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85篇 |
免费 | 1864篇 |
国内免费 | 328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143篇 |
农学 | 1661篇 |
基础科学 | 1637篇 |
3300篇 | |
综合类 | 15143篇 |
农作物 | 2156篇 |
水产渔业 | 1330篇 |
畜牧兽医 | 6070篇 |
园艺 | 2224篇 |
植物保护 | 17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5篇 |
2023年 | 871篇 |
2022年 | 1837篇 |
2021年 | 1628篇 |
2020年 | 1421篇 |
2019年 | 1434篇 |
2018年 | 1061篇 |
2017年 | 1483篇 |
2016年 | 1101篇 |
2015年 | 1578篇 |
2014年 | 1693篇 |
2013年 | 2002篇 |
2012年 | 2630篇 |
2011年 | 2728篇 |
2010年 | 2572篇 |
2009年 | 2397篇 |
2008年 | 2305篇 |
2007年 | 2085篇 |
2006年 | 1670篇 |
2005年 | 1408篇 |
2004年 | 794篇 |
2003年 | 520篇 |
2002年 | 516篇 |
2001年 | 473篇 |
2000年 | 447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44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12篇 |
1961年 | 6篇 |
1960年 | 4篇 |
1956年 | 15篇 |
1955年 | 7篇 |
1904年 | 2篇 |
1901年 | 3篇 |
189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本试验选用200只24周龄健康海蓝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基础日粮中含钙3.55%)、低钙组(日粮含钙1.27%)、试验Ⅰ组(8mg依普黄酮/kg低钙日粮)和试验Ⅱ组(20mg依普黄酮/kg低钙日粮),观察依普黄酮对笼养蛋鸡骨质疏松症骨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低钙组相比,试验Ⅰ、Ⅱ组骨髓腔面积分别显著下降7.81%(P0.05)和10.26%(P0.05),骨皮质平均厚度分别显著升高23.78(P0.05)和27.60(P0.05),并且骨小梁增厚、变密,骨陷窝变浅,成骨细胞增多,破骨细胞减少。结果表明,低钙日粮中添加依普黄酮能显著改善蛋鸡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与其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其骨量增加,骨结构得到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为探明玉米‖花生茬口显著提高冬小麦旗叶的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光反应机理,研究了玉米‖花生茬口(间作茬口,ICR)、玉米茬口(MCR)和花生茬口(PCR)及不同施磷水平对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冬小麦花后旗叶的气体交换参数、光系统Ⅱ(PSⅡ)、光系统I(PSⅠ)及二者间的性能协调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及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PSⅡ反应中心供(Wk)/受体侧(Vj)的活性,增强了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捕获的能量(TRo/CSo)和进入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o)。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扬花期旗叶PSⅡ初级光化学最大量子产额(φpo)、转化效率(Ψo)、电子传递效率(δRo)及乳熟期的PSⅠ的性能(ΔI/Io)、PSⅡ与PSⅠ协调性(ΦPSⅠ/PSⅡ)和籽粒产量,较花生茬口显著提高了乳熟期的φpo和δRo值。施磷提高了Pn、ABS/CSo、TRo/CSo、ETo/CSo、φpo、Ψo、δRo、ΔI/Io和ΦPSⅠ/PSⅡ值。这说明间作茬口较玉米茬口提高了冬小麦旗叶光反应中心活性,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重要原因可能是间作茬口能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94.
本研究于2003—2016年采用样线法对鄱阳湖越冬黑鹳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同步调查,调查范围包括鄱阳湖周边三市13县72个子湖泊及周边草洲。结果表明: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平均值为(35. 5±38. 5)只,其中2005年数量最多,为145只。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数量年际波动较大。共在15个子湖泊记录到黑鹳,主要分布区域为鄱阳县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鄱阳县湖区黑鹳记录总数量为371只,占鄱阳湖区历年黑鹳分布数量总和的74. 6%。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呈聚集型分布,只有17. 3%的黑鹳分布在鄱阳湖区主要的候鸟保护区内。本研究表明鄱阳湖越冬黑鹳主要分布于鄱阳湖重要的候鸟保护区范围之外,为有效地保护鄱阳湖黑鹳越冬种群,建议加强黑鹳种群监测,建立健全黑鹳种群就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从猪的新鲜粪便中分离纯化出一株具有较强产酸效果的乳酸菌HF14,综合形态、生理生化、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乳酸菌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对HF14固态发酵豆粕、麸皮、玉米粉与稻壳粉等饲料原料的产酸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产生的有机酸以L-乳酸与乙酸为主,其中,发酵玉米粉的pH最低,为3.77,L-乳酸与丙酸含量最高,分别为21.91、1.03mg/g;发酵麸皮的pH降幅最大,丁酸含量最高,为0.72mg/g;发酵稻壳粉的乙酸含量最高,为6.15mg/g,L-乳酸含量最低;发酵豆粕的各个指标居中。 相似文献
96.
97.
98.
99.
苜蓿花期调控与传粉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苜蓿花期与昆虫活动不遇的问题,通过刈割进行花期调控,以提高初花期及盛花初期的传粉效率,并探讨对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刈割后苜蓿的花期明显推迟,传粉效率显著提高,其中访花频次由原来的23次/10m2·d提高到刈割后的180次/10m2·d;在初花期及盛花初期标记的花序结荚率及荚内种子粒数分别由对照的(17.12±2.83)%和(3.94±0.31)粒提高到刈割后的(84.1±1.21)%和(5.31±0.22)粒;整个花期的平均结荚率/花序由刈割前的43.77%增加到刈割后的59.43%;刈割后的苜蓿种子产量与各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花序数/枝>荚果数/枝>荚内种子粒数>结荚率/花序>分枝数>单花数/花序.对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枝条产量(Y)与花序数/枝(X1)、结荚率/花序(X2)具有真实回归关系Y=-1.735+0.034 X1+0.036 X2(R=0.788).在该地区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可明显推迟花期,提高种子产量.合理的刈割时间是在花期得到推迟的情况下,使生育期尽可能长.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