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42篇
林业   516篇
农学   441篇
基础科学   323篇
  547篇
综合类   1684篇
农作物   340篇
水产渔业   224篇
畜牧兽医   663篇
园艺   195篇
植物保护   21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253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利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土壤钾素含量、水稻产量和钾素累积量以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小麦秸秆还田后水稻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10%(K9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20%(K8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钾肥减量30%(K70%),秸秆还田+配方施肥不施钾肥(K0)。采集3年水稻不同生育期植株和土壤样品,分析土壤钾素动态变化和水稻钾素吸收富集规律,并统计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3年试验结果表明,与K100%相比,K90%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和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K80%和K70%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处理的水稻产量平均增加2.32%,而K70%处理的水稻产量则平均降低了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著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钾肥减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与配方施肥相比(K100%),钾肥减量10%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但能够提高水稻钾素累积量;钾肥减量20%~30%会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及水稻钾素累积量,提高水稻钾素净累积量;钾肥减量10%~20%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可以增加钾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钾肥吸收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特征,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防控措施,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该典型小流域内陶庙镇、王集镇、代桥镇、泉阳镇4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的农田污染源、养殖污染源及人居生活污染源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数据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内4个乡镇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源中,农田污染源的污染物总量和污染负荷率分别是17.44 t和4.68%;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源负荷分别是99.31 t和26.63%;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率最大,分别达到256.19 t和68.69%;在COD、TN、TP 3个主要评价因子中,污染负荷率最高的是COD,达80.22%,TN污染负荷率为9.22%,TP的污染负荷率为10.56%;养殖业污染和人居生活污染源是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在治理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时,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政府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统筹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83.
区域碳储量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度量指标,探索土地改造对区域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对于协调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了陕西省延安南部麻塔流域1999—2016年土地结构改造过程中区域碳储量变化,并探讨坡度、坡向、坡位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麻塔流域18 a的...  相似文献   
84.
WNT7A and β-catenin localisations and roles in regulating periimplantation ovine conceptus development under natural estrous conditions have been elaborated.However,their locations and expression pattern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under induction of oestrus.The localisation,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WNT7A and β-catenin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the early pregnant and non-pregnant sheep on days 10,12,14,16 and 18 following artificial induction of oestru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in situ hybridisation,real-time RT-PCR,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western blotting methods.WNT7A and β-catenin mRNA and protein were both restricted to the apical surfaces of the uterine luminal epithelium (LE) and glandular epithelium (GE).In pregnant sheep,protein localisation of WNT7A and β-catenin was observed both in the endometrial LE and GE.Their staining presented on day 10,increased between day 12 and day 16,and decreased on day 18.WNT7A and β-catenin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creased initially and then decreased from day 10 to day 18,peaking on day 16,and β-catenin reaching a peak on day 18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pregnant sheep (p0.05).By contrast,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WNT7A and β-catenin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were observed from day 10 to day 18 of the oestrus cycle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non-pregnant sheep (p0.05).Additionally,WNT7A and β-catenin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s in the uterine tissues of the early pregnant shee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pregnant sheep (p0.05).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 with WNT7A increased the mRNA expressions of β-catenin,c-myc and Cyclin D1.These results provided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periimplantation ovine conceptus development under induction of oestrus.  相似文献   
85.
以某智能飞行器为研究对象,研究复杂环境下航迹快速规划.为校正系统结构限制所带来的定位误差,使得智能飞行器能按照预定的航迹完成任务,基于多约束条件最优化理论,采用遗传算法扩展而来的NSGA-Ⅱ(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算法进行航迹规划.结果表明,基于NSGA-Ⅱ,使用交叉行为和变异行为将初始解进一步筛选优化并最终得到最优解....  相似文献   
86.
不同红蓝LED光照时间对冰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红蓝光照时间对冰菜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方法]以冰菜为研究对象,以红蓝光为人工光源,在植物工厂及水培条件下,采用可循环营养液(EC2.8 dS/m,pH6.5),待冰菜幼苗长至4片叶后移植到水培立体培养系统中,设置红光与蓝光比例为(3:1),光强统一设定为300μmol/(m2·s),补...  相似文献   
87.
5种杀虫剂超低容量液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贪夜蛾是新入侵我国的迁飞性重大害虫,为害玉米的心叶、生长点及雄穗等,能引起严重的损伤、烂心、授粉不良等,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产。本文评价了5种杀虫剂超低容量液剂通过低容量喷雾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原药成本下,6%甲维·茚虫威超低容量液剂和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超低容量液剂具有优异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5%氯虫苯甲酰胺超低容量液剂在较低的用量下(有效用量1 g/667m~2)具有良好的保叶和杀虫效果,3%呋虫胺超低容量液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基本无效,但有一定的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88.
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宝锁  张天时  孔杰  王清印  栾生  曹宝祥 《水产学报》2011,35(11):1601-1606
对来自40个家系的753尾大菱鲆个体进行耐高温实验,测定其生长和耐高温性状.基于是否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建立了两种动物模型,用于估算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参数.利用WOMBAT程序采用平均信息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各模型中性状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法进行不同模型的差异检验.方差组分分析结果显示,估计体质量遗传参数时,采用模型Ⅰ效果较好,相应遗传力为(0.22±0.09);估计肥满度时,两模型间差异不显著,其遗传力范围为(0.21±0.18)~(0.39±0.11);估计耐热性时,采用模型Ⅰ比较理想,遗传力为(0.026±0.034).表型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13和0.04,肥满度与耐热性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13;体质量与肥满度、耐热性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01和-1.00,肥满度与耐热性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5.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考虑全同胞家系效应的模型Ⅰ是估计大菱鲆生长和耐高温性状遗传参数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养殖模式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山塘、精养和鱼菜共生三种模式下草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精养池塘水体CODMn、总氮(TN)和总磷(TP)[(35.67~108.34)mg/L、(3.40~7.93)m...  相似文献   
90.
为了解东莞生态园湿地水域群落结构特征,探讨2种类型刺网(沉网和浮网)及不同网目网片渔获物组成的差异性,实验利用多网目(1.0、1.25、1.6、2.0、2.5、3.1、3.9、4.8、5.8、7.0、8.6和11.0 cm)单层刺网对该湿地的鱼类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共采集到13种鱼类,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海南似和莫桑比克罗非鱼为优势种,前者密度最高(占84.8%),后者生物量居多(40.2%)。渔获物物种组成沉浮网间差异显著,但单位努力捕捞数量(NPUE)、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及物种数与沉浮网间均无显著差异;海南似的NPUE在2种类型刺网间无显著差异,但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NPUE浮网显著低于沉网。12个网目网片的渔获物物种聚成2类,1.0~2.0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海南似为指示种;2.5~11.0 cm片的聚为另1类,莫桑比克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为指示种。渔获物大小结构聚为2类,1.0~3.9 cm网目网片渔获物聚为1类,4.8~11.0 cm网目网片的聚为另1类。随着网目大小增加,渔获物平均体长线性递增,NPUE呈幂函数式下降。研究表明,为对内陆水域鱼类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