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78篇 |
免费 | 606篇 |
国内免费 | 122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275篇 |
农学 | 1492篇 |
基础科学 | 802篇 |
1753篇 | |
综合类 | 4144篇 |
农作物 | 677篇 |
水产渔业 | 440篇 |
畜牧兽医 | 2026篇 |
园艺 | 404篇 |
植物保护 | 6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373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415篇 |
2019年 | 393篇 |
2018年 | 339篇 |
2017年 | 422篇 |
2016年 | 387篇 |
2015年 | 527篇 |
2014年 | 495篇 |
2013年 | 606篇 |
2012年 | 702篇 |
2011年 | 806篇 |
2010年 | 721篇 |
2009年 | 691篇 |
2008年 | 685篇 |
2007年 | 675篇 |
2006年 | 590篇 |
2005年 | 524篇 |
2004年 | 279篇 |
2003年 | 288篇 |
2002年 | 364篇 |
2001年 | 353篇 |
2000年 | 317篇 |
1999年 | 305篇 |
1998年 | 229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178篇 |
1995年 | 183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52篇 |
1992年 | 138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95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34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6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本研究从猪的新鲜粪便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具有较强产酸效果的乳酸菌HF14,综合形态、生理生化、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乳酸菌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对HF14固态发酵豆粕、麸皮、玉米粉与稻壳粉等饲料原料的产酸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产生的有机酸以L-乳酸与乙酸为主,其中,发酵玉米粉的pH最低,为3.77,L-乳酸与丙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1.91、1.03mg/g;发酵麸皮的pH降幅最大,丁酸含量最高,为0.72mg/g;发酵稻壳粉的乙酸含量最高,为6.15mg/g,L-乳酸含量最低;发酵豆粕的各个指标居中。 相似文献
112.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体外培养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3.
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种嘉陵20号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嘉陵 2 0号是用化学诱变与人工杂交相结合的染色体工程育成的人工三倍体桑树新品种 (2n =3x =4 2 )。母本为 792 0 (2n =2x =2 8) ,父本为人工四倍体西庆 4号 (2n =4x =5 6 )。该品种营养生长旺盛 ,枝条直立粗长 ,叶形大 ,叶肉肥厚 ,全年公顷产叶量比对照品种湖桑 32号 (2n =2x =2 8)增加 31 81%。养蚕试验万头蚕产茧层量比对照提高 5 84 % ,4 - 5龄蚕 10 0kg桑叶产茧量比对照提高 7 4 5 %。桑叶 (干物 )蛋白质含量 2 7 5 2 % ,比对照高 4 14百分点 ;可溶性糖含量 5 5 3% ,比对照高 1 0 4百分点。 相似文献
114.
115.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16.
按照母兔乳头数为10和8分为试验A组和试验B组,每组16只。测定哺乳前三(组)周,每组母兔的泌乳量、仔兔每天的平均吮乳量等。试验结果表明:哺乳前三周,母兔的泌乳量、仔兔每天平均吮乳量、仔兔日增重、断奶窝重及断奶成活率,试验A组分别为3138.62克、21.98克/天、只、14.18克/日、5249.68克和93.97%,分别比B组高8.30%、12.43%、7.34%、4.27%和10.55%。经t检验和X2检验后发现,除断奶窝重在A、B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项指标在A、B两组之间均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有较多乳头数的母兔能哺乳更多的仔兔,其繁殖力较强 相似文献
117.
采用盆栽试验,在香蕉假植大苗培育过程中分别喷施浓度均为20 mg/L的赤霉素、复硝酚钠、胺鲜酯、α-萘乙酸钠等植物生长促进剂,以喷施清水为对照,通过不同处理假植大苗生长、物质累积及生理指标的分析,明确不同植物生长促进剂在香蕉假植大苗调控的作用。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的4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对香蕉假植大苗培育的调控作用不同。与对照相比,叶面分别喷施20mg/L赤霉素、复硝酚钠均能有利于香蕉假植大苗假茎高及叶面积增加,提高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a、b含量,且以上两种植物生长促进剂平均提高叶绿素含量26.46%;喷施20mg/Lα-萘乙酸钠能提高假植苗假茎粗,提高干物质累积量16.11%积及吸氮量9.95%,促进氮磷钾养分吸收。叶面喷施赤霉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和胺鲜酯均能显著提高香蕉假植大苗抗性,平均降低丙二醛含量14.64%、提高脯氨酸含量64.36%和SOD含量16.74%,且赤霉素还能显著提高POD含量82.13%。 相似文献
118.
119.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