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20篇 |
免费 | 668篇 |
国内免费 | 97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81篇 |
农学 | 571篇 |
基础科学 | 425篇 |
1110篇 | |
综合类 | 5897篇 |
农作物 | 782篇 |
水产渔业 | 526篇 |
畜牧兽医 | 1661篇 |
园艺 | 910篇 |
植物保护 | 4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9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512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463篇 |
2019年 | 502篇 |
2018年 | 328篇 |
2017年 | 570篇 |
2016年 | 369篇 |
2015年 | 571篇 |
2014年 | 577篇 |
2013年 | 710篇 |
2012年 | 970篇 |
2011年 | 1042篇 |
2010年 | 961篇 |
2009年 | 877篇 |
2008年 | 817篇 |
2007年 | 723篇 |
2006年 | 631篇 |
2005年 | 508篇 |
2004年 | 339篇 |
2003年 | 198篇 |
2002年 | 208篇 |
2001年 | 197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5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6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61.
疣吻沙蚕胚胎发育观察及盐度对其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微镜观察了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 heterochaeta)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特征,并依据疣吻沙蚕人工孵化经验设置6个盐度梯度组(A:0,B:5,C:10,D:13,E:15,F:20),每组3个平行,研究了盐度对疣吻沙蚕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疣吻沙蚕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三刚节疣足幼虫期和三刚节疣足幼虫期8个时期;盐度对疣吻沙蚕孵化影响显著(P0.05),C组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适宜受精的盐度范围为10~13,最适孵化的盐度为10。 相似文献
162.
163.
为了解广西地区新城疫病毒(NDV)在不同动物宿主内的分布流行情况,对从广西地区鸡、野鸟、猪、鹅、马等5种不同动物体内分离到 NDV 毒株,进行了 F 基因的克隆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个NDV 分离株 F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5.2%~98.6%,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9%~98.6%,同源性差异较大;5个毒株的 F 基因与国内贵州、长春、福建等地的当前流行株同源性较高;以 F 基因前374 bp核甘酸同源性比较分型表明,鸡源、鹅源、马源毒株为当前流行的基因Ⅶ型,而猪源毒株和野鸟源毒株为传统的基因Ⅱ型。 相似文献
164.
为了阐明盐度胁迫对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代谢和生殖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对低盐组(5)、对照组(25)和高盐组(35)处理40 d后的2龄性成熟金钱鱼卵巢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金钱鱼卵巢转录组测序获得raw reads共398681318,clean reads共396910398。从低盐胁迫相对对照组(5 vs 25)和高盐胁迫相对对照组(35 vs 25)中分别筛选到373个和87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与对照组相比,低盐胁迫后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sds、bhmt)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pnpla2)显著下调;高盐胁迫后pgr、cyp17a1和ers1等生殖相关基因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低盐胁迫组相对对照组显著富集与代谢相关的通路为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代谢,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脂肪细胞脂解的调节等;高盐胁迫组相对对照组中显著富集的与生殖相关的通路为雌激素信号传导通路。这些结果表明,氨基酸和脂肪酸的代谢调控可能在金钱鱼卵巢的低渗透压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5.
间作玉米对红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磷素的有效性提高有重要作用。基于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磷水平(P0:0 kg/hm2,P60:60 kg/hm2,P90:90 kg/hm2,P120:120 kg/hm2)下玉米大豆间作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效磷特征的影响,为改善红壤团聚体结构和提高磷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磷和间作种植均有利于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增大土壤平均质量直径。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分别显著提高了玉米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 10.5%和 10.8%,且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和平均质量直径在 P120施磷水平下达到最大。玉米大豆间作相比单作玉米促进了土壤 >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增加,特别是 >2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 23.2%,同时减少了 <0.053 mm团聚体含量 10.2%。对比单作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 1~ 2和 0.25~ 1 mm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66.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荧光强度较高;在匀浆3、4、5 min实验组中,完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出现许多形态较小、荧光强度弱、轮廓模糊的细胞碎片。通过血球计数板法得到的细胞破碎结果与上述染色结果一致,随着匀浆时间(2~5 min)的增加,细胞破碎率升高,当匀浆时间达到5 min时,细胞破碎率升至94.24%。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分离组分(S2、C2、C4、S5和C5),镜检发现,C2组分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颗粒数目多,而其他组分荧光强度弱,且基本观察不到荧光颗粒。由此推测,细胞核主要存在于C2组分中;同时,细胞膜(5’-核苷酸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质(乳酸脱氢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标志酶活力在其他亚细胞组分中有少量检出,但它们在S2、C4、S5和C5组分中的的标志酶活性比例较高(分别为63.90%、64.89%、77.82%和67.55%)。由此推测,S2、C2、C4、S5和C5分离组分分别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微粒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为贝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7.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是我国特有的银鱼种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淮河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为了解太湖新银鱼遗传背景,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 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江苏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和骆马湖4个太湖新银鱼野生群体共144尾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太湖新银鱼Cyt b基因序列共发现29个变异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682±0.0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231±0.00021;4个群体中,高邮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Hd: 0.609±0.078; π: 0.00094± 0.00027),太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Hd: 0.343±0.107; π: 0.00075±0.000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太湖新银鱼群体间遗传差异(71.53%)大于群体内遗传差异(28.47%),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统计检验表明,骆马湖群体与太湖、高邮湖和洪泽湖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进化图分析显示,25个单倍型形成2个明显的地理分支,一支由太湖群体、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组成,另一支由骆马湖群体组成。中性检验和错配分布图分析表明,太湖新银鱼历史上发生过群体扩张。整体来看,太湖新银鱼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应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议将太湖、高邮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作为整体进行管理和保护,骆马湖群体单独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8.
栉孔扇贝人工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栉孔扇贝正常卵子与雌核发育卵子在受精和成熟分裂过程中的核相变化。结果表明,尽管紫外线照射没有影响受精卵的成熟分裂以及雌性、雄性原核的形成,但使雌核卵的发育速度出现明显的滞缓。在第1次卵裂中期,雌核发育卵子中的雄性原核没有像雌性原核那样形成染色体,而是浓缩为一染色质小体(DCB),游离在细胞质中,不参与核分裂。胞质分裂结束时,DCB位于2个卵裂球之一的细胞质内或在赤道板处被分割成两部分。实验结果首次提供了栉孔扇贝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9.
江苏及安徽地区十个中华绒螯蟹成蟹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取自江苏及安徽地区的10个群体的中华绒螯蟹共64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4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5个扩增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特异性强的引物,共检测出88个位点(100~2000 bp),各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3.45%~26.19%,遗传多态度为0.0141~0.1036,说明该蟹类基因组DNA多态度较为贫乏,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237~0.2466,遗传相似度为0.7815~0.9766,该蟹类群体之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分化系数为0.4283~0.6632,Nm为0.2539~0.6674,表明该蟹类群体之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和遗传交换. 相似文献
170.
湖南镇水库浮游生物及其影响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