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1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林业   316篇
农学   594篇
基础科学   292篇
  577篇
综合类   1249篇
农作物   190篇
水产渔业   134篇
畜牧兽医   558篇
园艺   118篇
植物保护   15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8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63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1.
AP2/ERF基因家族转录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参与植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前期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发现马铃薯‘加湘1号’一个AP2/ERF家族基因(PGSC0003DMG400012154)在接种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24 h后被显著激活。从接种P.infestans 24 h的‘加湘1号’的总RNA中通过RT-PCR获得了该基因CDS序列为885 bp,BLAST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一个295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并且含有1个AP2/ERF结构域,是AP2/ERF转录因子家族中的ERF亚家族的一员。本研究将该基因与XcmⅠ酶切的表达载体pCXSN连接,转化大肠杆菌,通过测序挑选插入正确克隆酶切验证,并成功转化农杆菌。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2.
为研究不同品种藜麦幼苗对海拔梯度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本试验以4个藜麦品种—‘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及‘陇藜4号’为材料,选取甘南州临潭县3个不同海拔(2380 m,2580 m,2780 m)分布区为试验地。通过测定幼苗生物量及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不同藜麦品种幼苗在不同海拔试验区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建立藜麦品种和环境相适宜的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藜麦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逐渐降低,海拔2780 m最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逐渐升高,在海拔2780 m达到最大值;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藜麦品种幼苗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说明高海拔下太阳辐射强度增大、温度降低,导致藜麦幼苗植株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以清除多余活性氧(ROS)自由基,使得植株能够适应高海拔环境而正常生长,但生物量较低海拔仍有降低。因此,不同品种藜麦在低海拔地区受到的胁迫较低,虽然在高海拔区域胁迫加剧,但藜麦幼苗可以正常生长并进行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73.
农业高校开展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广大农业从业人员来说,农业高校开展的远程职业教育正是帮助他们实现接受二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农业高校开展农业远程教育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普及“三网合一”模式,建立学习策略支持系统,完善辅导教师制度,建立网上学生社区,充分利用图书馆,发挥地方教学站功能,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学分制。  相似文献   
74.
Rice panicle phenotyping is required in rice breeding for high yield and grain quality.To fully evaluate spikelet and kernel traits without threshing and hulling,using X-ray and RGB scanning,we developed an integrated rice panicle phenotyping system and a corresponding image analysis pipeline.We compared five methods of counting spikelets and found that Faster R-CNN achieved high accuracy(R~2 of 0.99)and speed.Faster R-CNN was also applied to indica and japonica classification and achieved 91%accuracy.The proposed integrated panicle phenotyping method offers benefit for rice function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总结了当前科研院所所办企业经营现状,剖析了当前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经过归类分析与总结,提出了推动当前科研院所所办企业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科研单位所办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试验选用16只波本杂F1代羔羊,按体重、性别、日龄配对分成2组,在基础饲料相同的情况下,试验组饲喂高丹草(乐食),对照组饲喂皇竹草。通过30天对比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113 g)略优于对照组(109 g),但差异不显著(P>0.05)。从而认为,高丹草饲养羔羊的效果与皇竹草相近。  相似文献   
77.
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立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机制所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价值补偿的4种途径,即自我补偿、行业补偿、社会补偿以及国家和地方补偿等;指出了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这些办法和措施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并呈现多样化趋势;针对湖北森林生态资源价值补偿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建立补偿机制的应对策略,“局部补偿带动全面补偿”,“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等是应对策略的核心;强调全社会广泛的参与和积极配合,是补偿机制能否顺利建立及有效运行的关键,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资源价值补偿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8.
秭归县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效益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地是森林水源涵养效益的主体,通过对秭归县10种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林地水源涵养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4·3%~20·2%,除柏木林外,非毛管孔隙度增加6·8%~494·2%;(2)退耕还林后土壤饱和蓄水量增加5·7%~118·8%,非毛管蓄水量为坡耕地的2·58~19·13倍;(3)秭归县退耕还林森林土壤的蓄水量为171·6万m3/a,是相似立地条件下农耕地的3·21倍。  相似文献   
79.
国内外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侵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全球约有1 965.0万km2的面积受到各种形式土壤退化的影响,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根据最新第2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0万km2。轻度水蚀区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中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在中西部,强度及以上的水蚀区主要在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土地资源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0.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