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13篇
  免费   3150篇
  国内免费   4349篇
林业   3831篇
农学   2295篇
基础科学   2259篇
  4687篇
综合类   24895篇
农作物   3825篇
水产渔业   2102篇
畜牧兽医   7608篇
园艺   3703篇
植物保护   2207篇
  2024年   316篇
  2023年   1027篇
  2022年   2312篇
  2021年   2363篇
  2020年   2157篇
  2019年   2105篇
  2018年   1452篇
  2017年   2412篇
  2016年   1497篇
  2015年   2400篇
  2014年   2579篇
  2013年   3142篇
  2012年   4269篇
  2011年   4340篇
  2010年   4049篇
  2009年   3650篇
  2008年   3587篇
  2007年   3360篇
  2006年   2805篇
  2005年   2104篇
  2004年   1476篇
  2003年   863篇
  2002年   897篇
  2001年   924篇
  2000年   807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5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4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肉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蜂胶苗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分离鉴定的49株大肠杆菌中筛选出5株致病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优势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作为制苗菌株,经培养灭活后,以蜂胶为佐剂,研制出的肉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蜂胶疫苗,使用安全,免疫效果好。用该苗免疫后150d的保护率为100%,无不良反应。该苗4C下保存1年不失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苗性能好,免疫后对肉仔鸡、肉种鸡的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鸡群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2.
15只健康恒河猴于清醒状态下,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受相应峰值( 1Gx、 15Gx、 18Gx、 21Gx)的抛物线型过载作用后,按要求在过载后不同时期剖解,大体观察、取材,进行病理形态学的定性研究。结果显示:(1)眼观病变。 15Gx组、 18Gx组和 21Gx组在过载作用后即刻肺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气肿、萎陷、淤血和出血点或斑;恢复组可见肺脏边缘有不同程度气肿区域,肺脏的背面呈暗红色;在各叶的背面均可见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暗红色出血点或斑。(2)光镜下可见各急性实验组动物的肺脏呈现不同程度的气肿区和萎陷区,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浆液和红细胞渗出; 21Gx组还出现了血管内溶血、细支气管粘膜脱落和出血等,肺脏的病理损伤随G值升高而明显加重; 15Gx作用造成的肺脏损伤在1个月后基本恢复。而 21Gx作用后1个月肺脏的损伤尚未恢复,且出现了白细胞浸润、浆液渗出和增生等炎症反应。因此,高 Gx过载可引起猴肺脏明显的病理性损伤,其中 15Gx造成的损伤相对较轻,且容易恢复,而 21Gx造成的损伤严重,且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53.
内毒素介导动物急性肾功能衰竭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观察了内毒素性肾功能衰竭家兔血液凝固性变化和肾脏的病理形态学变化。与对照组家兔比较,模型组家兔血小板计数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极显著降低(P<0 0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显著或极显著延长(P<0 05,P<0 01)。另一方面,内毒素注射在全部模型组家兔导致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71.4%的肾小球中发现了微血栓,肾小球纤维素密度指数达60 6%。此外,96.2%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84.1%的肾小管中有管型形成。对照组家兔均未发现这些病理变化。上述试验结果揭示,内毒素引发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广泛形成的微血栓阻断了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这是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首要机理。此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可损害其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管型形成可阻塞肾小管管腔并增大肾球囊内的压力,这些也都是在内毒素介导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4.
以猪瘟C-株弱毒疫苗株、经典强毒石门株和C-株全长cDNA为试验材料,以免疫荧光技术为主;结合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其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和表达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筛选猪瘟病毒及其全长cDNA的敏感细胞,探索其增殖表达规律,以便为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提供技术方法和可操作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5.
为了提供有效的伪狂犬病疫苗,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扩大培养了PrV HB-98突变株(TK^-/gG^-/LacZ^+),研制了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并对该疫苗经肌肉接种、经口等免疫途径的最小免疫剂量进行了测定,同时也对4批疫苗的安全性、效力、免疫期和保存期进行了检测;同时将4批疫苗用于免疫23个猪场的母猪、新生仔猪和育肥猪进行区域试验。测定结果表明,疫苗经上述两种途径接种对不同阶段猪的最小免疫剂量均为10^5.0 TCID50;10倍免疫剂量的疫苗对初生仔猪、15日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是安全的,免疫猪能抵抗强毒的攻击;疫苗在4℃和-20℃下分别可保存6个月和12个月。对伪狂犬病毒抗体阴性的70日龄商品猪和种猪的免疫期为6个月。田间试验表明,4批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安全有效,并可用于仔猪发病时的紧急接种。为猪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与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6.
鸡呼吸道传染病基因芯片诊断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养禽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大多数的呼吸道疾病不是单一病原感染,而是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从临床上难以及时鉴别诊断,延误防治时机,从而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禽呼吸道疾病已经成为生产和研究中的一类重要疾病.目前,禽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血凝(HA)、血凝抑制(HI)、琼脂扩散、ELISA、PCR等,但是传统的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低,而且当病原发生变异或感染禽处在潜伏期时会造成误诊.PCR方法每次只能检测一种病毒,费时费力.采用基因芯片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同步检测多种病原体,且需要样品量少、灵敏、特异、快速、费用低廉,将生物芯片技术用于禽呼吸道疾病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7.
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绵羊PrP基因标准品质粒和标准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痒病是一种传染性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引起绵羊和山羊发病,该病在欧洲流行了大约250年,但是它的流行病学和传播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正常的朊蛋白(PrPc)不能引起神经退行性病变,虽然目前已经对许多组织的PrP mRNA进行了检测,但是对它的生物学功能还知之甚少,对PrP基因表达的机制尚不清楚.研究显示,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中朊蛋白的表达程度差异很大,主要出现于神经细胞中.PrPc在细胞中的高水平表达可促使PrPc向PrPsc转变,目前的研究中,对绵羊PrP mRNA的转录机制尚未阐释清楚.因此,对绵羊外周和中枢系统PrP mRNA的表达进行定量,有助于探讨各组织器官中的PrP在羊痒病的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8.
刈割是一种重要的草地管理措施,刈割留茬高度直接影响草地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在牧草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羊草在不同刈割强度下的转录响应,利用Illumina HiSeq-PE1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刈割留茬高度(0,2,4,8,12 cm)处理下羊草再生叶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39767803条读长(reads),41.94 Gb原始数据。经过过滤、质控与从头组装后,总共得到转录本270207条,总长度为191.6 Mb。通过与多种数据库比对得到48097条单基因簇(Unigene)注释结果。筛选出了所有刈割强度处理与不刈割对照组显著差异基因共2579条,经过生物信息分析,将其定位到碳水化合物代谢、损伤应答、过氧化氢分解、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功能与代谢通路。利用聚类方法得到了随着刈割强度增强,表达量规律变化的基因,分别富集到了过氧化物酶体、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对羊草在不同刈割高度下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为草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对于解析羊草响应刈割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挖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9.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60.
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巍  刘璐璐  吴丹 《草业学报》2018,27(6):10-22
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对三江源区1997-2012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并对其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降雨侵蚀力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利用模型参数控制法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较工程实施前增加6.5%,但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所好转,约占总面积的45%;2)长江流域在工程实施后的土壤侵蚀量与工程实施前基本持衡;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增加明显,增幅超过45%;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量有所下降,降幅为9.8%;3)降水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贡献率达到180%,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为-80%。全面遏制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趋势,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