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81篇
  免费   1309篇
  国内免费   1997篇
林业   1342篇
农学   1030篇
基础科学   1157篇
  2360篇
综合类   9640篇
农作物   1414篇
水产渔业   1008篇
畜牧兽医   3800篇
园艺   1393篇
植物保护   1043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457篇
  2022年   1002篇
  2021年   1021篇
  2020年   899篇
  2019年   903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1028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079篇
  2014年   1007篇
  2013年   1365篇
  2012年   1741篇
  2011年   1846篇
  2010年   1771篇
  2009年   1554篇
  2008年   1513篇
  2007年   1376篇
  2006年   1103篇
  2005年   909篇
  2004年   570篇
  2003年   323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6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判断插秧泡果实能否作为保健水果进行开发利用,对比分析了黔产插秧泡果实和苹果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插秧泡果实中氨基酸含量为6.16%,必需氨基酸含量达40.2%;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维生素B2、维生素E含量为1.3mg/100g、6.6mg/100g;插秧泡果实营养成分含量均远高于苹果,且其中砷、汞、铅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卫生标准的限量规定。因此,黔产插秧泡果实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保健水果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52.
百合科(Liliaceae)菝葜族(Smilaceae)菝葜属(Smilax L.)植物在我国有广泛分布,该属植物富含甾体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开发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以及抗肿瘤药物的首选植物.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甾体类化合物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研究.从菝葜属植物的生物活性及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以期为菝葜属植物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3.
采用单因子试验、L16(45)正交试验设计,以假臭草DNA为模板,研究了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成分,即Mg2+、dNTPs、Taq酶、引物及模板,对假臭草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对引物退火温度进行了筛选和优化.建立了假臭草ISSR最佳反应体系:在20 μL的反应体系中,Mg2+为2.0 mmol/L,模板DNA用量为60 ng,TaqDNA聚合酶为1.5U,dNTPs浓度为0.2mmol/L,引物浓度为0.3μmol/L.假臭草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利用该技术分析假臭草遗传多样性及探索防控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4.
将已有的拟南芥芥子油苷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转换为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通过条件优化改进,建立拟南芥芥子油苷UPLC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50 mm×2.1 mm,1.8μm),以超纯水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40 mL·min-1,检测波长229 nm,进样量5μL,内标为苯甲基芥子油苷。利用此方法测得样品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9.62%,用此方法与HPLC法测定生长10周的拟南芥莲座叶中各种芥子油苷组分含量一致。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拟南芥芥子油苷组分及含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5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首次对毛麝香新鲜叶挥发油成分进行测试分析,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分离出36个峰,确认了36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柠檬烯(24.40%)、桉树醇(19.82%)、葑酮(19.36%)、红没药烯(8.24%)、α-蒎烯(6.98%)、γ-松油烯(6.87%).  相似文献   
956.
通过检测除氮型改性凹凸棒土(Al@TCAP-N)和火山石的内部及周围水体有关氮、磷、有机物分解的酶活性和水质指标,利用高通量测序对材料和水体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析,以研究尾水处理系统初沉区中水质净化材料处理尾水营养盐的机制。结果表明,Al@TCAP-N和火山石能增加其周围水体微生物碱性磷酸酶(AKP)、硝酸盐还原酶(Nar)活性;火山石能在早期(0~6 h)提高其内部有机磷水解酶(OPH)、氨单加氧酶(AMO)的活性;Al@TCAP-N能在后期(36~48 h)增加其内部脱氢酶(DHO)的活性;净化材料相互对比发现,火山石内部的酶活性整体高于Al@TCAP-N内部的酶活性;本试验表明水质处理最佳时间为36 h,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22.61%、9.52%和22.16%。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通过Al@TCAP-N的吸附和火山石负载的微生物的双重作用降低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p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分别是材料表面微生物细菌和真菌中的主要门类。火山石能在净化初期促进有机磷化合物分解和硝态氮(NO3--N)转化为亚硝态氮(NO2--N),Al@TCAP-N在净化后期促进有机物的分解。Al@TCAP-N和火山石能促进水体中含磷化合物的分解和氮的转化。  相似文献   
957.
为研究中、高养殖密度对刀鲚当年鱼种生长、存活、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池塘培育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当年鱼种[ (0.88±0.26)g和(0.55±0.20)g]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6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密度养殖塘(62#,6尾/m2)刀鲚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显著大于高密度养殖塘(56#,11尾/m2) (P<0.05),其中体长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3.4倍,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6.5倍;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大于56#塘,分别为0.290g/cm3,83.5%和0.278g/cm3,79.7%。养殖期间,62#塘淀粉酶(AMS)活力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并随养殖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胰蛋白酶(TPS)活力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除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均显著大于56#塘(P<0.05)。62#塘胃蛋白酶(PPS)活力在养殖前中期均明显大于56#塘(P<0.05),之后降低至显著低于56#塘(P<0.05),而56#塘PPS活力随时间无显著变化。62#塘脂肪酶(LPS)活力随养殖时间逐渐升高,至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其他时间均显著小于56#塘(P<0.05)。两塘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62#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养殖进行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其中CAT活力随养殖时间显著升高,GSH-PX活力无明显变化;56#塘的CAT呈先升后降趋势,而GSH-PX随养殖时间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高密度对刀鲚幼鱼的生长速度、消化能力和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密度养殖塘刀鲚鱼种的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均优于高密度,更适合刀鲚鱼种的培育和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958.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对不同水草的喜好,选取浮萍、伊乐藻、金鱼藻和小球藻等,在室内玻璃钢池中研究不同水草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的水草及其组合均可用于克氏原螯虾养殖,其中处理⑤(饲料、金鱼藻、浮萍和螺蛳)的效果最佳,处理③(饲料、伊乐藻和金鱼藻)的效果次之,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养殖过程中,不同处理间水质差别不大,但不同时间、不同处理间水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水草种植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59.
用致病性大肠杆菌 O1 8分离株和 /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接种 1 0~ 1 2日龄 SPF鸡 ,细菌接种后 1~ 96h对试验鸡的气管、肺、气囊、胸腺、法氏囊、脾脏、肝脏和肾脏的石蜡切片进行间接酶标抗体染色 ,发现大肠杆菌接种组、混合接种组的气管、肺在接种后 1 h可检测到细菌抗原 ,混合接种组检测到的细菌更多 ,存在时间更长。结果表明 :气管、肺和气囊是鸡大肠杆菌定居的场所 ;MPAIV可延长细菌在气管、肺和气囊中定居的时间 ,使鸡大肠杆菌病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960.
黄瓜霜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针对国内外黄瓜霜霉病危害严重这一情况,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念。重点介绍黄瓜霜霉病的侵染规律、抗病性研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对霜霉病防治的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