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400篇 |
免费 | 2850篇 |
国内免费 | 443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890篇 |
农学 | 2290篇 |
基础科学 | 2257篇 |
4702篇 | |
综合类 | 24985篇 |
农作物 | 3802篇 |
水产渔业 | 2213篇 |
畜牧兽医 | 7629篇 |
园艺 | 3697篇 |
植物保护 | 22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3篇 |
2023年 | 1082篇 |
2022年 | 2350篇 |
2021年 | 2392篇 |
2020年 | 2203篇 |
2019年 | 2143篇 |
2018年 | 1478篇 |
2017年 | 2410篇 |
2016年 | 1516篇 |
2015年 | 2400篇 |
2014年 | 2594篇 |
2013年 | 3145篇 |
2012年 | 4254篇 |
2011年 | 4331篇 |
2010年 | 4033篇 |
2009年 | 3638篇 |
2008年 | 3574篇 |
2007年 | 3350篇 |
2006年 | 2802篇 |
2005年 | 2094篇 |
2004年 | 1475篇 |
2003年 | 869篇 |
2002年 | 893篇 |
2001年 | 923篇 |
2000年 | 807篇 |
1999年 | 277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11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2年 | 15篇 |
1961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4篇 |
1955年 | 7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温条件下复合抗应激剂对肉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高温条件下复合抗应激剂对肉鸡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历32 ℃一周的5 ~8 周龄肉鸡采食量、增重、饲料转化率均显著下降(P< 0 .01) ,饮服复合抗应激剂显著改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P< 0 .01) , 采食量未见明显改变,饲料转化率达到常温水平。32 ℃16 小时血浆皮质酮、T3 显著下降(P< 0 .01) 、T4 显著升高(P< 0 .01) ;32 ℃120 小时血浆皮质酮、T3 升高并超出常温组(P< 0 .05) 、T4 较16 小时下降但仍高出常温组(P< 0 .05) 。饮服复合抗应激剂时血浆皮质酮、T3 、T4 显现相同变化规律,但这种变化得到显著缓解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旨在建立胰脂肪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纳米氧化铈对蛋鸡胰脂肪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择26周龄健康商品蛋鸡38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以玉米-豆粕型饲粮为基础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Ⅰ组)、30(Ⅱ组)、60(Ⅲ组)和90 mg/kg(Ⅳ组)的纳米氧化铈,试验期7周.结果表明:1)本试验建立的胰脂肪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线性关系好,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高等特点,可用于检测胰脂肪酶mRNA表达水平;2)Ⅲ组胰脂肪酶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和Ⅳ组(P <0.05或P<0.01),胰脂肪酶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60 mg/kg纳米氧化铈可显著提高蛋鸡胰脂肪酶活性,上调胰脂肪酶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03.
顶复门原虫是包括刚地弓形虫、疟原虫及球虫等在内的一大类寄生性原虫的总称,可引起重要的人畜寄生虫病.抗顶复门原虫药物的长期使用,甚至是滥用,使得这类寄生虫对现有药物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急需开发新型药物.Ⅱ型NAD(P)H脱氢酶是电子转移链途径中的关键酶,由于其仅存在于某些植物、细菌、真菌和寄生原虫等一些低等生物体内,而在高等动物体内缺失,是研发新型抗感染性药物的重要靶标.笔者主要针对顶复门原虫线粒体电子转移链代谢途径以及Ⅱ型NAD(P)H脱氢酶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抗药机制,本研究选取Clade2.3.4亚群中一株对金刚烷胺敏感的人源AIV A/Guangxi/1/2005(H5N1)(S-GX05),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对其进行定向诱导,筛选出一株抗药性病毒株,命名为R-A/Guangxi/1/2005(R-GX05)。通过全基因测序并与S-GX05全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S-GX05只在其M2蛋白中有一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即A30P;抗药性鉴定这两株病毒的半数药物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9μM和48.9μM,表明R-GX05对金刚烷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性。动物实验证实,这两株病毒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基本一致,均表现出高致病性,其MLD50分别为4.7 log10 EID50和5.0 log10 EID50,两株病毒在小鼠体内各组织脏器中的分布及增殖能力也基本相同。这些结果表明,S-GX05在药物压力下产生抗药性后,并未引起其它生物学特性的改变。A30P的发现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H5N1亚型AIV的抗药机制及新型抗流感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为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性aac(6')-Ib-cr基因在食品动物源沙门菌的分布状况.采用PCR结合BstC1酶切法,以及DNA测序法检测316株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aac(6')-Ib-cr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aac(6’)-Ib-cr阳性和阴性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FGE分析阳性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是aac(6')-Ib-cr基因检出率15.82%(50/316);aac(6')-Ib-cr阳性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高于阴性株,但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低于阴性株;aac(6’)-Ib-cr阳性菌株具有不同的PFGE谱型.结论:aac(6’)-Ib-cr基因在本次检测的食品动物源沙门菌中普遍存在,以水平和垂直传播方式在菌群间传播. 相似文献
10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107.
应用RT-PCR方法对猪瘟病毒E0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用DNA Star分析软件对6株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苗(HCLV)、石门(Shimen)株、Paderborn株、GXWZ02株的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CSFV遗传进化树。序列分析表明,广西流行株与HCLV株、Shimen株、Paderborn株、GXWZ02株之间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0.8%~81.5%、82.8%~83.3%、93.1%~94.2%、93.7%~94.2%,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3%~89.7%、89.7%~91.1%、96.2%~97.7%、97.7%~99.1%;6株广西CSFV流行毒株与国内外已发表的14株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比较的20株毒株分为2个基因群,广西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群Ⅱ。本研究成功地对广西流行猪瘟病毒株的E0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表明近年来广西流行毒株未发生较大的变异,但病毒株有远离疫苗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试验旨在构建猪BPI真核表达载体,获得猪源BPI重组蛋白.根据GenScript's CloneEZ® PCR Cloning Kit试剂盒,将BPI编码序列克隆至pUC57载体上,酶切与测序鉴定无误后,将重组质粒pUC57-BPI转染293-6E细胞,并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猪源BPI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UC57-BPI,并在293-6E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猪源BPI重组蛋白的表达.该猪源BPI重组蛋白体外表达系统的建立为今后深入研究猪BPI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猪抗菌蛋白的制备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采用ELISA方法对单独接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变异株灭活苗组(HP组,n=3)和PCV2感染且出现病毒血症后接种PRRSV变异株灭活苗组(PCV2/HP组,n=3)不同时相血清中的PRRS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HP和PCV2/HP组血清中PCV2特异的抗体和核酸分别进行ELISA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首免后70 d HP组血清平均抗体效价极显著高于PCV2/HP组(P<0.01);首免后56、63和77 d HP组平均抗体效价明显高于PCV2/HP组。其中在首免后56和63 d HP组抗体阳性率均达67%(2/3),PCV2/HP组在相应时相抗体阳性率为0;在首免后70和77 d HP组抗体阳性率均达100%(3/3),PCV2/HP组在相应时相抗体阳性率仅为0和33%(1/3)。结果提示PCV2感染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RRSV变异株(JXA1)特异性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