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6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31篇
  181篇
综合类   784篇
农作物   110篇
水产渔业   128篇
畜牧兽医   437篇
园艺   179篇
植物保护   8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31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本文将^60Co-γ射线进行辐射诱变育种的技术首次应用于长毛明对虾的遗传育种过程,初步探讨了长毛明对虾的亲体及幼体在^60Co-γ射线下不同诱变剂量的生物学效应,并通过产卵量、孵化率、存活率及亲虾的活力等数据,对辐射诱变剂量进行筛选,确定辐射诱变育种过程中辐射剂量的适宜范围。实验数据通过SPSS1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诱变剂量同长毛明对虾幼体各性状指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2〉0.90),各个实验组的孵化率以及存活率都随着诱变剂量的增加而呈现出相应的下降趋势,长毛明对虾进行辐射诱变适宜剂量的范围应在1Gy-10Gy之间,而有关诱变个体的胚胎发育和遗传分析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3.
利用大黄鱼野生群体与选育F1养殖群体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选育F1(♀)×野生(♂)、野生(♀)×选育F1(♂)、野生(♀)×野生(♂)和选育F1(♀)×选育F1(♂)4个组合的子代,对其卵径、油球径以及2~10月龄全长、体长和体质量进行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选育F1(♀)×野生(♂)卵径最大,并与野生(♀)×野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群体油球径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是大黄鱼群体间杂交主要表现的生长性状,9月龄体质量双亲杂种优势最大为14.48%,野生(♀)×选育F1(♂)体质量杂种优势最大为25.68%;野生(♀)×选育F1(♂)的全长特定生长率为1.92%/d ,体质量为5.60%/d及选育F1(♀)×野生(♂)体长为1.99%/d ,是4个群体中最大特定生长率;拟合体长(L)与体质量(m)关系,选育F1(♀)×野生(♂)为 m=0.0277L2.8045(r2=0.9980),野生(♀)×选育F1(♂)为 m=0.0210 L2.9287(r2=0.9993),野生(♀)×野生(♂)为 m=0.0236 L2.8592(r2=0.9916),选育F1(♀)×选育F1(♂)为 m=0.0228 L2.8946(r2=0.9984)。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野生群体与选育养殖群体的杂交能提高大黄鱼子代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34.
应用于鱼道设计的新疆木扎提河斑重唇鱼的游泳能力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斑重唇鱼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游泳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木扎提河野生斑重唇鱼(全长TL=12~16 cm)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在(16.6±1.6) ℃水温下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爆发游泳速度及持续与耐久游泳能力。结果显示,斑重唇鱼感应流速为(0.18±0.02)m/s,相对感应流速为(1.40±0.23) BL/s (BL为体长);临界游泳速度为(1.02±0.15) 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8.58±1.65) BL/s;爆发游泳速度为(1.39±0.17) m/s,相对爆发游泳速度为(10.92±1.86) BL/s;最大持续游泳速度为0.87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为1.37 m/s,与平均爆发游泳速度相近。其持续游泳时间与流速呈负相关(${\rm lg}T = - 5.136{{X}} + 8.504$)。当以斑重唇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为吸引鱼类进入鱼道,进口流速设计为1.02~1.39 m/s,休息池主流设计为0.20~1.02 m/s,鱼道竖缝处流速宜低于0.85 m/s。鱼道长度为1 000 m时,鱼道内平均水流速度应低于0.78 m/s。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木扎提河流域鱼类游泳能力研究提供参考,对保护日益减少的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池塘和稻田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对肌肉和肝胰腺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从而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粗蛋白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差异(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水分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0.05),...  相似文献   
36.
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中南部14个县、市的水生蔬菜资源进行考察,共收集水生蔬菜资源样本62份,其中野生资源18份,地方品种44 份;收集到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如雪湖贡藕、桐城水芹、绩溪水芋、庐江芹芽等,并对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种植生产 情况进行了考察。根据考察结果,提出目前我国栽培的水芹应有两个种,除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外,另一个 种为中华水芹(Oenanthe sinensis Dunn)。  相似文献   
37.
采用2个中华水芹和3个水芹主栽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早熟水芹-3(中华水芹)生长速度快,分蘖能力极强,熟性早,产量高,10月中下旬667 m2可收获水芹4 018.7 kg,比其他品种增产6.54%~50.31%.  相似文献   
38.
云南松毛虫在芒市思茅松林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是松类树种的重要食叶害虫。芒市为云南省松毛虫偶发区。阐述云南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分析云南松毛虫的发生与气象因子、地貌环境、立地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及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监测、生物和化学防治、物理和人工防治、营林技术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9.
不同施氮量玉米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单产逐渐增加,施氮量为450kg/hm2时单产高达13980.84kg/hm2;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叶面积指数、群体粒数、粒叶比等反映群体特征的大部分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少数指标如百粒重的变化则不明显。综合分析得出:与收获指数相比,生物学产量对子粒产量的贡献大,玉米营养体建成期间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灌浆期间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对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群体粒数是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不大;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相似文献   
40.
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2008年在高产田内较大密度处理范围(22500、45000、67500、90000、112500株/hm2)分析玉米品种先玉335群体子粒灌浆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密度群体(90 000株/hm2)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22500株/hm2)和超高密度(112500株/hm2)群体。各密度下群体子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高产密度的群体子粒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超高密度。不同密度群体子粒活跃灌浆期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子粒灌浆速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其次为线性灌浆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后者与前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粒重渐增期的群体子粒灌浆速率对提高群体产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