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2篇
  免费   766篇
  国内免费   1470篇
林业   1404篇
农学   1721篇
基础科学   1061篇
  1887篇
综合类   5248篇
农作物   1017篇
水产渔业   653篇
畜牧兽医   1838篇
园艺   700篇
植物保护   819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580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92篇
  2019年   597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606篇
  2016年   504篇
  2015年   701篇
  2014年   643篇
  2013年   918篇
  2012年   1130篇
  2011年   1070篇
  2010年   1048篇
  2009年   891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767篇
  2006年   717篇
  2005年   586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225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8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6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探讨冬枣叶龄、叶片解剖结构与锈病侵染和发病程度的关系,对冬枣3种不同叶龄的叶片进行锈病接种试验,并对叶片组织解剖结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叶龄叶片感病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成熟叶< 长成叶<嫩叶,由此可见,成熟叶对锈病的抵抗力最强;3种叶龄叶解剖性状在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等指标有显著差异,但气孔开张结构性状差异不显著。文章筛选出了与冬枣锈病发生有关的叶片形态结构指标,为合理的控制冬枣锈病和筛选抗锈病冬枣优良单株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2.
以3个不同年龄段的侧柏茎段为外植体,探讨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量元素对侧柏茎段培养快繁的影响,研究侧柏茎段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并分析年龄对培养各阶段的影响,进而建立了黄帝手植柏克隆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年龄段的侧柏茎段消毒效果均随消毒时间延长而提升,黄帝手植柏最佳升汞消毒时间为8 min;各年龄段的侧柏外植体在不同培养基上启动率均大于90%,选择MS+0.1 mg·L-1 NAA+0.1 mg·L-1 6-BA作为黄帝手植柏适宜启动培养基,启动率可达100%;50 a侧柏适宜在较高激素浓度的增殖培养基上培养,800、3 000 a侧柏适宜在中等激素水平的培养基上培养,黄帝手植柏适宜增殖培养基为MS+0.1 mg·L-1 NAA+0.2 mg·L-1 6-BA,30 d增殖系数为2.52;随着侧柏年龄增大,茎段生根更加困难,800、3 000 a侧柏在培养基MS+0.1 mg·L-1 IBA+0.1 mg·L-1 6-BA+0.1 mg·L-1 NAA上有较好的生根效果,黄帝手植柏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0.1 mg·L-1 IBA+0.1 mg·L-1 6-BA+0.1 mg·L-1 NAA。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黄帝手植柏茎段培养技术体系,为黄帝手植柏的克隆和种质资源保存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53.
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单32、龙辐208和高油115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饲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叶面积指数以N300处理为最高,叶绿素含量以N250处理为最高。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品种间表现为龙辐208>中原单32>高油115,均以N250处理为最高,各处理间生物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与生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4.
为探讨银中杨、玉簪落叶所制备生物质炭对水体Pb~(2+)、Cd~(2+)和Cr~(6+)吸附规律的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限氧裂解法将银中杨及玉簪落叶制成生物质炭,并以此为吸附载体研究其在不同初始离子质量浓度、pH值、Na+浓度及接触时间等因素影响下对Pb~(2+)、Cd~(2+)和Cr~(6+)的吸附。结果表明:随着初始Pb~(2+)、Cd~(2+)和Cr~(6+)质量浓度的增加(0~800 mg·L~(-1)),落叶生物质炭对相应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也增加。将初始质量浓度设置在0~200 mg·L~(-1),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d~(2+)、Cr~(6+),然而,将初始离子质量浓度提升至300~800 mg·L~(-1),吸附量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溶液pH值由2增至8,可使Pb~(2+)和Cd~(2+)在生物质炭表面的吸附率得到迅速提升,然而,生物质炭对Cr~(6+)的吸附率在整个pH值变化范围则呈渐趋降低的趋势;随着Na+浓度增加(0~0.6 mol·L~(-1)),落叶生物质炭对3种金属离子所表现的吸附规律各不相同,其中,对Pb~(2+)的吸附量先下降而后渐趋升高,对Cd~(2+)的吸附量逐渐下降,而对Cr~(6+)的吸附量则表现为先增加而后下降。Na+离子浓度由0 mol·L~(-1)提升至0.6 mol·L~(-1)可使生物质炭对Pb~(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降低16.8%和97.1%,相反,对Cr~(6+)吸附量却有所促进,使其增加55.6%;生物质炭对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1)的Pb~(2+)、Cd~(2+)和Cr~(6+)吸附的数量随接触时间延长(0~1 440min)而逐渐增加,相同条件下由大到小表现为Pb~(2+)、Cr~(6+)、Cd~(2+);生物质炭对Pb~(2+)、Cd~(2+)的吸附主要以电性吸附为主,而专性吸附则为生物质炭吸附Cr~(6+)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5.
吕亮  李培涛  罗举  张舒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641-5642
调查稻飞虱在几个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产卵部位等特征,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偏向于距叶鞘基部20 cm以上的叶鞘及距叶片基部10~20 cm的叶片上产卵.在叶鞘的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说明叶鞘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  相似文献   
956.
中国水稻区域氮磷钾肥推荐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总结分析2005—2010年在全国水稻主产区进行的1 190、9 608和9 490组氮、磷和钾肥肥效试验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我国水稻主产区分为5个大区和9个施肥亚区,并对8个施肥亚区(除了Ⅴ区外)的氮磷钾肥优化用量及肥料配方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单季稻区(Ⅰ)、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Ⅱ)及江南丘陵山地单双季稻区(Ⅲ)的单季稻产量水平较高(8.3~9.0t/hm~2),长江中游单双季稻区(Ⅱ-2)和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Ⅲ)的早晚稻及西南高原丘陵单季稻区(Ⅳ)的产量较低(6.8~7.5t/hm~2);我国水稻8个施肥亚区的氮肥推荐用量平均为N 172kg/hm~2,其中以东北寒地单季稻区(Ⅰ-1)最低(N 116kg/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Ⅱ-3)最高(N_2 56kg/hm~2);磷肥推荐用量平均为P_2O_5 71kg/hm~2,江南华南单双季稻区(Ⅲ)的早晚稻最低(P_2O_5 59kg/hm~2),长江下游单季稻区(Ⅱ-3)最高(P_2O_5 84kg/hm~2);钾肥推荐用量平均为K_2O 62kg/hm~2,以东北寒地单季稻区(Ⅰ-1)最低(K_2O 45kg/hm~2),华南平原丘陵双季稻区(Ⅲ-2)晚稻最高(K_2O 80kg/hm~2)。针对我国水稻的8个施肥亚区总共确定了11个区域肥料配方,其中包括7个高浓度配方和4个中低浓度配方。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Ⅱ)应适当增加磷肥的投入以提高土壤磷肥力水平,同时应加强中低浓度配方肥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7.
不同食料植物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以北京主要乔灌木树种为食料、室内饲养舞毒蛾的条件下 ,分析了不同食料植物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1龄幼虫成活的试验表明 :受试各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 ,舞毒蛾 1龄幼虫在柿、杏、黄栌、毛泡桐、火炬树等树种饲养下死亡率较低 ,在核桃楸、国槐、刺槐、臭椿等树种饲养条件下死亡率较高 .4龄幼虫对食物的利用和转化的试验表明 :舞毒蛾对柿树、黄栌、杏树、加杨的营养效率较高 ,对华山松、国槐、刺槐、白蜡和抗虫杨的营养效率较低 .  相似文献   
958.
本研究旨在探寻胃蛋白酶(pepsinogen,PEP)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其基因型在不同食性驯化表型鳜(Siniperca chuatsi)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通过2周食性驯化,挑选出最易驯化和最不易驯化的2组,提取各组鳜鳍条组织DNA,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direct sequencing,DS)、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相似文献   
959.
基于水稻钵苗移栽机作业原理,建立了水稻钵苗移栽机作业质量测试方法,确定了秧苗条件、试验地条件和作业质量的测量指标和方法。依据提出的测试方法对2Z-6型水稻钵苗移栽机进行作业质量测试,结果表明:(1)产品的漂秧率为0. 5%±0. 2%,翻倒率为0. 6%±0. 4%,平均栽秧深度为20. 5 mm±1. 2 mm,能够满足作业质量要求;(2)产品的伤秧率为3. 5%±1. 0%,均匀度合格率为80. 6%±3. 5%,漏栽率为2. 8%±1.9%,基本满足或不能作业质量要求;(3)建立的测试方法能够对水稻钵苗移栽机进行作业质量测试,产品的移栽装置的结构参数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钵苗移栽作业质量。  相似文献   
960.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