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28篇
  免费   1235篇
  国内免费   1681篇
林业   1269篇
农学   852篇
基础科学   728篇
  1913篇
综合类   9441篇
农作物   1421篇
水产渔业   825篇
畜牧兽医   2471篇
园艺   1367篇
植物保护   757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763篇
  2021年   781篇
  2020年   700篇
  2019年   695篇
  2018年   569篇
  2017年   854篇
  2016年   580篇
  2015年   863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1104篇
  2012年   1633篇
  2011年   1657篇
  2010年   1625篇
  2009年   1329篇
  2008年   1411篇
  2007年   1258篇
  2006年   1057篇
  2005年   858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317篇
  2001年   304篇
  2000年   26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41.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4个密度水平(4.5×104、5.25×104、6.0×104、6.75×104株/hm2)对旱地春玉米形态指标、灌浆特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株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提高,营养物质向子粒转运的效率降低。不同处理下产量受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大,随着密度增大,群体有效穗比例由77.00%降低至69.00%;灌浆速率和灌浆时间共同影响百粒重,密度较低时,子粒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所用天数提前,有助于子粒灌浆过程提前完成;随着密度增加,穗行数和行粒数均表现为增大趋势,百粒重先增大后减小。因此,本试验中种植密度为4.5×104株/hm2左右时,可以较好地协调玉米群体和个体生长关系之间的矛盾,实现子粒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42.
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中一种保守的分子机制,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和逆境胁迫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受DNA甲基化修饰酶基因的调控.为了解DNA甲基化修饰酶基因在辣椒基因组中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出14个辣椒DNA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辣椒基因组中含10个DNA...  相似文献   
943.
内蒙古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2017年在内蒙古开展9组机械粒收品种筛选与技术集成示范,共获得97个品种/组合139个品次样本数据。收获时采取机械粒收测产方式对其中6组试验进行产量和收获质量测试,结果表明,收获时子粒破碎率均值为9.89%,产量总损失率均值为5.77%,高于国标(GBT-21961—2008)规定≤5%的要求。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6.78%,含水率与破碎率、杂质率呈显著正相关。按子粒含水率和单产水平2个指标采用双向平均法作图进行品种分类,对97个供试品种/组合进行初步筛选,吉单66等15个品种表现出子粒含水率低、单产水平高的特点,适合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944.
【目的】通过构建分离群体定位并克隆水稻雌雄不育基因OsFMA2,并对其在水稻育性调控中的功能进行探究。【方法】通过EMS诱变水稻宁粳4号得到稳定的不育突变体,对突变体进行表型及细胞学观察,利用精细定位和Mut-map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水稻雌雄不育基因OsFMA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各组织表达水平差异,利用水稻原生质体表达系统进行OsFMA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细胞学观察发现突变体为雌雄不育。利用极端个体将其精细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长臂448 kb的区间内。结合全基因组重测序结果,最终确定OsFMA2为目标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复制蛋白,在单子叶植物中高度保守。OsFMA2具有组织特异性,在幼穗中高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OsFMA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结论】OsFMA2在幼穗中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水稻雄配子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重组过程,同时,OsFMA2的表达对雌配子发育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45.
The developmental genetics of plant height was analyzed from two groups of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rice at tw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NCII design, using the additive-dominant developmental genetics models and the statistic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ce genotyp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could both affect plant height,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 on plant height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plant development.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both governed the performance of plant height at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However, the degrees of effect varied among the rice genotypes. Moreove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s and genotypes also affected plant height. The genetic effects differed at most developmental stages. Furthermore, the expression of additive effect was more active than that of dominant effect. Conditional interaction effects with environment also influenced plant height during genet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at the early stage. Mid-parent heterosis (HMP)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plant height, and maximized at the latest stage, whereas the heterosis over the better parent (HBP) showed small differences among the genotypes, and kept stable at the later stage, with positive numeric value. At most developmental stages, conditional HMP was positively significant, while conditional HBP was negatively significant. All above results suggest that HMP and HBP have some new expressions in all developmental periods and the levels and direc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946.
含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水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携有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3的亲本材料CBB23进行回交转育和农艺性状改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检测目的基因,快速获得了12份具有Xa23基因的恢复系稳定材料。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对该12份材料进行室内接种鉴定,筛选出1份高抗白叶枯病的抗性新恢复系材料。应用3个不同的不育系对该恢复系进行测交,结果表明该恢复系具有良好的恢复性及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47.
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的方法,采用6个不同Mn2+浓度(0、10、100、1000、10000、30000nmol/L)的培养处理,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培养基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Mn2+浓度对各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达极显著(P<0.01);低Mn2+浓度(0~1000nmol/L)促进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和叶绿素a的合成,而高浓度Mn2+(30000nmol/L以上)抑制四尾栅藻细胞生长,导致生物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P<0.05);四尾栅藻细胞吸收的Ca2+、Mg2+与其生物量成正比。在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Mn2+并未表现出与Ca2+、Mg2+之间明显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48.
2014—2015年对宣成到官庄境内似鮈生活的汀江河段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结果表明该江段水温、溶解氧和pH分别在17.2~28.5℃、7.03~8.63 mg/L和6.75~6.83之间变化;似鮈喜欢栖息多砾石或沙石的环境,一般隐蔽在石缝里。汀江似鮈每年4—7月为繁殖期,产卵盛期为5—6月;性成熟年龄为1~2龄,体重在8.1~56.3 g之间;雌鱼怀卵量为213~550粒/尾,相对繁殖力为20~120粒/g·体重,成熟系数为1.07%~8.37%,雄鱼成熟系数为0.41%~4.85%;产沉性卵,深黄色,卵径为(0.762±0.015)mm。产卵场水深约1.5~2.5 m,溶解氧为7.85~8.41 mg/L,水温为18.6~26.7℃,pH在6.8~7.2之间,底质以沙砾为主。  相似文献   
949.
为探讨糖脂比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脏糖代谢关键酶的影响,本实验设计了5种不同糖脂比(1.5、2.3、3.9、7.0、16.5)的等氮等能饲料,以吉富罗非鱼幼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为期8周的饲养实验。结果显示,随饲料中糖脂比升高,吉富罗非鱼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先升高后降低,糖脂比为3.9和7.0时,WGR、SGR和PER最高。饵料系数(FCR)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在糖脂比为3.9和7.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随着饲料糖脂比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在糖脂比为16.5时达到最低水平,但仅与1.5组存在显著差异。血浆甘油三酯在糖脂比最高组也出现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同样在糖脂比最高组显著低于3.9组。然而血糖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糖脂比为16.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随着糖脂比的升高,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中丙酮酸激酶(PK)的活性及mRNA表达量逐渐升高,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的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则逐渐下降。根据二次回归模型得出,在等氮等能的饲料条件下,吉富罗非鱼幼鱼最适宜的糖水平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9.69%和9.53%,其对应的糖脂比为8.4。  相似文献   
950.
美洲鲥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和6枚尾下骨,19日龄仔鱼尾椎和尾鳍率先开始骨化,直至23日龄尾鳍骨骼系统钙化完全。最终背鳍和臀鳍分别形成18和22根鳍条。美洲鲥骨骼发育研究对其早期发育功能趋向、环境优化及分类鉴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