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58篇
  免费   1151篇
  国内免费   1636篇
林业   1406篇
农学   1143篇
基础科学   735篇
  1676篇
综合类   9302篇
农作物   1470篇
水产渔业   812篇
畜牧兽医   2666篇
园艺   1470篇
植物保护   665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785篇
  2021年   818篇
  2020年   821篇
  2019年   797篇
  2018年   584篇
  2017年   856篇
  2016年   562篇
  2015年   859篇
  2014年   912篇
  2013年   1179篇
  2012年   1614篇
  2011年   1625篇
  2010年   1544篇
  2009年   1415篇
  2008年   1422篇
  2007年   1312篇
  2006年   1060篇
  2005年   800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269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丁酸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MAC-T细胞)炎性损伤的修复作用,进一步从体外角度阐述丁酸钠对奶牛乳腺健康的调控机制。在MAC-T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0、1、10、100、1 000、10 000 ng/mL)的LPS,检测细胞活力,以确定LPS的适宜浓度,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并进一步在MAC-T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0、2、4、8、16、32μmol/L)的丁酸钠,检测细胞凋亡率,以确定丁酸钠的适宜浓度。最终选用1 000 ng/mL LPS和16μmol/L丁酸钠用于本试验。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LPS处理组和LPS+丁酸钠处理组,分别对其细胞形态、氧化应激指标及凋亡蛋白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对照组MAC-T细胞呈扁平的无规则形态,贴壁状态良好;而LPS处理组MAC-T细胞核固缩、破裂,并出现大面积死亡脱落现象;LPS+丁酸钠处理组MAC-T细胞边缘清楚,胞内颗粒较少,死亡脱落现象明显减少。2)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MAC-T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力(T-AOC)显著降低(P<0.05),丙...  相似文献   
992.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对肉母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体况评分5~6分、胎次2胎、产后1周内的安格斯母牛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第1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3、4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50、200、250 g/头的过瘤胃脂肪,集中饲喂60 d,自由饮水。结果表明:1)产后肉母牛初始体重和体况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终末体重第3、4组较第1组有显著增加(P<0.05),终末体况第4组较第1组显著增加(P<0.05)。2)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尿素氮(UN)含量第4组较第1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葡萄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第4组较第1、2组极显著升高(P<0.01);血清胰岛素(INS)含量第4组较第1、2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含量第4组极显著低于第1组(P<0.01),第3组显著低于第1组(P<0.0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  相似文献   
993.
以邯郸333、04264、豫15和409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棉花幼苗生长耐盐性试验,测定其幼苗苗长、POD(过氧化物酶)比活力、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比较这些指标间的差异显著性,评价不同棉花品种幼苗生长的耐盐性大小。结果表明:邯郸333的幼苗耐盐性最强,其次为04264,再次为豫15,409最弱。  相似文献   
994.
集对分析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同一级别不同地区的地下水水质会因评价指标数值的差异而有所差别,将集对分析法运用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可以先通过计算评价样本与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度对样本作初步的排序,再对样本作进一步的同一、差异、对立的集对分析以判断出评价样本的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采用其他评价方法时基本一致,且集对分析法简便、实用,计算结果客观、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水质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95.
城市工业用水量的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GM(1,1)是预测城市工业用水量的模型,这种模型不适合长期的、随机和波动性较大的数据序列预测,但是马尔可夫模型适合描述随机波动性较大的预测问题.可以将这两种模型结合,构建灰色马尔可夫预测模型.按特定的状态划分方法,先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再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优化,使预测精度大大提高.最后以抚顺市为例,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的优势.  相似文献   
996.
安徽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对于农田养分投入的合理分配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全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当季有效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可为安徽省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种植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安徽省统计数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对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数量、秸秆还田率以及还田当季养分利用率进行估算,明晰了全省化肥减施潜力。结果表明:2017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为4 699.9万t,秸秆资源分布上呈北部和中部较多、南部最少的特征。秸秆养分资源总量为124.8万t,N、P_2O_5和K_2O分别为38.1万t、11.4万t和75.3万t,分别占全省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40.1%、32.1%和68.9%。理论上,秸秆全量还田,且养分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秸秆养分替代化肥潜力大。但秸秆养分N、P_2O_5和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8.9%、52.3%和69.9%,实际秸秆N、P_2O_5和K_2O养分还田量仅占主要农作物养分需求的15.6%、16.8%和48.2%,分别占农田养分总投入量的8.6%、6.4%和41.4%。通过秸秆还田,全省可减施化肥63.3万t,减施比例为19.8%, N、P_2O_5和K_2O减施比例分别为11.4%、17.2%、40.7%。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率和当季养分释放率,是推进全省化肥减施增效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体系下均腐土不同亚纲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以 4个干润均腐土[富牧西系(DFm)、春雷南系(DCl)、保国系(DBg)、明水系(DMs)]和 4个湿润均腐土[大西江系(MDx)、新发北系(MXf)、卫星农场系(MWx)、裴德系(MPd)]的腐殖质层(Ah层)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探讨影响均腐土不同亚纲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均腐土 8个土系样品共获得 1 674 634条基因序列,Shannon指数和 Chao1指数表现为:干润均腐土 >湿润均腐土。均腐土 8个土系细菌群落主要包括 10个门类,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富牧西系、春雷南系、保国系、大西江系、新发北系、卫星农场系、裴德系优势菌门,明水系以绿湾菌门(Chloroflex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门;属水平上,均腐土各土系的群落差异较大。样品热图分析将 8个土系细菌群落聚为 2类,其中干润均腐土聚为一类,湿润均腐土聚为一类。pH、交换性 Ca、CEC、交换性 Mg、SOC和 TP是影响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子( P<0.05)。此外,RDA分析发现,土壤 pH为影响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而 pH、交换性 Ca、CEC为驱动干润均腐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交换性 Mg、SOC、TP为驱动湿润均腐土细菌群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8.
Lignin-degrading enzymes secreted by white rot fungi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of lignin an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In this study,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N ratio on the activities of lignin-degrading enzymes,lignin peroxide(Li P)and manganese peroxidase(Mn P),produced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a white rot fungus,was investigated.Glucose was used as C source,and ammonium tartrat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as used as N source to provide different C/N ratios.Relationships between Li P and Mn P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N ratio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r the N source concentration,the faster the mycelium pellets aged.The faster the mycelium dry weight increased,the higher the Li P and Mn P activities.A high C/N ratio w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secretion of Li P or Mn P.In addition,mycelium dry weight essentially affected enzyme activities.In the 122 C/N ratio and 50 C/N ratio treatments,mycelium dry weight essentially affected Mn P activity and both Li P and Mn P activitie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99.
Yekun ZHANG  Rui TIAN  Jia TANG  Hang LI 《土壤圈》2020,30(6):844-852
Specific ion effects (Hofmeister effect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oil scientists, an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onic non-classic polar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in soil. However, this explanation cannot be applied to H+.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of H+ on variably charged soil (yellow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The total average aggregation (TAA) rate, critical coagulation concentration (CCC), activation energy, and zeta potential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compare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Results showed that strong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existed in variably charged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The TAA rate, CCC, and activation energy were sensitive to H+, and the addition of a small amount of H+ changed the TAA rate, CCC, and activation energy markedly. The zeta potenti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on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were caused by the specific ion effects of H+, K+, and Na+ on the soil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n addition, the origin of the specific ion effect for H+ was its chemical adsorption onto surfaces, while those for alkali cations were non-classic polarizatio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H+, which occurs naturally in variably charged soils, will dominate variably charged soil colloid aggregation.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与生理生化的化感效应,以模拟自然条件下雨雾淋溶方式,采用不同浓度的茶树凋落叶浸提液(CK:0 mg·mL-1、T1:6.25 mg·mL-1、T2:12.5 mg·mL-1、T3:25 mg·mL-1 和T4:50 mg·mL-1)处理菘蓝,测定其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细胞膜损伤率以及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渗透调节物质和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与CK相比,T1对菘蓝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浸提液浓度超过菘蓝的耐受阈值时,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脯氨酸含量则持续增加。与CK相比,T1的MDA含量、细胞膜损伤率和H2O含量差异不显著,而T3、T4则显著升高。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有不同的影响,T1的过氧化物酶(POD)与抗坏血酸氧化物酶(APX)活性最高,T2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而T3、T4的4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K。T1的PodCatApx基因表达量最高,而T4则抑制了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此外,POD活性与其基因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与其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浓度的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于菘蓝次生代谢物质积累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低浓度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菘蓝生长、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茶树凋落叶浸提液对总黄酮含量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幼龄茶园中茶树-菘蓝复合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