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73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41篇
  90篇
综合类   337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62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Cerasus humilis is a species of small, perennial, drought-resistant and multipurpose deciduous shrub grown in arid and semi-arid conditions in northern China. In this study,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the rapid micropropagation of C. humilis has been standardized using stem and/or leaf explants. Direct multiple shoot induction was observed when the stem explants were cultured on Murashige and Skoog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The highest shoot induction was obtained when stem explants from adult trees were cultured on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0 mg L?1 6-benzyladenine (6-BA) and 0.9 mg L?1 α-naphthaleneacetic acid (NAA). The leaf and stem explants cultured on MS medium with 1.0 mg L?1 6-BA and 0.6 mg L?1 NAA, and 0.5 mg L?1 6-BA and 0.8 mg L?1 NAA, respectively, produced the highest induction frequency of callus. Maximum proliferation of callus was observed on MS medium containing a combination of 0.5 mg L?1 6-BA with 0.6 mg L?1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2,4-d). Optimal shoots differentiated from callus were obtained on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5.0mg L?1 6-BA and 0.9 mg L?1 NAA. In vitro rooting was achieved on half-strength (1/2) MS medium containing 0.5 mg L?1 NAA. Rooted plantlets were hardened under control conditions and successfully acclimatiz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2.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成果是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制定森林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分类经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指导和规范森林科学经营的重要依据。本系统是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信息的全自动管理,实现了从数据输入、校对、档案管理、统计计算、打印输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研究成功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走上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管理的轨道。实验证明,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3.
为了配合“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工作,开发了合理年采伐量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对于未来我国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和林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领和指导编限工作,立足资源、国情、林情,求真务实,统筹协调,编制出符合我国实际、科学、合理的“十一五”期间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本系统是对采伐限额的编制的全自动管理,实现了从数据输入、校对、档案管理、统计计算、打印输出一体的信息管理,各级间的数据也可通过磁盘或网络传输,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4.
对引进的地涌金莲进行生长特性观察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涌金莲适应性强,栽培管理较简单粗放。能在我市正常生长并开花。且花期较长、花形奇特、花色艳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园林绿化植物。  相似文献   
25.
地涌金莲引种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的地涌金莲进行生长特性观察和栽培技术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涌金莲适应性强,栽培管理较简单粗放,能在我市正常生长并开花,且花期较长、花形奇特、花色艳丽,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园林绿化植物.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铁尾矿基质下不同遮荫处理间臭柏实生苗叶片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差异,揭示臭柏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保护机制,从理论上解释其天然更新过程,为臭柏光胁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臭柏在铁尾矿废弃地造林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以唐山迁安铁尾矿为基质,通过盆栽遮荫试验,利用快速叶绿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与 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分别测定0,25%,50%,75%和90%5个遮荫处理下臭柏叶绿素8项荧光参数。【结果】1)全光照条件下Fo 增大,Fm 减小,而叶片光合系统量子产额和能量分配比率(φPo,Ψo和φEo)、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Fm,ETo/CSm和 TRo/CSm)和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均最小,且各个遮荫处理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实生苗反应中心失活,受到光抑制,而全光照下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中 K 点与 J 点明显高于其他遮荫处理,而且光抑制对臭柏叶片PSⅡ的供体侧(OEC)有伤害,造成PSⅡ受体侧(Q -A )的大量积累,阻碍电子传递链向Q -A 下游传递。2)全光照条件下叶片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 )和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 DIo/CSm )均最大,且与其他遮荫处理组间差异也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全光照条件下臭柏在遭受光抑制后,通过增加天线色素的热耗散,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等一系列机制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过量光能的危害。3)随着遮荫率增加,φPo ,Ψo和φEo,Fm(ABS/CSm),ETo/CSm和TRo/CSm,RC/CSm随之上升,而φDo和Fo(ABS/CSo),DIo/CSm随之下降,90%遮荫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光捕捉特征,50%遮荫处理 Fm ,PIABS的平均值最大,说明该遮荫条件下臭柏叶片光抑制最小,光合能力最强,其他参数在不同遮荫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臭柏幼苗若无遮荫措施,受到光胁迫,而其通过增加非辐射能量耗散途径达到光抑制防御的机制。因此臭柏天然更新从乌柳灌丛下开始,逐渐脱离乌柳灌丛的保护,完全暴露在全光照条件下,进而实现自身的不断生长、壮大,但在废弃地上植苗造林初期尚需采取一定的遮荫措施,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27.
亚硝酸盐对越冬红螯螯虾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越冬红螯螯虾为对象,探讨其在不同亚硝酸盐浓度下的生理指标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得到亚硝酸盐胁迫下红螯螯虾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22.0 mg/L,安全浓度为2.2 mg/L。设置4个实验组,分别为A组(0 mg/L)、B组(0.5 mg/L)、C组(2.3 mg/L)和D组(5.0 mg/L),胁迫6周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各组成活率、肥满度、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D组成活率、体质量增加率、体长增加率最低。随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肝小管排列趋于混乱且大小出现差异,肝小管间结缔组织随之减少,产生空泡化,在D组中变化尤为明显。SOD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D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在肌肉中,A组显著高于C、D组(P<0.05),D组显著低于A、B组(P<0.05)。MDA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升高,在肝胰腺中,4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肌肉中,A组显著低于C、D组(P<0.05)。免疫相关指标均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在肝胰腺中,4组ACP、AKP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在肌肉中,A组AC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4组AKP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最高,D组最低;各组UL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能量代谢指标TG活性随亚硝酸盐浓度升高而降低,A组显著高于D组(P<0.05)。亚硝酸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比例,且菌群多样性D组最低,A组最高,亚硝酸盐导致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的下降。  相似文献   
28.
We designed a new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and determining standard values for F-wave parameters of the ulnar nerve in clinically normal beagles. Nerve length must be precisely measured to determine F-wave latency and conduction velocity. The length of the forelimb has served as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for F-wave assessments, but report indicates that F-wave latenc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ngth of the pathway traveled by nerve impulses. Therefore, we measured the surface distance from a stimulus point to the spinous process of the first thoracic vertebra (nerve length 1) and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capula (nerve length 2) as landmarks through the olecranon and the shoulder blade acrom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shortest F-wave latency and the length of nerves 1, 2 or the forelimb were 0.61, 0.7 and 0.58. Nerve length 2 generated the highest value. Furthermore, the anterior horn of the scapula was easily palpated in any dog regardless of well-fed body. We concluded that nerve length 2 was optimal for measuring the length of the ulnar nerve.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芽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为建立海南菜豆树组培快繁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海南菜豆树幼嫩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6-BA及6-BA与NAA、IBA和NAA组合,进行诱导萌芽、增殖、生根培养研究,分析添加不同浓度激素及其组合的培养基对海南菜豆树组织培养的效果.[结果]海南菜豆树芽的诱导率随6-B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6-BA质量浓度为4.0mg/L时,芽诱导率达100.0%,且长势良好;当6-BA质量浓度为3.5 mg/L、NAA质量浓度为0.2 mg/L时芽增殖率最高,增值系数达5.8;在生根培养中,当NAA质量浓度为0.2 mg/L、IBA质量浓度为0.3 mg/L时生根率最高,达76.0%.[结论]海南菜豆树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增殖培养以MS+6-BA 3.5 mg/L +NAA 0.2 mg/L效果最好;生根培养以MS+IBA 0.3 mg/L +NAA 0.2 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0.
褐菖鲉生长缓慢,在浙江南麂海域2001年4月30日放养0.9g的苗种,至2001年6月7日达8.3g,当年底达24.8g,2003年6月26日达112.3g。总养殖成活率20.1%,平均日增重0.14g,平均增重率0.62%。秋末至夏初低水温期是其主要生长期。冬春季养殖成活率高于秋夏季,第一年夏季养殖成活率低,仅28.1%。饵料系数为3.6,食性为杂食性,对网箱具有明显的清洁作用。在9~13%低水温期亦会摄食与生长。适温下限在7.2℃以下,适温上限在25.6℃以下。养殖方式以混养为宜,生产安排以10月份收购502左右的苗种养至翌年6月达100g以上规格出售为好,该养殖模式能避开台风期与高温期。褐鲉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近年颇受人们欢迎,其经济价值高,且我国沿海褐菖鲇苗种资源丰富,养殖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