个施钼水平,即0、0.2、0.4、0.8 mg/kg,研究了施钼对滇重楼生长、养分元素含量和根茎总皂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钼相比,施钼显著提高了滇重楼株高、光合速率、生物量和根茎产量,分别以0.4、0.2、0.4、0.2mg/kg处理最高。中低施钼水平(0.2、0.4mg/kg)下,叶和新根茎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高施钼水平(0.8mg/kg)可显著降低叶和新根茎氮含量;施钼降低了叶和新根茎中的磷含量,但增加了地上茎中的磷含量;施钼增加了叶中钾含量,但降低了茎中钾含量。各施钼处理叶、地上茎、新根茎中钼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钼处理;随施钼水平的增加,各部位钼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不施钼相比,各施钼处理新根茎中总皂甙含量显著增加,以Mo 0.8 mg/kg处理最高。综合考虑滇重楼生长、药用部位生物量累积、钼和总皂甙含量,本试验条件下,以施Mo 0.2~0.4 mg/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5.
共和盆地近50年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青海省共和盆地2个站点1961-2007年的平均气温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共和盆地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38℃/10 a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夏季变化幅度不大,1987年气温发生了由低到高的突变。近47 a来共和盆地的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9 mm/10 a。对共和盆地而言,尽管降水和气温都呈增加趋势,但由于降水增长引起的地表水资源的增加不足以抵消气温升高带来的影响,因而将导致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总体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6.
为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效益,以喀斯特高原山地石漠化典型区贵州毕节石桥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流域的土壤物理特性和植被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径流区土壤的渗透能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水稳定性能相差较显著;土壤容重、持水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表现在土壤容重均较低,土壤结构较为疏松,依次是灌草丛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地<缓坡耕地;植被覆盖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土壤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在α=0.05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779,0.853,植被覆盖度愈大,侵蚀愈弱.喀斯特高原山地水土流失因素与土壤物理性质有着最直接、最敏感的相关性,以植被恢复及控制人为干扰来减少水土流失效果最佳,生态效益能实现最大化.该研究成果必将对同类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起到积极作用,为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云南省施肥及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掌握云南省农业生产中肥料施用量及施肥结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及其变化,对云南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28个县16 000余农户的施肥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土样分析化验,统计结果表明,云南化肥施用氮磷钾的比例由1989年的1∶0.34∶0.09提高到2008年的1∶0.33∶0.20,施肥比例有较大改善,但钾素总量仍不足;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第二次土壤普查大幅下降,平均含量为28.14 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49.93%;土壤磷含量明显增加,平均值达到22.7 mg·kg-1,比土壤普查增加61.0%.耕地土壤缺乏硼、钼、锌的比例较大,缺水溶态硼比例达78.26%,缺有效钼比例48.34%,缺有效锌比例28.84%.  相似文献   
78.
施氮水平对甘蔗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设15N标记尿素2.5、5.0和7.5g/盆(相当于225、450和675kg/hm2)3个处理,采用网室盆栽试验方式,研究施氮水平对甘蔗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7.27%~27.28%来自施用的氮肥,72.72%~82.73%来自土壤和种茎;甘蔗氮肥利用率为34.21%~42.46%。随施氮水平提高,甘蔗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及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显著增加,同时蔗叶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呈上升趋势,但蔗茎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呈下降趋势,氮肥利用率也显著下降。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在各土层中的含量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两者在0~20cm土层的积累明显大于20~40cm土层。本试验条件下,甘蔗氮肥施用为尿素5.0g/盆(相当于450kg/hm2)及土层深度为20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9.
There are many remediation techniques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s,but relatively few of them are applicable to trace elementcontaminated soils.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assisted natural remediation(ANR) of an acid soil contaminated by As,Cd,Cu,Zn and Pb using one inorganic amendment,sugar beet lime(SL),and two organic amendments,biosolid compost(BC)and leonardeite(LE).The experiment was arranged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ith four treatments in three replicates:1) a non-amended control(NA);2) SL amended at 30 Mg ha-1 year-1;3) BC amended at 30 Mg ha-1 year-1 and 4) LE amended at 20 Mg ha-1 year-1 plus SL amended at 10 Mg ha-1 year-1(LESL).The amended plots received two doses of each amendment(DO2):one in October 2002 and another in October 2003.The plots were then divided in half into two subpolts and one subplot received another two doses of the same amendments(DO4) in October 2005 and October 2006.In 2011,the pH values of the amended soils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NA soil,with the SL-amended soil showing the highest pH.Total organic carbon(TOC) was also greater in the amended soil,and greater with DO4 than with DO2.Amendments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0.01 mol L-1 CaCl2-extractable Cd,Cu and Zn,especially in the SL-amended soil.Plant cover of colonizing vegetation was enhanced by amendments,but was independent of amendment doses.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from 2003 to 2011 showed that the first amendment application of DO2 caused a hig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all the amendment treatments and the NA treatment.After the second application of DO2,soil pH and TOC continued increasing slowly.Further two applications of amendments(DO4) caused differences only in the organic treatments.Plant cover increased over time in all the treatments including NA.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slow and steady natural remediation of this soil could be enhanced by amendment application(ANR).  相似文献   
80.
花椒林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碳汇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石漠化地区花椒林的碳汇功能,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碳汇效益提供技术示范与参考。[方法]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下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为研究对象,依据当地的石漠化现状,通过测定强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和不同龄级的花椒林生物量、土壤深度和持土量,对花椒林碳汇量进行估算。[结果]石漠化程度越高,花椒林碳汇量越低,反之,石漠化程度越低,花椒林碳汇量越大,其中轻度石漠化花椒林碳密度为3.24t/hm2,中度石漠化为3.12t/hm~2,强度石漠化为2.81t/hm~2,轻度中度强度;随着土壤深度和持土量的增加,花椒林碳汇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花椒林的平均碳密度为3.06t/hm~2,花椒林的综合最优碳汇经济效益为1.92×10~4~2.56×10~4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