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3篇
  免费   1010篇
  国内免费   1760篇
林业   1372篇
农学   1481篇
基础科学   1190篇
  2226篇
综合类   6538篇
农作物   976篇
水产渔业   685篇
畜牧兽医   2366篇
园艺   934篇
植物保护   905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788篇
  2021年   856篇
  2020年   865篇
  2019年   790篇
  2018年   565篇
  2017年   785篇
  2016年   665篇
  2015年   865篇
  2014年   924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1358篇
  2011年   1397篇
  2010年   1331篇
  2009年   1162篇
  2008年   1033篇
  2007年   946篇
  2006年   713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19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991.
均质土壤一维非饱和流动通用程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一个非饱和土壤水一维流动的数值计算模型,用以模拟均质土壤、地下水埋藏很深,且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下的水分运动。可用来计算土壤剖面入渗、蒸发、蒸腾和再分配以及当这些现象交替出现时的水分运动过程。程序用FORTRAN语言编写,在M-150计算机上实现,并经室内试验初步检验。用该程序计算了几个算例:(1)稳定蒸发与波动蒸发的比较;(2)稳定降雨入渗土壤水分变化状况;(3)小麦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  相似文献   
992.
近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968年、2004年和2018年3期高分遥感影像,以王茂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提取了3个时间点的沟沿线、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度和LS因子,对近50年侵蚀沟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用遥感方法采集的信息,可基本满足侵蚀沟中长期变化分析;(2)50年来王茂沟流域侵蚀沟一直处于变化中,时间上变化速度逐渐减缓,前期和后期沟头年均前进速率分别为0.30,0.27m/a,沟壁年均扩张速率分别为0.009,0.004 m/a;空间上2个时期年均侵蚀沟变化密度大于200 m/(km^2·a)的值分别占比26.89%,7.07%,且多分布在流域中下游;(3)1968—2004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的影响,2005—2018年,侵蚀沟变化主要受到植被覆盖度进一步提高和土地利用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有助于量化分析多年治理过程中侵蚀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侵蚀沟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土壤侵蚀和雨水的流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制约农业发展乃至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两个主要因素。聚丙烯酰胺 (PAM ,Polyacrylamide)对土壤的性质有着明显的改进作用 ,PAM具有良好的黏结力 ,能有效改良土壤的表层结构 ,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增加土壤的入渗率 ,减少土壤侵蚀。本文试图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 ,获得不同的PAM的使用量及覆盖率与土壤侵蚀量在不同的雨强、不同的坡度条件下的关系。实验表明 ,经PAM处理后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抗侵蚀的性能都有所提高 ,PAM能明显地黏结着土壤表面的颗粒 ,形成大的团聚体 ,阻碍土壤结皮的形成 ,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994.
割前摘脱工艺强调的是先脱后割作业,在切割茎秆时摘脱装置压倒茎秆前倾一定的角度,从实际应用出发,采用自行设计研制的测量装置,对前倾禾秆顶端的水平力和垂直力进行了测试研究,得到了禾秆前倾时水平力和垂直力的数学模型。为前倾禾秆横向输送器进行结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土壤速效钾养分含量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土壤养分连续空间分布数据是土壤信息系统工作的基础,土壤养分空间插值的研究因此变得尤为重要。对陕西省周至县北部猕猴桃适生区土壤进行采样,以对猕猴桃生长作用较为密切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为研究对象,用普通克里格(OK)、样条函数(Spline)、趋势面拟合(TSA)、距离权重反比法(IDW)等常用插值方法对采样点进行插值获取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图,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能够反映出结构性影响的克里格插值方法明显优于其它方法,其中又以球形模型为最佳,样条函数、距离权重反比法在采样点密集区也能内插出较好的效果,但其受采样点密度影响较大.在采样点稀疏的地区内插结果较差。  相似文献   
996.
针对矿区地表沉陷预测评价,以缓倾斜中硬煤层为例分析了概率积分法模式的稳定性。该模型有较好的稳定性,用于缓倾斜煤层的地表沉陷预测,可以满足预测的精度要求。在煤层的倾角、厚度、埋深及综合评价系数中,以综合评价系数的灵敏度最大,是主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997.
目前关于污泥及其生物质堆肥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十分缺乏,难以满足农田土壤氮素保存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需求。该研究通过在番茄种植过程中添加800 kg/hm2新鲜污泥(S-H)、400 kg/hm2新鲜污泥(S-L)、800 kg/hm2秸秆堆肥(VM-S)和800 kg/hm2猪粪堆肥(VM-M),开展土壤性质、无机氮形态、作物生长以及N2O排放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堆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P0.05),其中猪粪堆肥时土壤EC值最大。添加污泥和堆肥都使土壤p H值显著上升(P0.05),最终趋于中性,且VM-M对土壤酸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VM-S。污泥和堆肥处理时土壤NO3--N浓度显著高于对照,且各处理组NO3--N浓度均随时间逐渐下降,NO3--N主要被番茄吸收,部分NO3--N从土壤上层淋溶至下层;NH4+大多数被氧化为NO3-,部分NH4+被植物吸收。在施入的无机氮量相等情况下,VM-M、VM-S、S-H处理组中番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 515、1 383、1 103 g/株,株高分别为56.8、54.5、51.3 cm,对番茄生长的促进效果为VM-MVM-SS-H,而S-H比S-L多施入的氮肥对番茄生长并未起到明显促进作用(P0.05)。与对照相比,污泥或生物质堆肥都显著提高了土壤N2O的排放(P0.05),各处理组N2O的排放均集中于施肥后的前20天,且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大小顺序为S-L(0.76 kg/(hm2·a))VM-M(0.95 kg/(hm2·a))VM-S(1.19 kg/(hm2·a))S-H(1.71 kg/(hm2·a))。因此,在进行污泥及其生物质堆肥的土地利用时,应考虑有机肥的种类及其施用量,以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改善土壤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进行污泥的农田利用时可先将污泥与畜禽粪堆肥。  相似文献   
998.
为探明环渤海"池-田"蓄引水模式下棉田水盐运移规律对棉花生产的影响,2017和2018年4-10月对未改造棉田(CK)及模式中的台田(A)、浅层地下水抽提棉田(B)、抑盐排涝棉田(C)进行土壤水分、盐分和pH值、棉花光合指标、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模式中棉田0~80cm土层盐分和pH值显著降低,A和B棉田盐分降至3.0g/kg左右,pH值低于8.0;C棉田盐分低于5.0 g/kg,7-8月pH值低于8.0。A棉田土壤水分、盐分和pH值最低,滴灌条件下棉花光合性能长期保持高值,光合物质积累的直线增长持续时间和活跃期最长,籽棉产量超过3 500 kg/hm~2。B棉田水分0~40 cm土层高于20%,光合性能高值较长,籽棉产量超过3 000 kg/hm~2。C棉花7-8月光合性能明显提高,籽棉产量超过2 500kg/hm~2。环渤海"池-田"蓄引水模式显著改善棉田水盐运移,有利于棉花生产,从而提高产量。研究可为高效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提供科学模式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稻麦玉米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为了解秸秆残留还田是秸秆直接还田的基本形式。该文通过逐步推导,给出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系列公式,并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建立在5个参数的基础上,即农作物平均株高、收割留茬高度、叶部生物量比例、枝叶脱落率和秸秆机械收集损失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对试验数据收集整理,给出了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并估算出了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残留还田量,分别为7 106.92、4 543.48和6 392.95万t,合计为18 043.35万t,占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总产量的31.13%;三大作物人工收获秸秆残留还田量为1724.47万t,机械收获秸秆残留还田量为16 318.88万t,后者是前者的9.46倍;进而以农作物面积为权重,推算出全国的秸秆残留还田量为25 330.08万t,计算出单位面积耕地的残留还田量为1.87 t/hm2,与基本还田量的最低需求3.0 t/hm2相比尚需增加60%以上,与基本还田量的一般需求4.5 t/hm2相比尚需增加1.41倍。论文最后指出了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需要继续深入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一是开展更广泛的田间实测,进一步提高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参数的精准度,尤其是收割留茬高度和秸秆机械收集损失率这两大参数的精准度,以便更确切地估算三大农作物的秸秆残留还田量;二是针对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进行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研究,建立全国主要粮经作物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三是建立区域性的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的参数体系,逐步实现各区域秸秆残留还田量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1000.
循环式海绵基质培是根据世界无土栽培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具体国情进行试验设计、研制而成的新型无土栽培设备.其主要特点是1)基质用量少,成本低;2)供排液分开,避免根际病害传播;3)配套营养液生物过滤装置,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4)营养液供给自动控制.循环式海绵基质培由贮液池、农用海绵基质(黑白双色膜包被)、双层槽式集液系统、营养液滴灌系统及自控设备、营养液生物过滤系统等组成.循环式海绵基质培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年量达10000 kg以上,亩产值1.5万元以上,适合农业示范园区内的大型温室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