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7篇
  33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94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覆土深度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研究 11种覆土深度对鸡腿菇子实体产量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覆土深度对子实体产量、有效子实体数和幼蕾数均存在显著的影响。覆土越厚 ,幼蕾数越少。当覆土深度在 0 5~ 3cm时 ,子实体产量和有效子实体数随着覆土层的加厚逐渐增加 ,在覆土深度为 3cm时达到最大值 ,覆土深度大于 3cm时 ,则随着覆土层的加厚而逐渐减少。从生产的角度看 ,覆土 3cm是比较适宜的覆土深度 ,此时的子实体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在江门市林科所苗圃选择不同粗细度、不同萌芽度的降香黄檀插条进行扦插繁殖试验,每10 d进行1次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插条的萌芽度和粗细度均极显著影响扦插的成活率,萌芽度和粗细度的交互作用对扦插的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未萌芽插条扦插成活率明极显高于已萌芽插条的扦插成活率;3种粗细度的枝条中以粗细度为0.7~1.2 cm的插条扦插成活率最高;在枝条萌芽度及粗细度交互作用下,粗细度为0.7~1.2 cm的未萌芽插条扦插成活率最高,粗细度小于0.7 cm的已萌芽插条扦插成活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以10个百合种质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系统观测、分析百合物候期及其茎、叶、花、鳞茎等器官生长特征,结合百合产量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了10个百合种质在固原冷凉地区的适应性,以期为以上百合种质在固原冷凉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10个百合种质均能在该地区出苗、开花、生长;其中,YNSB2、YNSB4及YNSB5花径较长,YNXY、HNJD及YNSB3花朵较多,这些种质花色多样,株高适中,可用于观赏;HNJD和YNSB3鳞茎片厚实,鲜质量较大,产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蒋凡  买凯乐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81-83,88
从两个方面优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组培苗生根质量,一是在增殖阶段对其进行高浓度和低浓度激素培养基交替处理以优化组培芽苗的质量,从而达到优化杉木组培苗生根质量;二是在生根阶段改变光源,以优化杉木组培苗生根质量。结果表明,高浓度激素和低浓度激素交替处理后的杉木增殖芽苗,具有增殖率高、生长快、节间距适中、木质化程度较高等表观性状,且这些性状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表现比较稳定,增殖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后,生根率最高达到86.5%,生根数量最高达到2.7条。LED复合光源红蓝光配比为2∶1时生根率最高,达到86.7%;在红蓝光配比为4∶1时生根数量最高,达到2.8条。  相似文献   
5.
6.
花卉组培苗水培基质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培花卉组培苗存在的固定难、根系易收缩、植株易失水等问题,在水培羽裂绿蔓绿绒、绿巨人、蝴蝶兰中进行水草、农用岩棉、花泥、海棉等4种不同基质固定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花卉组培苗水培生产中,采用适当的固定基质有利于水培成功,但是不同类型根系的花卉宜选用不同的固定基质。  相似文献   
7.
鱼类精氨酸营养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精氨酸为鱼类的必需氨基酸之一,其在鱼体内参与蛋白质、多胺的合成,促进生长;精氨酸具有促内分泌作用;精氨酸可在体内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参与鱼类心血管活动、免疫功能的调节。某些鱼类可能具有自身精氨酸的合成能力。鱼类赖氨酸一精氨酸拮抗存在种问差异。本研究从精氨酸的合成、生理功能、与赖氨酸的关系以及需求量等方面对鱼类精氨酸的营养生理研究进行了综述。[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79-685]  相似文献   
8.
在电子控温循环水系统中,研究不同水温(15℃、18℃、21℃、24℃和27℃)对56日龄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小体鲟A.ruthenus和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4℃组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SGRL)显著高于其它温度组(P<0.05),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W)差异不显著(P>0.05);在18~27℃范围内,体长绝对增长率(AGRL)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显著高于15℃组(P<0.05)。18~24℃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W)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在18~24℃范围内,施氏鲟幼鱼的体长相对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显著高于15℃和27℃组(P<0.05),最适生长温度为24℃。18℃组小体鲟幼鱼的SGRL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SGRW则差异不显著(P>0.05)。在15~27℃温度范围内,小体鲟幼鱼的AGRW升高后降低,其中18℃和24℃的SGRW分别为0.61g/d和0.64g/d,显著高于其他组。15℃组AGRL最低(1.6mm/d),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小体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范围为18~24℃,最适生长温度为18℃。在15~27℃范围内,21℃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SGRL、AGRL和体长相对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但27℃组存活率最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范围为15~24℃,最适生长水温为21℃。不同温度下,3种鲟幼鱼的肥满度变化不同,施氏鲟幼鱼的生长类型为强异速度生长,不同于小体鲟幼鱼与西伯利亚鲟幼鱼。在15~27℃范围内,3种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在早期生长培育时应选用不同的培育温度。  相似文献   
9.
仿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对稚参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稚参期仿刺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潜在益生菌在稚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将3株潜在益生菌分别鉴定为Bacillus sp.(GSC-1)、Bacillus sp.(GSC-2)和Enterococcus sp.(GSC-3)。分别以103、105或107 CFU/mL的GSC-1、GSC-2、GSC-3或灿烂弧菌浸浴稚参以检验潜在益生菌对稚参期仿刺参的安全性,7 d后各潜在益生菌浸浴组的稚参成活率均高于同浓度的灿烂弧菌处理组;GSC-1和GSC-3在实验浓度下对稚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而107 CFU/mL GSC-2浸浴组稚参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GSC-2不适合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将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以109 CFU/g的比例与鼠尾藻粉混合后饲养稚参20 d,潜在益生菌处理组的稚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变色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1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变色率显著提高(P<0.05),GSC-3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有效增加了稚参的总菌数(P<0.05),GSC-1还有效降低了稚参的弧菌数(P<0.05);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可显著提高稚参体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P<0.05),GSC-1亦显著提高了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GSC-1和GSC-3处理组稚参的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3显著降低了灿烂弧菌攻毒后稚参的死亡率(P<0.05)。综上所述,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对稚参期刺参安全无毒,能够促进稚参的健康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因而GSC-1和GSC-3均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稚参养殖中。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寡肽(OMet)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并与在饲料中添加等量的晶体蛋氨酸(CMet)的效果相比,实验以初始体重为(26.0±1.6)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豆粕为主要蛋白源,设计1个低鱼粉(31.8%)对照饲料(LF).在LF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5%、0.65%和0.95%的晶体蛋氨酸或蛋氨酸寡肽,配制其他6组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Met 0.35、CMet 0.65、CMet 0.95、OMet 0.35、OMet 0.65和OMet 0.95,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与LF组相比,OMet组和C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均显著升高,并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其中,OMet 0.95组的增重率最高.与CMet组相比,OMet组大黄鱼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不同饲料处理对大黄鱼存活率、饲料系数、体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水分)、脏体比和肥满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OMet组大黄鱼的肝体比较CMet组显著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晶体或蛋氨酸寡肽显著影响了大黄鱼幼鱼的肝脏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OMet组大黄鱼肝脏中这两种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CMet组的(P<0.05),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大黄鱼肝脏谷草转氨酶活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各饲料处理组之间血清中的血氨浓度和尿素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等量添加蛋氨酸寡肽比晶体蛋氨酸更能促进大黄鱼幼鱼的生长及其对饲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