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187篇
农学   257篇
基础科学   113篇
  183篇
综合类   411篇
农作物   107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75篇
植物保护   10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是防治粉虱类害虫的优势寄生蜂,通过生命表技术方法分析了2种寄生蜂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的防治潜能。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在羽化第3天和第10天出现2次寄生高峰,占其总寄生量的13.7%和8.0%,在2次高峰之间逐日寄生粉虱数量比较平稳,单雌逐日平均产雌数保持在10.6~13.4头,10 d后寄生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浅黄恩蚜小蜂羽化10 d内逐日寄生粉虱量变化不大,单雌逐日产雌数稳定在4.2~5.4头,羽化14 d后寄生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丽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的R0、T、rm、λ值分别为171.5、18.0、0.2854、1.3303和61.6、16.2、0.2544、1.2897;粉虱若虫充足时,丽蚜小蜂平均单雌寄生若虫数是浅黄恩蚜小蜂的2.7倍,而后者平均单雌取食若虫数为60.6头,明显高于前者42.7头,总的来看,丽蚜小蜂通过寄生和取食杀死粉虱总量220.8头,明显高于浅黄恩蚜小蜂的127.9头。表明在应用寄生蜂防治温室白粉虱时,单独释放丽蚜小蜂比浅黄恩蚜小蜂显示出更好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22.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3.
用rep-PCR方法分析了病圃和大田的稻瘟菌的遗传谱系组成,并在CO39NILs6个近等基因系品种上进行毒性类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谱系和毒性类型均不完全相同,福建稻瘟菌群体在年度间存在明显的优势谱系,1999、2000年的优势谱系均为CFL03,2001年为CFL07;两个季节中的谱系类型组成差异小,早季病圃和大田及晚季大田优势谱系均为CFL07。年度间病圃与大田的毒性类型组成和优势类型都有很大的变化,1999年病圃的优势毒性类型为I20.1,而2000年则为I24.1和I34.1两个类型;毒性类型I1.1、I5.1、I11.1、I26.1和I35.0只在1999年出现,而毒性类型I4.1和I14.1只在2000年出现。两个季节中病圃的毒性类型组成有所差异,早季有1个毒性类型(I35.1)在晚季未出现,晚季有4个毒性类型(I10.1、I31.1、I32.1、I21.1)在早季中未出现,优势毒性类型早季的I14.1变为晚季的I20.1,毒性类型组成也有很大差异,且晚季的比早季的丰富。  相似文献   
24.
 大麦黄花叶病毒的机械接种一般发病率较低,为提高其发病率,我们进行了缓冲液种类、用量,接种源种类,接种时苗龄,按种后苗培育时的温度、光照强度和时数等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我国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型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RT-PCR技术,从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分离的2个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中扩增获得部分核衣壳蛋白基因。该基因片段长度与美洲型野毒株VR2332RT-PCR扩增片段相同,均为433bp,长于欧洲型Lelystad毒株扩增片段长度(395bp)。此外,用另1对引物,从这2个分离毒株及VR2332毒株扩增获得部分GP5蛋白基因,其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相同或相似。该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流行的PRRSV可能属于同一毒株,并且来源于美洲。  相似文献   
26.
[目的]针对土壤中农药的吸附-解吸过程会影响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这一现象,分析了扑草净在我国南方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吸附机理.[方法]吸附试验采用批量平衡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南方水稻土,红壤和黄壤对扑草净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等温吸附-解吸特征.[结论](1)扑草净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相似文献   
27.
为建立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定量检测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方法,以MG的mgpc基因序列为目的序列,在其保守区域内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探针,通过各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MG的ddPCR方法,并测定了建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重复性。结果显示:建立方法的最佳引物浓度为20 μmol/μL,探针浓度为10 μmol/μL,退火温度为55 ℃;该方法只检出MG,没有检出鸡滑液囊支原体、禽衣阿华支原体、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禽脑脊髓炎病毒、禽偏肺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鸡沙门氏菌和鸡大肠杆菌,且相互间没有交叉反应;本方法最低检测MG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为3.9拷贝/μL。重组质粒标准品浓度在3.9~41 025拷贝/μL范围内,绘制的ddPCR绝对定量曲线与测得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9);3次重复检测试验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采集的60份病鸡喉拭子、气囊拭子及肺样品进行MG检测,结果ddPCR方法的阳性检出率(15.0%)高于荧光定量PCR方法(13.3%)。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ddPCR方法定量检测MG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绝对定量检测MG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和预测,为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框架构建工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工具进行安全等级划分,结合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2009-2018年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水平,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9-2025年...  相似文献   
29.
研究旨在通过赤霉酸和杀菌剂处理,在降低蒜薹病害发生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其品质.以金乡蒜薹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赤霉酸GA3 50 mg/L(S2)、赤霉酸GA4+7 50 mg/L(S3)、赤霉酸GA4+7 25 mg/L(S4)、咪鲜胺800倍液(S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S6)、GA4+7 25 mg/L+GA32...  相似文献   
30.
组织培养对于椰子快速繁殖以及全球椰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40年来国内外在椰子组培快繁技术,包括椰子组培技术的重要性,不同外植体如胚芽、花序、子房等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与优劣,不同培养基和培育环境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讨论。同时总结了椰子组培快繁技术的进展,分析了目前限制椰子组培快繁技术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具体建议。本文对椰子快繁技术及椰子种质资源保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